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左宗棠墓地:77年被炸毁,尸体散发幽香,陪葬遗物令人震惊

梅梅评历史 2024-01-28 07:02:12

1999年,美国《新闻周刊》品评“千年来最值得人纪念的40位世界人物”,我国有三人上榜,他们分别是:毛泽东、成吉思汗、左宗棠。

作为晚清的一位大臣,左宗棠到底做了什么,能与毛泽东、成吉思汗相提并论呢?

翻开晚清的历史,满篇记载的不是战败对洋人割地,就是被逼求和对洋人赔款,当权者昏庸,大臣们无能,整个神州大地一片萎靡衰败之气。

在这种情况下,敢于公然和洋人叫板、甚至不惜玉石俱焚的左宗棠,无疑是其中的一个异类。

一、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左宗棠,字季高,1812年出生于湖南湘阴东乡的一个普通农家,在父亲左观澜的影响下,左宗棠从小就博闻强记、才学过人,不到20岁他就中了举人,成了远近闻名的“才子”。

可自此之后,左宗棠的科举之路就算到头了,此后,他先后三次赴京赶考,却次次落榜。

无奈之下,心灰意冷的左宗棠只得放弃科考,回乡一边种地一边教书。

在这之后的14年里,左宗棠时刻以“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自勉,没有了科考的压力,他不再埋首于四书五经,而是将精力放在经世致用的学问上,通读兵法,研究军事、经济、地理和水利。

1837年,左宗棠在醴陵渌江书院担任山长,恰巧遇上两江总督陶澍路过醴陵,两人一番彻夜长谈之后,陶澍对左宗棠大加赞赏,不仅要主动与他结成儿女亲家,还断言:“君他日功名,定在老夫之上”。

12年后,左宗棠在长沙开馆教学,云贵总督林则徐与之在湘江边秉烛夜谈, 顿时"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并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倾囊相赠。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左宗棠开始关注大清的西部边陲。

1852年,太平军围攻长沙,在湖南巡抚张亮基的极力邀请下,左宗棠正式出山,在他的府中担任幕僚。

说是幕僚,其实张亮基已将湖南全省的军政大权悉数托付给了左宗棠,左宗棠代行的是巡抚实权!

这一年,左宗棠40岁,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左宗棠开始了他不屈战斗的一生!

之后,继任湖南巡抚骆秉章对左宗棠依然信任有加,在他的治理下,湖南 "内清四境、外援五省",成了为大清力挽狂澜的一个重要省份。

以致工部尚书潘祖荫发出了“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的千古一叹!

1860年,左宗棠48岁,当时太平军已攻破江南大营,危难之际,左宗棠临危受命,自行招募了一支5000人的军队,肃清了江浙一带的太平军,这就是湘军中相对独立的“楚军”。

自此,左宗棠完成了人生中的华丽转变。

在短短的八年之中,他先从一个没有品级的幕僚,升任四品闲官,又一路高升为浙江巡抚、闽浙总督,受封二等恪靖伯,后又晋封为二等恪靖侯。

1866年,在平定太平军之后,左宗棠就连上奏折,希望朝廷能批准同意在福州马尾择址办船厂,同时招聘西方发达国家技术人员,设立船政学堂。

“臣愚以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建造轮船不可。”

左宗棠深刻的意识到,要与西方列强相抗衡,除了要有强大的陆军外,还要尽快发展出强大的海军,而办船政,造出我们自己的坚船利炮、培养出我们自己的海军人才,就是海军的根基。

因为“借不如雇,雇不如买,买不如自造“,一个国家要强大,必须要发展自主核心技术!

150年过去了,我们依然在践行着这句话。

这,就是一个伟大政治家的战略眼光!

一年后,马尾船政局正式开工,此时的左宗棠却已挂帅陕甘总督,到西北平叛去了。

可他“身已西行,心犹东顾”,人虽然到了西北,可一直在关注着马尾船政局的建设和发展情况。

在左宗棠的努力和坚持下,我国终于有了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造船厂!

二、力排众议、收复新疆

1874年,中亚浩罕汗国的军官阿古柏趁陕甘之乱之际,霸占了南疆,沙俄也趁火打劫、出兵强占了伊犁。

光绪和慈禧太后忧心不已,直隶总督李鸿章却上了一封奏折:

“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帝倾全国之力,收回新疆,也不过徒增百万开支。依老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元气无伤,不如不收回,省下银子,建设东南海防的好。”

“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李鸿章全集》

一听李鸿章这话,陕甘总督左宗棠顿时火冒三丈,反唇相讥道:

“李中堂此言差矣!天山南北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更是惊人,所谓赤地千里,实为沃野千里!”

紧接着,左宗棠话锋一转,开始阐述新疆的战略意义:

“想保卫京师,必须保住蒙古,而要保住蒙古,必须要守住新疆。新疆一旦被弃,英俄等国必然得寸进尺,到那时,我西北边疆群狼环伺,将永无安宁之日。”

“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李鸿章全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防与塞防之争”。

即使放在今天来看,左宗棠关于稳西北卫东南的“塞防”观点,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原本,海防与塞防,二者并重,并不存在厚此薄彼的问题,可当时清政府的财政已经入不敷出,朝廷权衡之下,只能有所取舍,说到底,这场争论的根源,不在于观念,而在于银子啊!

最终,慈禧考虑到京师的安全,决定采纳左宗棠的意见。

1875年,清政府正式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全权督办新疆军务,这一年,左宗棠已经64岁了。

大军出征前,左宗棠认真分析了新疆的实情和地形,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战略方针。

所谓“先北后南 ”,就是大军先夺取北部的乌鲁木齐及其附近地区,然后再攻占吐鲁番、打开通往南疆的门户,最后全力以赴,一举收复南疆。

而“缓进速战”,就是不打无准备之仗,双方一旦交战,兵、粮、饷、运必须全都跟上。

可这时,国库空虚,各省“协饷”的钱款迟迟不能到位,就连军队也是刚从各省拼凑来的“乌合之众”。

人不给力,钱也没有,拿什么打仗?

走投无路之下,左宗棠只能向洋人借款,朝中不少大臣又站出来说风凉话,说左大人借钱打仗实属“饮鸩止渴”,是不划算的买卖。

可左宗棠心里却清楚,借来的银子可以慢慢还,可166.6万平方公里的新疆若丢了,就再也没机会找回来了!

最后,在胡雪岩的帮助下,左宗棠先后五次从外国银行借到了1950万两白银。

然后为了保证战斗力,左宗棠将西北军不断裁撤,最后筛选出了 6 万精兵,同时,从外国大量购进最先进的洋枪、洋炮,还成立了西安机器局和兰州制造局,将这 6 万精兵武装到了牙齿。

一切准备就绪,1876年5月,左宗棠率领全军正式向新疆进发,出发前,他命人打造了一口棺材,并当众立下军令状:“新疆不复,此躯捐国”!

雄关漫道,魏巍河山。

2000年前,冠军侯霍去病饮马瀚海、封狼居胥,是何其威武!

如今,边疆不稳、群狼环伺,一位倔强的湖南老人又一次踏上了河西走廊,此时,他的信念一如当年的冠军侯:国家领土,寸尺不能让人!

左宗棠部进入新疆后,所到之处大获全胜,他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全部失地,阿古柏也在逃跑途中自杀身亡。

消息传到京师,人人都称赞左宗棠用兵如神,只有左宗棠自己知道,西征途中的每一步,走得有多么艰难。

抛开复杂的新疆局势不谈,若左宗棠失败,以李鸿章为首的政敌定会将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而朝廷也会将他当成替罪羊。

左宗棠对此心知肚明,大军出征前,妻子周氏曾写信给左宗棠,劝他不要太过拼命,可左宗棠不以为然,回信驳斥道:“西事艰阻万分,人人望而却步,我独一力承当,亦是欲受尽苦楚,留些福泽与儿孙,留点榜样在人世耳。”

危难时刻,他想的不是个人利益和安危的得失,而是整个国家和大局!

此时,左宗棠已经66岁高龄,早就到了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的年纪,可他心中始终记挂着一个地方,那就是——被沙俄趁乱占去的伊犁。

为了收回伊犁,清政府先是派出了崇厚赴俄和谈,结果,崇厚在沙俄的威慑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不仅把26万多平方公里的伊犁拱手让人,还很大方地要赔偿对方200 多万两白银。

年近古稀的左宗棠怒不可遏:仗还没打,就割地、赔款,我大清威信何在?

清政府只得派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出使俄国、重议条约。

为了给曾纪泽增加谈判的砝码,1880年5月,左宗棠又一次抬棺出征,把大营从肃州(今酒泉)迁到了哈密。

左宗棠的积极备战让沙俄感受到了压力,1881年2月12日,中俄双方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清廷收回了伊犁九城,但也做出了巨大让步,允许沙俄占据部分土地,同时,赔款也增加到了 500 万两。

这虽然也是个不平等条约,但与之前相比,已经算是弱国外交的胜利了!

在收复新疆后,左宗棠先后五次上书,请求朝廷在新疆“设行省,改郡县”。

如果没有左宗棠的誓死相护,哪有我们今天160多万公里的新疆省!

就连一向与左宗棠不睦的曾国藩,提起他收复新疆的壮举也是钦佩不已。

有一次,曾国藩问友人:“你觉得左宗棠这人怎么样?”

友人回答说:“他这人做事认真,自律刻苦,为国尽忠,是朝廷中不可多得的人物。”

曾国藩捻着胡须肯定说:”在我看来,左公岂止是不可多得的人物,更是‘天下第一人’!“

三、中法之战、抱憾而终

1884年12月,年已72岁的左宗棠又一次临危受命,出任钦差大臣、南下福建。

此时,法国已不宣而战,其海军袭击了福建水师和马尾船厂,致使福建水师致全军覆没,基隆也一度落入法军手中,清政府被迫对法宣战。

一到达前线,左宗棠不顾病体,就立即着手布置防务,他一面在长江口积极布防,一面悄悄派出王德榜统领“恪靖定边军”开赴中越边境,坚守广西门口。

早在1863年,在左宗棠任闽浙总督时,他就认识到了台湾的重要性,台湾的安危直接影响到沿海数省的安全,所以,在中法战争一开始,左宗棠就奏请将福建巡抚移驻台湾,迈出了台湾建省的重要一步。

在左宗棠的运筹帷幄下,1885年3月,清军在镇南关大败法军,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夺回了谅山。

然而,就在左宗棠打算乘胜追击时,朝廷却突然下令:“前线各部悉数撤军”,中法恢复和谈。

这年6月11日,李鸿章与法国代表签订了《中法天津条约》,清政府放弃了对越南的宗主权,任由法国占领。

自此,中国的西南门户洞开,清政府逐渐滑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消息传到衙署,病重的左宗棠痛骂不止:“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啊!”

9月5日,左宗棠突然咳血不止、病逝于福州。

临终前,他愤懑不已,向朝廷上了一封遗折:

“此次越事和战,实中国强弱一大关键。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憾平生,不能瞑目!”

四、墓地被毁、精神永存

左宗棠死后,部下整理他的遗物,却发现他“内无余帛,外无赢财”。

消息传到北京,慈禧罕见落泪了,左宗棠一生办洋务、打仗,都能接触到大笔的钱财,若他稍微为自己和子孙考虑点,何至于清贫至此!

事实上,左宗棠不仅没为自己谋划过,就连自己的俸禄,他也用于捐款赈灾,兴教办学了,他在给家人的信中说:“我廉金不以肥家,有余辄随手散去,尔辈宜早自为谋”。

一个多月后,左宗棠的家人将他的灵柩葬在善化县八都杨梅河柏竹塘(今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白竹村),并挑了佃户黄佑春一家,为其守墓。

迄今为止,黄家祖孙四代人已为左宗棠守了138年的墓,不过与当初为了生活被迫守墓相比,在了解了左宗棠的事迹后,他们开始自愿为左宗棠守墓,并为此感到无上的荣耀。

虽然有守墓人,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左宗棠的墓地还是不可避免的遭到了破坏。

据如今的守墓人黄志清讲述,1971年六月的一天,他正在田里干农活,突然听到了一声剧烈的爆炸声。

“那时墓地所属地的干部叫人埋下一百多斤的炸药,引爆的雷管多达几十根,然后将墓地炸开了,他们一哄而上,将石头扒开,开始撬开棺材盖,他们起初以为左宗棠的官级高,墓地里陪葬的金银财宝一定很多,但最后他们只找到了一小块玉石,后来这块玉石也被他们拿走了。”

“听当时在场的人说,左宗棠的棺盖被撬开时,人还保持着原样,还有一阵阵幽香,可没多久就有臭味传出来了。”

黄志清回到家后,看到墓地被炸开,顿感痛心疾首,可他人单力孤,只能将土平了,然后将左大人的尸骨重新收殓好。

1975年前后,为了修公路,左公墓只能被一分为二,许多石人石马、墓道麻石也被征用了,1977年,当地修桥缺石料,左公墓又“贡献”了不少板材。

后来,王震听说了此事,勃然大怒,他对左宗棠非常欣赏,他曾说:“左宗棠西征是有功的,若不是他,祖国西北大好河山很难设想。”

在王震的亲自督促下,左宗棠的墓地得到了重新修缮,他的墓前还树立了两块华表,华表上刻着“汉业唐规西陲永固,秦川陇道塞柳长青”16个字。

这16个字既是对左宗棠一生功业的高度评价,也是后世人们对他的无限敬仰。

他对中华民族的不世之功,使他不仅成为了中国的著名英雄,而且在世界上也享有威名。

总结:

左宗棠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位集政治才能、军事能力、治国远见于一体的人。

他顺应并促进近代历史发展的潮流,不仅积极开办洋务,还誓死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

也有人说:左宗棠是晚清的最后一块硬骨头。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无论面对的是什么敌人,无论对方的枪炮有多强,左宗棠始终铁骨铮铮,他的回应只有一个字——打!

绝口不谈和议事,千秋独有左文襄!

在晚清抗击外敌入侵的所有战役中,取得全胜的唯有左宗棠领导的“收复新疆”和“抗击法军入侵”两场战役。

难怪史学家会将左宗棠与韩信、李靖、岳飞一起,并称为“中国古代史上四位常胜军事统帅”!

2 阅读: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