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因一男子邀请,北大才女王承书抛夫弃子,销声匿迹17年

阡陌上文史 2024-12-05 18:42:52

Hi,我是阡陌,爱写书影评、人物、文史故事

1961年,一男子上门邀请,49岁的北大才女王承书抛夫弃子,神秘失踪17年。归来时满头白发,孩子们抱着她失声痛哭。

1912年,王承书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门第,她从小聪明伶俐、争强好胜。

18岁那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是班上13个同学中唯一的女生。大家都说女生学不好理科,她偏不服气,毕业时成绩超过所有男生。

又经过两年埋头苦学,王承书获得物理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39年,28岁的她嫁给了物理导师张文裕。虽然结了婚,她却没打算把自己困在家庭中。

她听说有专门支持亚洲女性赴美留学的奖学金,便立即申请,谁知却被拒绝,理由不接受已婚女性。

王承书的倔脾气又上来了,“女子能不能做学问,怎么能由婚姻状态来决定呢?”

她一次又一次申请,执着和坚持终有回响,她被破格录取。

王承书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她也不负所望,与导师一起提出的“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成为输运理论的经典,令人刮目相看。

如果继续留在美国,获诺贝尔奖指日可待。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王承书却毅然决定回国,不惜放弃孩子的美国国籍。

为顺利回国,她将珍贵资料整理成300多个包裹,陆续寄到北京几个姐妹家中。

1956年,王承书终于克服重重阻力,回到祖国。

“只要能为祖国效力,让我做什么都愿意”。此后一生,她都在践行这句话。

1958年,钱三强第1次找到46岁的王承书,我国筹建热核聚变研究室,问她能否接下这个重任?

这意味着她要放弃之前在物理界取得的成绩,在一个全新的陌生领域重新开始。

王承书不假思索,我愿意!

不懂可以学!她马上带着一批同志前往苏联学习。在回程的火车上,她争分夺秒,花了7天7夜完成了所有学习资料的翻译工作。

经过2年刻苦钻研,王承书成为该领域领军人物。

没想到没多久,钱三强再次找到王承书。

1961年,国家启动高浓轴研制,这是原子弹的核心燃料,关乎其成功的关键因素。

此时苏联已撤走专家,钱三强思考再三,王承书仍是最佳人选。

只是,这个项目保密级别高,参与就意味着从此要隐姓埋名。

对家人什么也不能说,无法告诉他们去哪,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

不能发表任何论文,放弃曾经的一切功成名就;

甚至名字都要销声匿迹数十载……

钱三强有些难以启口,“这次,是让你去搞气扩散研究,你看……”

王承书却坚定地回答:

“我愿意!”

“这次又是从零开始……”

“没关系!我改行比别人损失要小!”

她回到家只拿了几件换洗衣服,给家人留下一封信后便匆匆离开,从此销声匿迹。

在漫天黄沙的大西北,在简陋的帐篷里,王承书捧着三本笔记废寝忘食地研究。

白天,这里又成了临时讲堂,她将所学知识传递给理论组的人,大家挤在一起将这些笔记吃得透透的。

研究工作需要大量计算,没有先进的计算机,王承书就用手摇计算机和计尺这样原始的方法一个一个数字算出来的。

西北条件异常艰苦,女性更是稀有。可王承书不仅挺了下来,还总是给大家鼓励加油。

日复一日,时间来到1964年1月,王承书带领团队终于攻克技术,让第1颗原子弹的交付时间提前了113天!

9个月后,我国成功试爆第1颗原子弹!

那一刻,王承书热泪盈眶。风沙吹皱了她的脸,她却笑中有泪,如孩子般幸福。

没多久,钱三强第三次找到王承书。

王承书笑了笑,还是回答那句掷地有声的“我愿意!”

她将国家的需要,视为自己的使命。

国家希望她继续隐姓埋名从事核事业研究,她什么也不说就去做了。

17个春夏秋冬,王承书终于可以回家了。孩子们抱着满头白发的母亲,心疼地哭了,“母亲,这些年您辛苦了!”

沉寂了30年,这位核弹背后女功臣的故事才为人所知。

1992年,张文裕积劳成疾去世。王承书将两人一生积蓄全部捐出,建起“文裕小学”。

1年后,病重的王承书留下一封令人泪目的遗嘱,随丈夫而去:

遗体不必火化,捐给医学研究,不要任何形式的丧事。上交最后一次党费7222.88元,将个人书和所余积蓄全部捐出。

王承书为国家贡献了一生,却淡泊名利,始终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甘居幽暗而努力不懈,她是夜空中最亮的星!值得世人铭记!

end

幸得文史相依伴,从此阡陌多豁达

愿同频的人,都能在这里相聚,感谢您的阅读

喜欢的话点赞、收藏和关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