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之以为利”久了,往往不再相信“无之以为用”这种根本原因

昆仑云曦 2024-09-20 22:17:58

有的人闭口不谈行善积德,想方设法绕过行善积德,绕过看不见的精神素养的修正与提升,绕过文化体系的修正与改善,想要直接索取到最直接快速获取智慧福禄的人生秘法诀窍。

有的人读老子的整个思想,也是只愿意曲解或者片段化地以自己人心欲望夹缝里去解读老子本义。

还有的人,交谈一开始大谈特谈道家文化美好,表达出羡慕和学习愿望。一旦我进一步深入分析道家文化学习路线图以及从文化根源进行分析问题渊源时,对方马上去耐烦,听不进去,表现出顾左右而言他。

以上这几类人最常见的借口说法是:只有依靠秘法诀窍先快速取得智慧福禄以后,才愿意积德行善,才愿意以德进道,才愿意修正精神修养与自身的文化体系,好像积善行德这一规律要服从于他们个人的欲望。

老子《德道经》说过:“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人们急功近利已经很习惯了,不愿意也不相信无之以为用这种根本的原因。

要改变的困境,这只是结果,其实是深层次自身思想文化认知体系出了问题。

这种典型的片面的局部的思维模式,就属于有之以为利。而忽视了老子《德道经》里面更重要的后半句:无之以为用。

“无之以为用” 出自老子《德道经》第五十五章《玄中》:“第五十五章 玄中:“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爲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很多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轮的作用。糅合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这些功用、作用才是根本。“有” 给“无”辅助条件,“无” 才是“有”根本。

“无之以为用” 告诉我们“无” 并非绝对的不存在,而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无” 与 “有” 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宇宙万物的存在基础。

当前社会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并非孤立的现象,而是深层次的文化认知体系出现了偏差。人们过于强调物质追求和个人利益这些“有”,而忽视了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这些“无”的重要性。

结果就是,面对复杂问题和挑战,很多人更愿意寻求急功近利的答案和解决方案,而不从根本上去理解和解决问题。

但是,当人的精神系统贪欲妄念盛行时,物质财富即使再多,也难以长久保持。

也许,有的人,当试过了大量急功近利的解决方法依然不成功时,才能幡然悔悟。那时候,他们会沉下心来系统研读并且实践老子《德道经》的大唯物思维观。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