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谋士刘基,从布衣到开国元勋,他的军事思想体现在哪些方面?

素戈儿 2024-12-21 14:55:43

刘基,字伯温!1360年刘基应召出山,辅佐朱元璋打天下。

他创造了许多以劣胜优、以少胜多、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的光辉战例,为统一中国,建立明朝,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民间老百姓把他当成了“神”,能“未卜先知”,那么他的军事思想有什么样的特色呢?

刘基的军事思想不仅深远,而且具有全局性视野。

他的观点并非局限于单一战役或战斗策略,而是着眼于整体局势,将军事思想提升到时局高度。

当刘基来到应天后,他将自己长期观察和分析各方势力对比后得出的策略——《时务十八策》,详细地向朱元璋呈现。

这正值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席卷了长江、黄河、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当时的局势可谓群雄割据:陈友谅占据湖北、湖南、江西,张士诚控制江苏和浙北,明玉珍占领四川,方国珍掌握浙东沿海地区,而朱元璋则据守金陵,占有淮南江左等地。

在这场群雄逐鹿中原的大混战中,元朝政权岌岌可危,天下终将统一,关键在于谁能笑到最后。

在诸多势力中,陈友谅实力最强,其次是张士诚,而朱元璋则处于东西夹击的不利局面。

刘基向朱元璋阐述了自己的见解,朱元璋听后大为赞赏,决定采纳这些宏大谋略。

事实证明,刘基的预见极为准确,这正是他抓住主要矛盾,集中打击主要敌人,把握全局的结果。

刘基的军事辩证思想虽然源自古代经典,如《孙子兵法》、《五经》、《七书》等,但他并非简单照搬,而是结合实际,重新组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例如,他的著作《百战奇略》虽然按照军事、政治、经济、自然等条件分类编排,但其内容结构已经突破了传统兵书的模式。

他不再是单纯罗列作战原则和方法,而是将对立的概念放在一起进行阐述,从对立中寻求统一,体现了更强的辩证思维。

在论述每一种战法时,刘基都贯穿了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强调了交战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关系。

刘基的军事辩证思想还体现在他对军卫制度的看法上。他认为,即使在太平盛世,也要保持军事实力,做到内政文治、外交武备,时刻保持警惕,才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这种将和平与战备辩证统一的思想,体现了刘基军事思想的深刻性和前瞻性。

已改为五军营,日中军,日左掖,曰右掖,日左哨,日右哨,是为五军,隶都督府。

五都督握兵籍而不与调发,兵部得调发而不治兵。这一军卫制,虽一分为五,治调分离,但又统于一。

各军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正如基所述,有六大好处。

实践的结果也的确如此,这一军卫制,对加强明初的军事卫戍管制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朱元璋建立和巩固明政权奠定了基础。

《五经七书》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的经书,尤其是《孙子》等,文字苍古雄劲,内容博大精深,不但费解,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义理解各不相同。

如《孙子》第篇的“九变篇”,何为“九变”历来说法不一。

说起军事理论,尤其是军事辩证法,必然联想到职业军人,懂军事的人定是军人,军人是懂军事理论的,其实并不尽然。

历史上看,懂军事理论和著兵书者的社会地位、职业是十分不同的,既有权倾一时位极人臣的显赫人物。

也有甘居林泉少为人知的逸隐之士既有战功卓著的一代名将,也有立志报国的热血青年既有当朝的官吏,也有哲学家和诗人。

其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实战经验的名将,是对自己实战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有较深的理论造诣的军事家。

是对自己军事观点的系统阐发有的是为了加强军队训练,或提高军队的实战能力有的是一心想在军事上为国为民作贡献,故留心军事,发愤著书有的是为古人的兵学遗产不致失传。

而伯温却是在学习古代军事理论与军事史中掌握军事辩证法,而在战争中加以运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在元朝,他虽具有满腹经纶,但其志郁而弗伸,其谋浚而孔许,其才积而困于无施,故得肆于文。

直到应召出山,他的“文韬武略”才放出绚丽的光彩,军事上观念的辩证法才变为客体的辩证法。

公元年,陈友谅果不出刘基所料,野心勃勃,亲率精兵。千只,攻下太平,进驻采石矶,直通金陵,势甚嚣张,朱元璋连连失利。

朱驻金陵守兵仅万。

独基一人“张目不言”。

朱请基入卧室,刘基说,依我见,主张投降和逃跑的人,应该杀头治罪,因为他们不看大好形势。

事实上陈友谅自以为兵强势众,又打了几次胜仗,更是志得意满,目空一切。

“天道后举者胜”,我们就利用他的骄傲情绪,设下埋伏,使计诱其深入,一鼓可破。

“取威制敌,以成王业、正在此际。”朱元璋“大感悟,乃定征伐之计”。

刘基此时“勇气奋发计画立就”,作了极为详尽和周密的“乘东风,发伏击之”的军事部署。

按计行事,果获大胜,全歼陈友谅主力军,击毁战舰数百艘,斩首,,万多,生俘+&万,乘胜收复太平,直至安庆。

朱元璋亲自率军攻打安庆,屡攻不下。

刘基请朱转而攻打陈友谅的老巢江州,出其不意,一举拿下,逼得陈友谅仓惶逃奔武昌。

三年后年月,陈友谅重整旗鼓,号称百万,再度与朱元璋在都阳湖中发生了一场生死存亡的大决战。

在这起胜负作用的关键时刻,刘基彻夜不眠,以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始终和朱元璋在一条船上参与军机,运筹帷幌。

一次,他发现水鸟惊飞,预知陈友谅船队集中力量向朱的指挥船开火,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立即拉起朱转移到另一条船上,当他们刚坐定,原来的船已被炮火打得粉碎。

当时陈友谅见朱的指挥船已被打沉,大喜过望,不料朱元璋仍在指挥战斗,士兵越战越勇,最后大败陈友谅。

陈也在这次水战中败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都阳湖之战。

民间称伯温为“活神仙”,能“未卜先知”,“知天地之奥妙,通造化之神机七。

当然,刘基非神亦非仙,其奥妙正是他博览群书,谙熟兵法,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上举三例,无非是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运用避实就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等军事辩证法而取得胜利。

可见,刘基的军事辩证法思想,有其特点,不能因为他阐述和运用的基本上是《五经七书》经典中的理论,就否认其地位和特色。

史论结合释古典军事辩证法就是一大特色新的排列、组构产生新的思想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军事辩证法也是一特色。

理论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的过程,是辩证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这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不但使理论得到检验,而且能改造客体。

战争这种你死我活的暴力对抗行为,瞬息万变,不用辩证法思想指导,就不能取得胜利。

当然,刘基军事理论同样有其局限性。其军事辩证法思想局限性在于其辩证法是朴素的辩证法。

与其先人一样,直观地看到了敌我、攻守、胜败、虚实、奇正等一系列对立的现象,并要求人们在战争活动中要注意对立着的两个方面的情况。

感性直观,没有上升到理性的抽象思维,看不到战争这一社会现象的矛盾性,没有从世界观、方法论的角度进行阐述。

其次是史论结合释古代的军事辩证法,深入浅出,具备确定性的优点,但在客观上难免产生机械性。

他关于对立双方转化的思想就不如先人,如“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等,就不如《孙子》。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