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秋北漂纪事》系列专题·清涧的红枣

焦点艺术 2024-09-02 16:18:39

巴秋,著名画家、书法家、作家,现为荣宝斋画院特聘教授,厦门巴秋美术馆名誉馆长、泰州巴秋美术馆名誉馆长、江苏省国画院江苏省书法研究院特聘书法家。画作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被众多机构及藏家收藏,多次在香港保利、香港嘉德、北京保利拍卖、北京嘉德拍卖、英国邦瀚斯拍卖,出版个人画册《心象物语》《师古图今.中国画名家档案 巴秋.卷》《造化情缘——巴秋中国画作品集》,个人散文集《荷戟楼纪事》,中篇小说集《水荡是面镜子》。

巴秋 作品

清 涧 的 红 枣

我应老圃先生之邀,去陕北清涧写生采风。由于误了车,中午1时许北京西站发车,至夜12时许,方至清涧"北国风光"风景点。先期抵达的老圃及景区负责人还没睡,聚在窑洞里迎接我,並请喝茶。傍坡而建的窑洞,外面黑古隆冬,里面灯火通明。桌上放着瓜子、红枣。我随便吃了颗红枣,怪甜的。因刚摘不久,有一种脆生嘎嘎的甜。我又挑了两颗红一点的吃,感觉甜的腻人。早听说陕北的枣子很有名,尤其是清涧的。这是第一次吃清涧的枣子,而且是在深夜,肚子有点饿了,印象格外深的。

次日上午,我们去附近采风。由景区出发,信马由缰翻过一个坡,沿公路拐弯向上,踏进一户人家,几孔半旧半新的窑洞,几位老人接待了我们。尤其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奶奶,穿一件暗红色上衣,与我老伴聊得很是欢恰,並拍照留念。感觉那暗红色半短外套,类似熟透似的的枣红色调。回来路上,从坡下往上走,挺吃力的。大概是肚子饿了。就随手摘路边的枣树上的枣子扔到嘴里。毕竟是在路边,一伸手就够着枣子。但路边树上的枣儿稀稀落落的。带路的霍总说,得到离路远点的林子里去摘。果然如此。也就朝里面多走了几步,树上的枣儿个顶个的饱满,我们不仅肚子吃了个饱,还往衣袋里装了不少。

巴秋 作品

以后几天外出采风,沿途随处可吃到枣子。那日傍晚,我随清涧文化部门的刘凯先生去游览黄河的河口风景。车子直接开上高坡。高坡上有个院子,几孔窑洞正对着远处的黄河拐弯处。逆光中,黄河水波光粼粼,看得人眼睛涩疼。就趁机低头吃匾子里的花生、红枣。临走时,留下一堆枣核、花生壳。

后来几天,我们去看了几处黄河景点,所到之处,路边的红枣都被我们尝了个够。尤其是在饱览"母亲黄河"景点后,去附近农家院吃午饭。见路边崖坡上有几株倒挂着的枣树,枝头上满是红枣,怪馋人的。也许是枝头略高了一点,人难够得着,所以丛丛簇簇的,呈现难得的丰饶。我要伸手去摘。霍总说:到里面山坡上,比这更多。于是我们几个就沿着陡峭小径前往枣林。果然,才进去几步远,就见满坡的枣树望不到尽头。枣树不高,挂满枝头的枣子,一揪一把。霍总说,要捡最红的摘。最红的枣子往往长在朝阳的地方。受阳光的惠顾,枣红得鲜艳,红得饱满。但这样的枣子,不能经雨淋,雨水一泡,枣皮就涨破了,容易坏。人说:深秋的枣子怕雨淋。好在陕北秋雨稀少。附近农民一俟枣熟,就抓紧时间来山上打枣。挑成色好的枣树,在树下铺上布,就使劲摇树,或用竹杆打。但毕竟枣树太多了,村民人手少,枣子往往是打不尽的。枣树下常常到处是自然掉下来的枣子。人行其间,要想脚下踩不着枣子,是不易的。我们在一垅土沟里,见到被烧焦了的枣子。霍总说,其实烧烤成熟的枣子吃,也是一件趣事,就地取材,也饱了口福。我们毫无顾忌地忙着摘枣子吃。霍总却在一旁沉默无言,若有所思。我问:霍总,你在想啥?他说:这枣林是附近村里的。我来过若干次了,我跟他们村里人谋划过,打算在村里搞红枣旅游采摘基地。枣熟时节,组织游客住进村里,食宿不要钱,但采摘枣子按斤论价。这样可帮助村民增加收入。我说,这是个好主意。霍总说,这事还在谋划中,得落到实处。我感到霍总虽年纪不大,但虑事老成。

巴秋 作品

次日上午,我们去另一处黄河景点太极圣境。途中,顺便参观了路边的农耕文化博物馆。这是一个村办的博物馆,里面陈列的尽是些曾经用过的北方农村的生产生活用品,可谓应有尽有,许多是我见所未见的。尤其是墙边的篓篮匾筐里,满登登的尽是殷红色的干红枣儿;乃至墙上嵌着不少红枣粘成的字。满屋子都弥漫着甜甜的枣香,冲淡了室内老旧农具家什的霉涩味儿。其实,在清涧行走,只要是长枣树的地方,总能嗅到浓浓的枣的甜味儿。怨不得见到清涧人,见面脸上都挂着甜笑,话音也甜甜的,原来是生长在满是甜味的环境里,让枣味儿熏的。

终于来到了神奇的太极圣境。这是清涧境内著名的黄河景观。清涧人说起这地方,总是显出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意味。确实,站在群山之巅,看黄河水环抱一孤岛,类似太极八卦盘,脑子里不由得就引起某种神秘联想。此刻,我就站在这黄河东边高巅上,望对面黄河的巨大的八卦盘圣境。身边竖着一块用红漆书写的"太极圣境"的巨大石柱,直拄长空。放眼远眺,近水远山尽收眼底。我有点恐高,心里不免有点紧张,但觉得来之不易,想在此地拍照留念。唯恐自己拿手机拍效果不理想,就想请人帮忙。恰巧身边有几位操当地口音的人在用手机拍照。我遂请其中一位年过半百的先生帮忙。他热心地帮我选角度拍了几张。正巧霍总过来,对其中一位装束干练的中年人说:这不是刘总么!遂双方热情握手。霍总向我介绍说,他是清涧名人,叫刘尚海,曾大力经营本地红枣等土特产,为解决当地农民就业作过大贡献。现在已把他的企业发展到湖北武汉去了。我们互相交换了名片。他见我是画家、作家,很高兴,说他也是作家(诗人),发表过不少人诗作。他特地将近期写的关于清涧地理文化的诗作转到我手机上。临别时,他豪迈地指着太极圣境说:我对推广清涧的红枣很有信心,更对发展这里的黄河文化(太极圣境)充满信心!当天晚上,我在手机上看他的诗作,确实意象宏大,充满哲理与豪情,尤其是对故乡的红枣、对太极圣境,一往情深,意象远阔,如地火升腾!

巴秋 作品

那晚,挥手告别清涧北国风光景区。一直为我们开车的老霍,吃力的拎一包水果包装盒上车。我老伴说路远不方便拿。老霍说:不是我送的,是食堂做饭的阿姨送您的,刚从山上摘的红枣,不值钱,但非要送你不可,一口锅勺里吃了好几天的饭,就当留个念想吧!

的确,清涧的北国风光是值得念想的,毛主席当年曾在这里写下《沁园春.雪》的不朽诗篇;清涧的红枣是值得念想的,毛主席他老人家一定吃过清涧的红枣!

甲辰初春巴秋稿於淤溪巴秋书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