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末伏不一般,有3大特点,对生活有何影响?

读书文史 2024-08-13 14:10:17

【未经授权,请勿搬运,需要开白请联系后台】

文 | 读书君

今年的三伏天不仅时间长,达到了40天之久,更是闷热难熬。而在这漫长的三伏天即将走到了尾声,8月14日,我们将迎来2024年的末伏。

不过,今年的末伏却显得尤为不同,有着3大显著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又会产生哪些影响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今年末伏的三大显著特点

1. 超长三伏天:40天的“加长版”

今年的三伏天从7月15日开始,一直持续到8月23日,共计40天,较常规的三伏天多出了10天。这种“加长版”的三伏天虽然并不罕见,但连续数年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较为少见的。

这种时间的延长,无疑使得今年的三伏天更加炎热和漫长,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2. 晚入伏与“秋包伏”:气候模式的异常

根据古人的说法,农历五月份入伏为“早入伏”,而农历六月份入伏则为“晚入伏”。

今年的入伏时间是在农历的六月初十,即阳历的7月15日,显然是属于“晚入伏”。晚入伏的最大特点就是热,正如俗语所说:“早入伏凉飕飕,晚入伏热死牛。”这也意味着今年的炎热天气会持续比较久。

更为特别的是,今年的末伏(8月14日至8月23日)被“秋包伏”所包围,形成了“秋已至而伏未出”的奇特现象。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秋季的开始,但这并不意味着气温会马上就降下来。相反,在末伏期间,由于副热带高压等的影响,气温往往还会回升,形成所谓的“秋老虎”天气,进而导致炎热天气还会持续比较长一段时间。

老话说:“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得哭”,今年正是“秋包伏”,预示着高温考验时间可能会比较长。

3. 母伏与处暑前出伏:双重考验

今年入伏的日子,刚好赶上了农历的“双号”,按老一辈的说法,这就叫“母伏”。一般来说,“母伏”比“公伏”要凉快些,正如那句老话常说“公伏凶,母伏爽”。

然而,今年的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晚入伏”、“秋包伏”等多重因素的叠加下,今年的三伏天显得尤为酷热难当。

再来看出伏的日子,出伏时间是8月24号,而处暑节气在8月22号就来了,这就意味着处暑比出伏还早到,即“处暑出伏前”。

处暑,即“出暑”,意味着暑热天气即将结束,凉爽的秋季即将到来。然而,今年的处暑却似乎未能及时带来凉爽,末伏的余热仍然厉害,炎热天气估计会拖到出伏以后才肯罢休。

在民间,当处暑在出伏之前时,往往预示着当年的庄稼收成可能不咋样。一如老话说“处暑出伏前,必定是荒年;处暑出伏后,遍地收黄金”。

今年的出伏时间是在8月24日,而处暑节气则是在8月22日,这意味着处暑在出伏之前到来。然而,由于末伏的余威,高温天气可能会持续至出伏之后,这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不一般之处对生活的影响

农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一点一滴攒下来的智慧经验,用最简洁的话,把自然现象和农业生产之间的紧密关系,说得清清楚楚。

今年的末伏不一般,农谚里头也有不少形象生动、接地气的描述和提醒。那么,这些特点对我们的生活又有哪些具体的影响呢?

1. 处暑出伏前,必定是荒年

今年的处暑节气是在8月22日,而出伏则是在8月24日。

处暑意味着暑去凉来,但今年的处暑却在出伏之前到来。这种情况在民间有“处暑出伏前,必定是荒年”的说法。这句农谚表达的是,如果处暑在出伏之前,预示着当年农作物的收成可能不太好。

因为处暑后虽然白天可能仍较热,但夜晚开始转凉,昼夜温差增大,有利于农作物干物质的积累和成熟。而如果处暑在出伏前,就意味着农作物在高温下的生长期被缩短,积温不足,可能导致产量降低。

2. 秋包伏,热得哭

“秋包伏,热得哭”这一说法源于我国民间对于特定气候现象的观察和总结。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虽说立秋一到,名义上秋天就算是开场了,但气温并不是说散就散,马上就离场的。

特别是遇到“秋包伏”的年份,立秋了还被三伏天紧紧包裹着,太阳那股火辣辣的劲儿是一点没减,地面攒的热乎气儿也还憋着没散,所以天气依然炎热。

3. “早伏雨不断,晚伏旱断田坎”

今年属于“晚入伏”,预示着雨水偏少,晴天多,干旱的风险进一步增大。这与我们前面分析的晚入伏特点相吻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老祖宗的农谚总结,具有一定的启示性。

这提醒农民朋友们,需要提前做好抗旱准备,如修建灌溉设施、储备水源等,以应对可能的高温干旱天气。

三、末伏的习俗与养生智慧

在民间,末伏期间有不少丰富的习俗活动和养生智慧。这些习俗和养生方法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也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经验。

1.习俗方面

末伏的到来,意味着暑气即将走到了尽头,秋天也渐渐来了,农民朋友们迎来了丰收。

为此,许多地方都会举行祭祀土地神的仪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还有庆祝丰收、感恩自然的各种庆典活动。

2.养生方面

在养生方面,民间有句特别流传的谚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这不仅仅是说我们在不同伏天里吃啥的习俗,更是我们的老祖宗顺应天时,通过饮食来调节身体,适应气候变化的智慧。

到了末伏这个阶段了,大家都爱吃些清淡易消化的东西,比如多吃点儿水分足、维生素多的蔬菜水果,这样能给身体补补水,补补营养。

另外,“冬病夏治”、“夏练三伏”这些养生理念,在末伏这时候也是得以体现的。

人们一般会在清晨或傍晚,气温不那么高的时候,出去散散步、慢跑几圈,活动活动筋骨。因为虽然到了末伏阶段,但是三伏天还在,炎热依旧,这大热天的,中午头儿那么热,所以要尽量少出门,免得中暑等。

最后,末伏到,暑气将去,秋天来,我们也不要忘了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应对季节的变化。

四、读书君说

总而言之,今年末伏的不一般之处不仅体现在其超长版的时间跨度上,更在于其晚入伏、秋包伏以及母伏与处暑前出伏等多重气候特点的叠加效应上。这些特点无疑给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考验。

然而,通过了解这些特点以及借鉴农谚中的经验和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三伏天带来的各种挑战,保障我们的生活和生产的顺利进行。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1 阅读: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