大家都知道,秦国是春秋战国的最后赢家,但是很少有人了解,被它吞并的魏国,其实是首批强大起来的。
为什么率先崛起的魏国,最后却偏偏被当初的手下败将秦国打败了呢?
魏国的崛起,其实就是他们的开国君主魏文侯,他在位的时候,就是魏国最为强盛的一段时间。
而他刚刚接手国家的时候,可以说是风雨飘摇的,赵、韩、魏三氏可以说是勾心斗角,争斗不断,这其中最强大的就是赵氏。
当时就算是韩、魏两家联合起来,也只能和赵氏打成平手,而且还是两败俱伤的局面,于是他就把其他两国的领导人聚集起来,开始了商谈。
他直接挑明利弊,三个国家地理位置并不算好,非常封闭,如果在争斗不休,那谁也不要想发展壮大,必须联合起来,才能有所作为。
其他两国的国主虽然同意他的说法,但是毕竟涉及到国家的根本,于是向外扩张的道路,并没有达成共识。
但是他们三家却迎来了难得的和平,开始各自发展,而魏文侯就抓住了这个时机,让魏国迅速强大了起来。
他刚一上位就立马重用李悝,这可是一位大才,说是法家始祖也不为过,后来秦国的商鞅变法,其蓝本就来源于他。
魏国的位置非常不好,是在其他国家的中间,和秦、楚、韩、齐、赵都有接壤,易攻难守,想要发展起来,可以说是地狱难度。
但魏文侯就是在这样的外部条件下,任用李悝进行变法,使得国内一片清明,而军事上他任用吴起,建立了大名鼎鼎的魏武卒,传说这支部队的士兵,负重可以日行百里,可见有多强大。
在兵强马壮以后,他就开始了扩张,公元前419年-408年,秦魏展开大战,秦国不敌丢失大片领土,魏国建立河西郡。
刚打完秦国,转头就把刀子对准了中山国,历经三年,中山国灭,随后又与齐、楚展开三场大战并且都取得胜利。
30年时间历经5次大战,彻底奠定了它的霸主地位,而它也正式成为诸侯国中最为强盛的一家,但它的辉煌也止步于此。
逐渐衰落的霸主
前面提到的五次大战,是文侯、武侯两代君主的业绩,其中文侯功劳最大,而他的儿子武侯虽然也算是明主,但相比较老爹还是差了一些。
但从这两代以后,魏国就再也没出过特别厉害的君主了,而他们衰落的标志,就是公元前343年马陵之战的失败。
在这一场战斗中,他们一下子就损失了10万精锐,并且主帅也失去了性命,这直接让他们失去了继续向外扩张的能力。不仅如此,他们就连自保也非常困难。
秦国看准机会,直接占据了少梁、安邑等要地,魏国重要的河西屏障直接消失,秦国可以直接威胁到魏国腹地。
而他们也没有力量在收复这些地方,魏国也就此走向衰落,而他们的衰落并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各种原因堆积在一起造成的。
魏国衰落的原因
魏国衰落有很多原因,其中比较致命的一点就是变法不完整,李悝虽然有大才,变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并没有完全根除弊端,比如著名的刑不上大夫,这或许是他为了平衡新法与旧势力作出的妥协。
但是时间一长,这些旧势力就会卷土重来,他辛辛苦苦的成就便会毁于一旦,而事实的确是这样,魏国变法只经过了三代就没落。
还有就是魏国君主的能力,也是一代不如一代,而这对于一个封建诸侯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秦国,从孝公开始,7代君主都是明君,而且都特别推崇变法,这就使得秦国国力空前强大。
反观魏国除了文侯、武侯两代称得上雄主以外,其他的能力就非常平庸了,而君主的平庸,就不可避免的会带来国家的衰落。
君主不幸还有一个弊端,那就是他们的眼光不行不会用人,像是商鞅、张仪、范雎等等能人,都是出身魏国。
如果他们能在自己的国家发挥才能,又怎么会去到别的国家,究其根本还是因为魏国后代君主不重视人才的发掘和使用。
像这样的能人都白白流失,去到别国效力,那魏国衰落就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了,而这些都不是最要命的。
他们走向落寞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战略路线就选错了。
他们的祖先文侯定下的联合韩赵,打击别国的策略是天才级的构想,但这个构想在第二代就被打乱了。
武侯上位以后,国力空前强盛,他就有些不重视三家联盟,甚至公然支持赵国内乱,这毫无疑问会给联盟造成致命一击。
而他也有一些穷兵黩武的意思,在位期间虽然开疆拓土,但是也把国家底子打空了,变得外强中干。
表面上非常强盛,但是经不起失败,一旦出现波折,他们的国力根本就不足以支持国家东山再起。
所以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两场大败,直接就导致军队一蹶不振,国防力量十分空虚,而周围的国家,尤其是在他们手里吃过亏的秦国,又怎会放弃这样的好机会。
现在再看看那他们的形势,在强大的时候目空一切,破坏辛辛苦苦建立的联盟,而且不顾国家经济穷兵黩武,和周围国家关系都非常紧张。
在他们显露颓势的时候,曾经的联盟自然不会来帮忙,外地也不希望这个霸主再站起来,再加上他们处于中间,和各个国家接壤的被动位置。
像这样的情况,就算是文侯再世,估计也难以扭转了,更何况他这些不算成器的后代了。
参考信息:
上游新闻:战国时期五次大战,使魏国登上了顶峰!
澎湃新闻:战国首霸,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