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孩子被别的孩子打了,家长怎么办?别冲动!这些问题要想清楚

亲子的时光 2019-05-27 11:28:37

自己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打”了,或者是自己的孩子“打”了别的孩子,是每一位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尤其是自己的孩子挨了“打”,父母的心里都会特别难受,那么怎么处理才合适呢?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也经历过多次这样的情况,对于这个问题,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动手”是孩子表达自己诉求的天性

年幼的孩子,尤其是低龄的幼儿,因为语言表达能力欠缺,更多会选择采用行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比如想要某个玩具、喜欢某个人,很多孩子往往会选择“动手”的方式来传递自己的诉求,而且孩子无法把握力量的轻重,很容易出现下手过重的情况,但是孩子基本上都是不带恶意的。

我女儿小时候也有动手打人的习惯,当然,她只会对特定的几个大人有这样的行为,尤其是我的一位好朋友,很找孩子喜欢,每次跟我女儿一见面,我女儿就会笑呵呵的扑上去打两下,其实,这是孩子表达她的喜爱之情。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动手“打”人的动机不同

对于3、4岁以前的孩子而言,动手“打”人都不会带有主观恶意的动机。

1岁以内的孩子,即便出现了触碰、“打”到其他孩子的行为,也是孩子无意识的探索行为过程中,不受控的行为结果,对于这样的情况,家长完全不用在意,只要做好孩子之间的隔离保护就好了,毕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根本就不懂的一起玩,所以,也没必要一起玩,家长也可以用一些玩具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有东西可以玩,自然会降低行为探索对他人造成影响的概率。

2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成长,对于身边的玩具、零食等物品,会认为是“我”的,尤其当几个同龄孩子在一起的时候,看上了别的孩子手中的玩具,孩子还没有物权的意识,喜欢就会冲上去伸手拿,发生争抢的行为,这种时候,难免会发生一些身体接触,导致部分孩子挨“打”。

3岁左右的孩子,开始进入社交需求增长期,孩子之间的交往增多,但是还缺乏足够的规则意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而且大多数孩子的语言表达还不够顺畅,一旦发生争抢玩具的情况,很可能情急之下发生动手的行为。

低龄幼儿的“打”人行为,应该以教育、行为约束为主

对于4岁以前的孩子,处于性格、习惯的启蒙培养期,需要通过教育、示范、环境训练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建立行为规范和规则意识,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打”人行为,家长及时的进行教育、指引就好了,如果孩子不服从管教,可以通过剥夺孩子玩玩具的权利、约束行为自由等方式,让孩子意识到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

当然,也有一些特例,因为家庭环境宠溺孩子,没有及时的进行管教,会有一些孩子存在恶意抢夺玩具、欺负别的孩子的情况。

二宝(元宝)2岁的时候,我经常带他去社区的幼儿活动室玩耍,有一个看上去3岁多的小姐姐,经常抢别人的玩具,有一天在活动室又遇上了,元宝每拿起一个玩具,这个小女孩就一把抢过去,来回了7、8次之后,我看对方的奶奶坐在那里只管笑、无动于衷的深情,终于忍不住了,抓住小女孩的手跟她说,如果再抢弟弟的玩具,叔叔就会揍你了,她奶奶赶紧把孩子抱走了,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没有见到过这个小姑娘了。

4岁以上孩子打人,需要及时进行惩戒

4岁以上的孩子,一般都已经上幼儿园了,熟悉群体环境,接受了老师的管教约束和社交能力的训练,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仍然有打人的行为和倾向,则需要家长及时的进行管教和惩戒。

具体的做法则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来确定,越大的孩子,惩戒越严格,才会有效果。

帮助孩子建立自我保护、反击的意识很重要

孩子之间会建立交往的认知模型,尤其是上了小学以后,有些孩子性格软弱、逆来顺受,一旦受欺负,让对方孩子意识到你的孩子很好欺负之后,会形成继续欺负你孩子的习惯,对你的孩子身心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作为家长,一定不要忍让和委屈求全,当出现这类情况的时候,首先要跟对方父母及时进行沟通,让对方父母对孩子进行约束管教。另一方面,你需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建立自我保护的意识,遇到被欺负的情况,要及时的反抗、反击,不要纵容对方的恶意行为。

我女儿以前也是一个性格柔弱的孩子,少不了受到一些性格乖张的孩子的欺负,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都会鼓励孩子打回去,只有反击,让对方知道痛,才可能在再次想要打你的时候有所忌惮。女儿上了小学之后,同样有遇到同学欺负的情况,后来我送孩子去学跆拳道,刻意训练她的反抗、攻击的能力和意识,后来有一次她的一位男同学抢她的文具,被她一脚踹到课桌底下去了,从此,再也没有同学敢这么对她了。

我是元宝爸爸,教育实践家,多平台原创作者,分享专业的育儿、教育知识!欢迎关注我,留言咨询或讨论。未经本人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1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