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1月18日,在新县2024年中青年干部培训上,县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建章应邀做了题为“青年干部应牢固树立正确的‘三观’”分享交流,现予推送,供全县教育工作者学习交流。
青年干部应牢固树立正确的“三观”
(2024年11月18日)
文/李建章
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指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的问题。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
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引导广大青年干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会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县委组织部适时举办的这次青年干部培训班,很有意义。下面结合全会精神和我自己的工作学习谈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勉,不妥之处,敬请同志们批评指正。我交流的题目是《青年干部应牢固树立正确的“三观”》。
一、青年干部应树立正确的“大局观”
“大局观”,指的是从全局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没有人是局外人。“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基层干部树立大局观,就是要心怀“国之大者”,将自己置身大局、融入大局、服务大局,自觉从大局看问题,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切实做到识大体、顾大局、循大势。一个有大局观的人,往往能从全局出发,具备全方位的思考能力,处理问题时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悟性。青年干部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工作中要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一地一事放在全局的高度去思考,政治站位是衡量一名青年干部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一个干部的品德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站位,政治站位低的干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透,干事创业才能大刀阔斧高歌猛进。在许多工作会议上,领导最后强调的最多的一条就是“提升站位”,一些同志简单地认为这就是一句“口条子”,其实它是一种很管用的方法论,一旦领悟了,你就会感觉自己醍醐灌顶脱胎换骨,个人的成长进步也就步入了快车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望远,望的不是“道路”,而是“局势”,顺势而为,大有可为;逆势而为,无所作为。你的站位提高了,就不会坐井观天、管中窥豹,而是结合天时地利人和,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立体思考、综合施策,自然而然领导就对你刮目相看了。三国时期,有两个人就是因为站位太低,最后招来了杀身之祸。一个是孔融,“建安七子”之一,“孔融让梨”的故事妇孺皆知,孔融虽然少而好学、文采斐然,但性格耿直,好议时政。汉献帝时官至北海相,独尊儒术,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显然不合时宜。后被袁谭破城,只好依附曹操,曹操并没有亏待他,任其为太中大夫。官渡之战时,他多次向荀彧泼冷水,说袁绍兵多将广,不如早点归降;曹操北讨乌桓,他说那鬼不生蛋的地方,不值得兴师动众;曹操下“禁酒令”,他立马写了一篇喝酒好的雄文……整个一个“二股眼子”。最后,曹操忍无可忍,找了个理由把他全家满门抄斩。另一个是杨修,“外七子”之一,博学多才,却恃才放旷,喜欢揣摩领导的心思,揣摩你就揣摩吧,可他还好表现自己,嘴大舌快。后任曹丞相的主簿,总揽内外。初中时我们学过《杨修之死》,曹操写一个“活”字,杨修看到后立即下令把花园的大门改小了;塞北送来一盒酥,曹操写“一合酥”三个字于盒上,杨修见之便取匙与众人分食;曹操“梦中杀侍从”,他说“丞相非在梦中,而是汝等在梦中也”;曹操随口一句“鸡肋”,他很快传令军中撤兵,动摇了军心。“看破不能说破”,杨修的“小聪明”害了自己。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性。心中有目标,眼里才有方向,脚下才有力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根本原因就在于艰难时必能逆流而上,困苦时总能坚韧不拔。百年的苦难辉煌,建党,波折中的诞生;长征,跋涉中的转折;抗战,浴火中的成长;新中国成立,探索中的壮大;改革开放,创新中的飞跃。中国共产党爬坡过坎,克难攻坚,奥秘主要在于其韧性,也就是总书记讲的“钉钉子精神”。一项工作安排下来之后,在具体落实中自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困难,这个时候就不要犹豫是继续坚持下去还是及时调整思路了,要做“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一根筋,农村有句俗语“路子多了踩不死草”。基层工作就是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干部也只有在不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中经过历练,才能一步步成长成熟。青年干部要培养韧性,增强耐力,不断擦亮政治本色,练就过硬本领。2015年农历腊月二十八这天,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一群人大清早就赶到西河村口,号召农户抓紧清理东西,计划当天拆除村口几家破旧的房屋。他们一些人家里年货还没有办齐,但都自觉地前来收拾。一位大嫂,边清理边哭泣,她的哭泣不是不愿意,而是不舍,毕竟居住了几十年,就这样一直干到夜晚九点多,终于把村口的破旧房屋拆掉了。村口的这十户人家,都是正式建筑,有土地使用证的,一大半都还有人居住。2014年刚开始改造西河时我们连想都不敢想,拆人家房子简直是天方夜谭;2015年初当西河改造初见成效时我们动过念头,但又望而却步。有一次领导不经意的一句话“村口的那几户人家能做工作搬迁吗?”只是问问而已,并没有以正式文件的形式下达任务。既然领导有要求,那么我们就行动。于是立即入户宣传,得知其中三户家里有党员时,首先从这三家做起,党员带头,一家一家做工作,向群众解释道搞乡村建设不是房地产开发,环境改善了,外地的游客才会来,终于把农户的思想做通了,更重要的是政府一分钱未掏。群众的新房建好了,“农家乐”开起来了,土特产品摆出来了,腰包也鼓起来了。现在我一到西河,群众看见了大老远就笑脸相迎。如果当时我们稍有松懈,或者变通方式搞涂脂抹粉之类的,也许现在这几户都成了“钉子户”。
“不与桃李争春风”的理性。理性的干部都是清醒的、笃定的。“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青年干部要保持定力,首先政治上要坚定,克服“只求无过”的心态。青年干部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升“大我”的觉悟、修炼“舍我”的境界、进入“忘我”的状态。现在一些干部头脑中盘踞着一种“避责思维”,一项工作安排下来之后,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去完成任务,而是算计着不能把自己套住了,于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躲就躲,能推就推。我们在小学学过《董存瑞》《黄继光》两篇文章,两位英雄在关键时刻都毫不犹豫地选择“舍”:一个舍身炸碉堡、一个舍身堵机枪,任何时候荣誉只属于舍身取义的人。其次工作上要镇定,克服“好大喜功”的心态。“新官上任三把火”、“张书记田里栽树,王书记山上造田”。刚一上任便想着重打锣另开张,图一时光鲜,强攻硬上,最后折腾得一地鸡毛,遗留的问题一大堆,后任者擦屁股都擦不完。市委蔡松涛书记时任兰考县委书记时,握紧手中接力棒,传承焦裕禄精神,挖掘泡桐的价值,进行深加工,探索出一条群众增收致富的门路。“谋定而后动”,镇定不是“玩把戏玩地上困着”的躺平思想,也不是“不骑马不骑牛,骑个驴儿走中游”的中庸思想,而是根据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实际情况,打基础谋长远,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任接着一任干,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最后生活上要淡定,克服“争强好胜”的心态。当前这个社会太“卷”,家长卷孩子,学校卷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不在于你扣得早,而在于你扣得对,一旦扣错了便一错再错。青年干部也一样,看到和自己资历能力差不多的干部被提拔了,心理失衡,消极懈怠,你只管“出类拔萃”,相信组织迟早会让你“脱颖而出”的;看到别人有房有车,而自己囊中羞涩,心生杂念,思想抛锚,于是就践踏法纪红线、逾越道德底线,最后锒铛入狱身败名裂。我向大家推荐三本书,《习近平在正定》、《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29岁,主动申请,来到基层;32岁,离开正定,厦门履新;35岁,勇挑重担,奔赴宁德。总书记每到一地,总是撸起袖子、甩开膀子、俯下身子、干出样子。定力从何而来?定力又如何保持?年轻干部习近平用自己的工作实践给我们提供了答案。
二、青年干部应树立正确的“群众观”
“群众观”,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群众的立场和态度。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我们党就是依靠群众起家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性成就,就在于党始终深深的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人民群众为党提供了不竭的智慧和力量。新时代青年干部树立群众观,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愿苍生俱饱暖”的温情。基层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要始终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常到群众中去,善于运用群众语言,深入田间地头,少些“官味”,多点“土气”,“脚下沾满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20年前某歌星公开批评刀郎的歌不具备审美,只有农民才听,如今却被刀郎狠狠打脸。这段时间刀郎的歌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人们尘封已久的心门,农民怎么啦!往上三代咱都是农民,我们不能忘了本;基层干部要有同理心,内乡县衙大门上的一副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古代的官吏尚有民本思想,何况我们呢,青年干部要把位置摆正,凡事多从群众的角度去思考,这样做人做事才不会出格。像2012年陕西交通事故现场的“微笑表叔”的失礼、前年某疫情发布会上的“耳钉姐”的失体和“耽误了女儿的‘成人礼’”的失言,弄得社会上十分反感;多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搞博取眼球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2017年春我刚到苏河,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决定先从三件事情做起:一是利用河道治理项目的结余资金,取得了水利部门的支持,新修了四道拦水坝。为了不影响河道行洪,采取了拆卸式,汛期来了拆下来,汛期过了装上去。水就是财,水蓄起来了,集镇就有了灵气,更重要的是集镇居民洗菜、洗衣服、涮拖把也方便了,赢得了群众的第一印象;二是评选“最美苏河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通过社会征集,群众参与,评选出第一批见义勇为、孝老爱亲、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等十大“最美苏河人”,用灯箱的形式在集镇最醒目的位置立起来,当初我还担心会不会遭到人为破坏,没想到现在夜晚依然灯光闪烁;三是利用“‘10.26’环卫工人节”,举办“金扫帚”“银扫帚”表彰大会。环卫工人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他们为了集镇的干净整洁,起早贪黑,风餐露宿,需要全社会来关心支持,这一举措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大家纷纷点赞。群众利益无小事,和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往往又都是一件件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基层工作应事事彰显温度,我想这应该就是人们常常念叨的“人情味”吧。
“但使龙城飞将在”的社情。“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基层干部要想真正在群众心目中留下一点印象,不仅要深怀爱民之心,还要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你已不在江湖,但江湖还有你的传说”。当人们夏夜聚在村口摇扇纳凉时,或是春节拜年茶余饭后之际,聊到某件事,便想起了某个干部,也许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人和事了,但人们依然记忆清晰交口称赞,“这个干部真不错,办了不少实事”。1962年12月6日,一个寒风呼啸的日子,焦裕禄来到风沙、盐碱、内涝三大自然灾害严重的兰考县。上任伊始,焦书记便深入基层,问政于民,问计于民,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开启了他种泡桐治沙增收的思路,于是一场大力恢复和发展泡桐林的战役在兰考大地上打响了。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大力栽种泡桐树,实现了防风固沙的初衷,而如今泡桐却成了兰考人的“摇钱树”。当地群众充分利用成材的泡桐树,进行木材深加工,生产出了家具、工艺品,当地的能工巧匠还利用轻灵的桐木,制作出古筝、柳琴等乐器,使泡桐走进了大雅之堂。在兰考县城北不远的一块田地里,耸立着一棵高达二十多米、树冠可荫近百平方米、需两人方可合抱的泡桐树,这棵泡桐有61年的树龄,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泡桐树,是焦裕禄书记亲手栽种的,兰考人称之为“焦桐”,它是兰考人的精神图腾。“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这首词是习近平总书记一九九零年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时所作,词读完,意未尽。“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名声也好,政声也罢,基层干部不必戚戚于任上干出亮眼的成绩,不必耿耿于任上有显赫的声名,只问自己在任上,为老百姓做过什么?为后代留下什么?共和国大厦的奠基,有多少无名英雄长眠地下;改革开放的大业,又有多少默默无闻者夙夜在公。能让群众铭记你的不是你任职时间的长短,焦裕禄书记在兰考只干了475天。是什么让岁月抹不去人们的记忆?是一个干部到底为群众办了多少实事。群众心中有杆秤。
“但觉清香满袖风”的纯情。清正廉洁既是干部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干部一个终身的课题。青年干部当严于律己,摒弃各种私心杂念,以“赶考”之心答好“廉政”考卷。《追问》一书里涉及到八位涉腐干部,他们来自于各个层面不同岗位,动机各不相同,性质各有千秋。他们的前半生都是励志的、辉煌的、光鲜的,可是当他们陷入金钱权利或女色的泥沼之后就变得废颓阴暗,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看似高贵的灵魂深处的“卑微与倨傲”、“肮脏与罪恶”。该书以其客观、理性的书写呈现了中国新时期“落马”高官们激情的、骄躁的、先亢奋而后麻木的人生,对他们重功利而轻内修、有所为而未能有所不为、以及混沌的内心世界做了一个忠实的记录。《追问》是一部令人震颤的当代“罪与罚”。青年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务必要干干净净。干净有三个层次,首先思想要纯净,要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青年干部必须有且只能有马克思主义这一种信仰。“不信马列信鬼神”,信仰缺失了,干部就会迷失方向,就可能失去奋斗目标,就可能走上歪路甚至邪路。新时期社会上的各种物质利益诱惑着党员干部,西方的腐朽思想侵蚀着党员干部,青年干部要时刻警惕来自四面八方“糖衣炮弹”的攻击。其次做事要干净,直接要求就是不以权谋私,权力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造福于民,运用不好祸国殃民。“贪官能吏”,在干事与干净的关系上,不能将能干当做不干净的借口,曾几何时能干成为某些腐败分子的挡箭牌,认为自己能干,有功劳,就可以以权谋私,甚至可以将功折罪。有功劳不能成为腐败的借口,能干也不能突破底线。干部不仅要干事,还要干净干事,也不能为了所谓的干净而不干事,那种不作为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不干净”。最后内心要清净,“吾日三省吾身”,自古以来人们都重视个人的修身养性,世间万物归根结底都是修身问题。“静以修身”,青年干部要增强自己的屏蔽力,经常静下心来走入自己的内心世界,远离外界的纷纷扰扰,检点自己的言行,不被那些阿谀之词蒙蔽双眼;反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至于孤芳自赏沾沾自喜;多一份清静便多一份对尘世的思索,经常进行深度思考,做灵魂的深呼吸,切准时代的脉搏。
三、青年干部应树立正确的“事业观”
“事业观”,指的是人们对待事业的根本看法和系统性观点,决定着人们对待事业的价值追求、根本态度和精神状态。正确的事业观是人们想事业、干事业、推动事业发展的理想支持、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当代共产党人的事业观,就是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的崇高的事业观。青年干部当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守正创新,只有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拥有高尚的、充实的人生。
“一寸光阴不可轻”的钻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广大干部要深刻认识到党面临的能力不足危险,并强调领导13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如果能力不足、本领不强就不可能团结带领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伟业。青年干部要将学习作为首要任务,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书籍是心灵的养分,是智慧的源泉,读书让你在浮躁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宁静和力量。”读书是青年干部学习理论知识最有效的方法,青年干部应好读书、读好书,特别是要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上下功夫,不断从书本中汲取先进的知识。“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中华民族曾是最爱读书的民族之一,可现在国人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我国年人均读书量仅为4本多,这表明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读过几本书。而犹太人的年人均阅读量高达64本以上。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手机代替了书籍,地铁上、会场里、聚餐时,人们手机不离手,知识的碎片化导致读书的人越来越少。“要么读书,要么跑步,灵魂和身体,至少有一个在路上。”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夜晚的八点至十点,可大部分男士把大把的时间撒在了卯顿不卯天的酒桌上,许多女士则花在了不能三缺一的牌桌上;“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上的六点至七点也很重要,可不少年轻人还沉浸在睡梦中,早上的那窖瞌睡最香,因为夜晚要鏖战到深夜。大家回忆回忆,2020年春疫情肆虐时,人们都在居家隔离,孩子不用上学、大人不用上班,刚开始大家感觉蛮轻松自在的,可时间长了,手机看花了眼,电视就那几个节目,一时间六神无主,你看我不顺眼,我看你就来气,家庭里充斥着戾气,盼着“神兽归笼”,孩子返校后家长如释重负,“晚上得整几个菜好好搞两杯”。原来不读书是多么的可怕呀!再看看我们的城市书房,书房内环境宜人,盛夏时节,走进书房,可以让焦躁不安的心很快平静下来,让自己的灵魂得到滋养。政府投入这么大,它本是“书香新县”建设的一大举措,却“叫好不叫座”,甚至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那种亲子式、沉浸式的阅读极少看到,节假日、双休日在书房里读书的“大部队”还是我们的中小学生。
“一身泥土绽芳华”的实劲。中国共产党历来都是靠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吃饭,“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在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上,党早期也曾经存在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教条主义,另一种是经验主义。在面对民族存亡的危机时刻,为了纠正党内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摆脱中国革命的困局,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写就了《实践论》,堪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大家深刻领悟其思想内涵,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仍有指导意义;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光明日报》上一经发表,迅速引发了社会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奏响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先声,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帷幕。“摸着石头过河”、“不管黑猫白猫,能捉住老鼠的就是好猫”、“发展才是硬道理”等等,这些理论都是从具体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青年干部要以“实”字托底,讲实话、干实事、求实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了系统部署,这是新时代新征程上的重要战略举措,为国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新征程是充满光荣与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青年干部切忌眼高手低、练“空手道”、打“太极拳”,要把实践当做最好的课堂,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要主动到基层问题较多的地方去,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多接几次“烫手的山芋”,在解决问题破解难题中经风雨、见世面、强筋骨。只有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的干部才能在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当前干部队伍中有的干部有看见问题视而不见、麻木不仁的“鸵鸟”心态,有的干部有一事当前拈轻怕重、精于算计的“狐狸”行径,还有的干部有面对困难滑不溜丢、上推下卸的“泥鳅”作风,我们必须向这些行为说“不”。“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的蓝图催人奋进、令人神往,但还要靠广大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把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一往无前竞风流”的闯劲。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离不开一个“闯”字,一代代共产党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闯劲,攻坚克难,勇毅前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都是自己蹚出来、闯出来的。青年干部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逢先必争、逢一必夺的闯劲,敢担当,善作为,不断在新领域新阵地上磨练自己、挑战自己、成就自己。首先要有“末将愿往”的勇气。小时候我们听评书,经常听到“两军对垒,敌将前来叫阵,战鼓雷鸣,旌旗招展,点将台上,元帅手握令箭,环顾四下,这个时候总有那么一员猛将在众将还在面面相觑、鸦雀无声时,自告奋勇,主动请缨,大喝一声‘末将愿往’,于是便提枪上马,冲出阵来。”这个时候说书的人一阵急促鼓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吊起了懵懂少年我的胃口,而我对这个“末将愿往”的人无形中加深了几分印象,陡增了几分好感,平添了几分期待。基层工作中,当领导安排部署了某项工作后,青年干部不能大眼瞪小眼,担心“枪打出头鸟”,要敢“打头阵”,勇当“急先锋”。其次要有“立军令状”的决心。立军令状就相当于签订战时的保证书,是对明确责任、落实责任、追究责任的形象化表达。古代有“纸上谈兵”的赵括、有诸葛亮的“挥泪斩马谡”等等。闻战则喜固然可嘉,豁得出去更要拿得下来,请战必胜,否则会动摇军心的。“军中无戏言”,基层干部领了任务后,就必须端正态度,不能当儿戏,要不打折扣、不找借口,务必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甘为“拼命三郎”。最后要有“攻城拔寨”的实力。“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官渡之战前,袁绍与曹操实力悬殊,曹操有点胆怯。这个时候郭嘉站了出来,提出“绍有十败,公有十胜”,坚定了曹操的信心,于是上演了历史上经典的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在北方霸主的地位。可惜在征讨乌桓途中,郭嘉英年早逝,曹操失去了臂膀。在赤壁之战中曹操败给了孙刘联军,遭遇了人生之中最大的惨败,曹操嚎啕大哭:“若奉孝在,不使孤有如此之大失也!”曹操身边人才济济,然而他最满意最追忆的还是“军祭酒”郭嘉。“闻颦鼓而思良将”,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青年干部要苦练过硬本领,能做“大场子活”,争做“智多星”。
二十大报告强调:“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战,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同志们!青年朋友们!“梦想在召唤,青春当奋发。”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我也青春过,我正青春着。青春不是一段年华,而是一种心境,一种永远充满希望与活力的状态。在新的历史时期,地处中原大地的新县面临更为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新县必将迎来新一轮发展热潮。让我们涵养“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悟性、“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性、“不与桃李争春风”的理性;洋溢“但愿苍生俱饱暖”的温情、“但使龙城飞将在”的社情、“但觉清香满袖风”的纯情;铆足“一寸光阴不可轻”的钻劲、“一身泥土绽芳华”的实劲、“一往无前竞风流”的闯劲。奋力谱写“两个更好”时代新篇章!
来源: 新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