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个人交易者而言,当我们在探讨交易方法这一至关重要的话题时,常常会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所属的流派:要么坚定地宣称自己是基本面派,要么自信地称自己为技术派,亦或是展现出兼容并包的开放态度,将这两种方法巧妙融合。然而,在这众多的讨论声中,却鲜少有人提及一类极具价值的交易分析方法——交易行为分析。
实际上,在国际金融领域,众多声名远扬的大基金会,早已敏锐地洞察到交易行为分析的巨大潜力,并专门为此组建了专业的研究团队。他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深入探究交易行为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依据严谨的研究成果,精心制定出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交易策略。
其实,交易行为在期货行情的研判和操作上,其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完全有资格作为第三类完整且独立的期货交易分析手段。以股票市场为例,我们耳熟能详的逆向投资策略,便是巧妙地利用了市场上普遍存在的反转效应。这种策略鼓励投资者买入过去表现不尽人意的股票,同时果断卖出过去表现出色的股票,以此来实现巧妙的套利。
在多数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过程中,他们往往会过度关注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现,并据此对公司的未来发展做出预测。这种片面的关注和过度的依赖,导致他们对公司近期业绩做出持续且过度的反应,进而形成对业绩较好公司股价的过分高估和对业绩较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现象。
例如,某家新兴科技公司在短期内推出了一款备受瞩目的产品,其销售额短期内大幅增长。投资者们便蜂拥而至,纷纷买入该公司的股票,将股价推至远超其实际价值的高位。而另一家传统制造业公司,由于近期市场需求下滑,业绩暂时不佳,股价便被投资者无情地打压至远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水平。这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恰恰为我们运用逆向投资策略提供了绝佳的套利机会。
在交易实践中,我们能够通过深入研究构成或影响交易行为的各个方面或因素,从而获取市场内在结构中丰富而宝贵的资讯,为我们的期货交易决策提供坚实可靠的依据。这一系列具体的分析手段主要包括如下几类:
1、持仓结构分析
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持仓结构及其微妙的变化,我们能够收获市场资金的精准配置、主力动向等方面的关键资讯。持仓结构分析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如下几种:
(1)不同合约的持仓量分布。持仓分布清晰地体现了市场资金和多空能量在不同合约以及不同时间段上的独特分配。在期货市场中,近、中、远期合约的持仓分布并非毫无规律可循。例如,当近月合约持仓量过高,而远月合约持仓量过低时,可能暗示着市场对于近期交割的货物存在过度关注,容易为技术性挤仓或逼仓创造条件。而近期向远期合约间的迁仓交易,也遵循着一定的时间规律。这种迁仓行为有时会成为价格波动的潜在诱因,为敏锐的投资者提供宝贵的交易机会。
(2)主力持仓变化。这一指标主要用于洞察市场的各个交易侧面,尤其是机构主力的精心布局和造势动向。投资者可以每日密切关注国内交易所公布的多空持仓排名、分类持仓报告,以及外资公布的期货大头寸报告等等。这些报告如同市场的晴雨表,为投资者揭示了主力资金的流向和市场的潜在趋势,帮助投资者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把握先机。
2、基差结构分析
从理论层面来讲,期货合约间的基差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持仓费来加以决定的。通常情况下,一般的正向市场基差结构呈现出近低远高的态势。这是因为,越是距离交割日期遥远的合约,由于持仓时间较长,所产生的持仓费也就越高,从而导致基差越大。
然而,在某些特殊的情境下,比如当现货市场极度紧张,供应严重短缺之时,就有可能引发期货合约间基差的倒挂现象,进而出现逆转市场结构。这种逆转市场结构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市场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与此同时,持仓结构的失衡等一系列因素,同样可能致使合约间基差结构分布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也就是说,中间个别合约的基差排列可能会偏离常规,甚至出现严重扭曲的情况。
例如,在某个特定时期,由于市场对某种商品的预期发生了急剧变化,导致大量投资者集中在某一特定合约上进行交易,从而使得该合约的基差与其他合约相比出现了明显的异常。
基差结构的这种异常变化,为交易创造了众多的获利机会,也由此催生了专门的基差交易。而合约间基差(升贴水)的动态变化,也为跨期套利交易开启了一扇机会之门。
不仅如此,甚至同一品种在不同市场之间的升贴水差异,也是跨市套利交易不得不审慎考虑的重要因素。
在价格周期性循环的不同阶段,基差结构往往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在熊市状态下,基本体现为正向市场基差结构。这是因为在熊市中,市场供应相对充足,需求相对疲软,导致近期合约价格相对较低,而远期合约价格相对较高。
但在多头市场中,尤其是在牛市末期(包括熊市初期),通常体现为典型的倒基差结构。比如在牛市末期,市场情绪极度狂热,投资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过度乐观,纷纷抢购近期合约,从而使得近期合约价格大幅上涨,基差呈现倒挂状态。
3、仓单与库存分析
交易所仓单和库存实际上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方面。仓单的变化最终都会在库存的变化上得以体现。库存变化毫无疑问是影响价格波动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库存变化绝非我们表面上所看到的数量增加或减少那么浅显和简单。
除了那些难以察觉的隐性库存之外,那些能够直观可见的库存也与仓单的性质及其变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联。
比如,某些商品的库存虽然在账面上显示增加,但实际上其中很大一部分可能是由于质量问题或者存储条件限制而无法立即投入市场的隐性库存。
又比如,仓单的性质如果是用于长期储备,那么即使库存数量暂时不变,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也可能与用于短期流通的仓单截然不同。
4、如果仓单被当作一种融资工具,或者被大的机构牢牢掌控,那么可见库存的可获量就变得充满不确定性。
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候库存本身实际上不过是主力用来调控市场价格的一个有力工具。我们在密切关注每天交易所公布的库存动态的同时,还需要格外留意如下几个方面:
(1)注销仓单数量的变化。这是因为注销仓单数量的多少,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库存下降的未来趋势。比如说,当注销仓单的数量在短期内出现大幅增加时,这往往预示着库存即将面临减少的局面,从而可能对市场价格产生向上的推动作用。
(2)定期公布的大仓单报告。这份报告能够直观地反映仓单的集中程度。倘若仓单高度集中在少数大机构的手中,那么市场被人为操纵的可能性便显著增加。比如在某些特定的商品市场中,少数大型贸易商或金融机构通过控制大量仓单,从而对市场价格施加影响,以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3)库存的地区分布以及出入库变化。库存地区分布的不均衡或不合理,极容易引发现货供应的局部紧张与失衡。比如,某种商品在某个地区的库存极度短缺,而在另一个地区却库存过剩,这就可能导致该地区的价格飙升,而另一个地区的价格则持续低迷。
而有时库存集中在某个注册仓库的增减,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库存增减对价格波动的有效性。比如某个注册仓库的库存突然大幅增加,但由于其地理位置偏远,运输成本高昂,导致这些库存无法及时有效地供应到需求旺盛的地区,从而使得价格并未受到明显的抑制。
当然,交易行为分析的范畴远远不止于此,这里只是列举了其中的几种常见情况,其它的诸多方面大家完全可以继续深入探索研究。
在金融市场中,市场往往沉浸于从基本面和技术面费力地寻找牛熊转换的依据,然而事实上,交易行为分析才是最为行之有效、独具慧眼的工具。
无论是处于历史低位的库存、合约间基差的巨幅倒挂,还是持仓结构的异常变化、基金的动向,都如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洞察市场内在运行规律、把握行情脉动的大门。
无论是那些基于基本面分析坚定地追随趋势的投资者,还是那些凭借技术面分析试图抓住市场短期波动进行投机的交易者,有几个不是在市场的跌宕起伏中伤痕累累?
而那些简单地根据合约间的巨幅基差坚定地紧抱多头头寸不动摇的投资者、那些根据比价关系变化以及两市间升贴水结构的差异巧妙进行跨市套利的交易者,还有那些赚取合约间基差不断变化的跨月套利者,才是在这场金融博弈中真正的赢家。
例如,在某段时期的农产品市场中,由于天气灾害导致库存处于历史低位,价格一路飙升。而那些仅仅依据基本面分析的投资者,在初期未能准确判断市场的强烈反应,错失了获利的良机。相反,那些善于捕捉交易行为变化的投资者,通过对合约基差和库存动态的精准分析,成功实现了丰厚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