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越爆雷一周启示:大厂背书不是错,“人”对才关键

汽车有智慧吖 2024-12-20 13:42:15

从12月11日极越汽车突然宣布原地解散到现在,已经一周了。

在这一周时间里,供应商们忙着堵门维权,合作过的媒体发帖公开催款。极越的员工们贴身紧盯CEO夏一平的行踪,写下万字怼文……直到19日,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极越将按照“N+1”的标准为员工提供经济补偿,公司将建立监管共管账户,于2025年1月20日之前支付工资及经济补偿,垫付资金由百度、吉利打入。

一周后回看,极越汽车办公室的墙上有这么一句标语:“中国智能汽车史上,必将拥有每个极越人的名字”,现在看来显得如此讽刺,因为谁也没有想到极越会以这样一种形式让大众记住。

虽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极越汽车的品牌辨识度并不是很高,但是极越的结局依然让人觉得意外,也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极越原本起点是很高的。2021年百度宣布与吉利合作,成立合资公司集度汽车,百度持股 55%,吉利持股 45%,集度汽车就是极越汽车的前身。虽然后来集度汽车因为生产资质问题进行了一番调整,变成了极越汽车,百度和吉利的持股比例有了很大变化,但是那时候新能源汽车行业刚刚兴起,科技大厂和传统车企合作造车是一种风潮,更是一种业界比较看好的路线,强强联合,这也是极越前几年号称要对标特斯拉的底气。

百度是BAT科技三巨头之一,而吉利又是比亚迪、吉利、长城中国最强大的三个民营车企中的一员。基本上是要科技有科技、想氪金能氪金、百万级的生产能力具备、制造体系也成熟、甚至还能提供完整的供应链。但即使如此,坐拥百度、吉利的超级资源,CEO又是行业资深专家,结果极越还是彻彻底底的崩盘了。

所以,极越汽车事件是否代表着大厂背书的理论不再好用了呢?毕竟目前同样是大厂“亲儿子”的,还有智己、埃安、阿维塔等多个新造车品牌,未来将如何面对,可能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

其实,倒也不必有此顾虑,因为无论有无大厂背书,一个企业的前景关键,还是“人”。

目前市场上,没有大厂背书的新造车企业依旧不少,比如头部的“蔚小理”,似乎都是自建厂,资金来源全靠资本市场。同样还包括可能已经可以靠销量跻身新势力前三的零跑,几乎都在没有大厂背书的范围里。

但他们都还在牌桌上。原因是管理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全情投入。

前两天有一篇热文:不要做攒局者。大概的意思是,如今的中国作为一个创业者,如果自己不亲自下水,仅仅是组一个局来创业。那么失败是大概率的。

特别是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那些合资做汽车的企业基本上都会死,除非你 All IN。比如像雷军、像李想,像王传福,拼上身价的人才会赢。真正能够拿到大结果的人,都是不留后路不留余地,拼上自己的信仰才把事情干成了。

反观极越,几乎是典型的反而教材。

一位极越高层曾总结,即便极越成立3年,百度对造车仍然没有清晰的认知、没有和极越达成共识,比如没想清楚,到底要做to B的生意还是要走to C的路线,比如没有意料到造车是重资产、重投入的生意,面对极越现金流报警时,几次态度不明确。而这中间,吉利作为股东的目的是“跟着喝汤”,并没有干预极越内部管理的诉求。最重要的,他们或许还选错了CEO。

成为极越“一号位”的夏一平,他完全忽视了CEO在战略、融资、用人、管理等方面本该发挥的作用,却花费大量的精力扑在营销上。

据媒体报道,夏一平有时一天能发四五条短视频,他还能做18小时的直播,有时能持续到凌晨两点,不可谓不拼。但想单纯通过营销来达成目标,试图以小博大,恰恰是在走捷径。

“夏一平对营销的控制欲很强,稍微大一点的营销事件或者营销策略都是要跟他汇报,甚至每周的选题也要汇报。”一位内部员工透露。

多方原因加持下,极越的“非正常死亡”一步步发生。

当然,极越的失败不仅仅是管理层的问题,更是公司在战略、产品、市场等方面的全面失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极越作为一家汽车公司已经失去了其核心竞争力,未来的发展前景极为渺茫。两大股东百度和吉利已经逐渐失去了对极越的信心,开始着手“及时止损”。

对于极越事件,南方日报曾发表评论称,极越的倒下是一道警钟,在如今的车市,明确、高效、创新是关键,生存更是重中之重,淘汰赛对整个行业的意义就在于优化资源配置,集中竞争力、乘势而上只是高级玩家的特权,如果不能意识到这一点,边缘品牌只会越走越远。

你可以做资本的宠儿,但是不能一直只做资本的宠儿,在这个充满变数的赛道上,只有那些能够平衡梦想与现实的玩家,才能最终赢得比赛。这是极越汽车最深刻的教训。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