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内鬼”伏法记:曾出书影射国安局局长,如今已被判死缓

盛苍梧啊 2024-12-18 11:39:07

2017年12月11日,一篇文章悄然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标题犀利且挑衅:《写给“抓间谍的人”》。

作者是一名自称“长期研究各国情报机关”的澳籍华裔作家杨军。他在文章开头就直言:“想写这封信已经好久了,但都不知道如何下手。”

文中内容不仅对情报机构进行点评,还夹带着对他人“捕风捉影”的讽刺。

就在此文发布前,杨军还转发了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关于反间谍和外国干预法的评论,再次将矛头直指中国。这一切只是巧合,还是精心布局?

从复旦到外交部的光环

1980年代,杨军出生在湖北随州的一个普通家庭。他从小在学校里成绩名列前茅。

高中时期,他凭借扎实的基础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在各类考试中脱颖而出。

1980年代末,他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被国内顶尖学府复旦大学录取,亲朋好友纷纷到家中祝贺,杨军的名字一时间成为了小城学子的榜样。

进入复旦大学后,杨军展现了强大的学习能力。

他选择的专业需要广泛阅读与深入分析,他总是能够高效完成繁重的学业任务,并在课堂讨论中表现出卓越的逻辑和表达能力。

1987年毕业后,杨军凭借出色的学业成绩、广泛的实践经验以及流利的英语能力,顺利进入中国外交部工作。

在外交部,他的主要职责是处理涉外事务,参与国际会议,并协助整理和分析国际动态。

下海与国际招商

随着90年代初中国经济改革深入,市场经济的活力逐渐显现,许多人开始从体制内跳出,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杨军也选择了这个时机辞去外交部的职务,决定投身更具活力的经济领域。他的第一站是海南省人民政府,主要负责招商引资工作。

杨军凭借对外部环境的敏锐理解和良好的外语能力,很快在团队中崭露头角。

在海南工作期间,杨军的任务是引导外国资本进入当地。

他定期参与国际商贸活动,与外国投资者会谈,详细讲解海南的政策优惠和经济潜力。

他利用自己曾在外交部积累的经验,对外国投资者的需求有较为精准的把握,往往能够快速提供解决方案。

海南的工作为杨军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但他很快意识到香港作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的独特优势,便抓住机会进入了一家香港的中资公司,继续从事招商引资工作。

在香港,他对接的客户群体更加国际化,许多谈判都需要极高的专业水准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在香港的工作节奏比海南更快,竞争也更加激烈。杨军经常飞赴东南亚、欧洲等地,与当地企业接洽,介绍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

他对外国投资者的文化习惯和商业逻辑有深入的理解,这让他的谈判更容易被对方接受。

美国的战略分析

1997年,杨军感到国内的职业环境已经无法满足他的野心,决定带着多年积累的人脉与经验远赴美国。

他迅速融入了当地的专业圈层,凭借曾在外交部工作的背景和对国际事务的敏锐理解,获得了在大西洋理事会的职位。

在大西洋理事会,杨军表面上的职责是分析和研究国际战略问题,定期撰写关于地缘政治和全球安全的研究报告。

他在公开场合表现出极强的专业性,经常参加国际会议,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交流。

他利用这些机会,与一些对中国抱有兴趣甚至敌意的组织和个人建立了联系,为后来的间谍活动奠定基础。

杨军表面上以研究员的身份活动,实际却开始逐步涉足情报领域。

他长期居住在广州,但以“国际问题研究员”的身份为掩护,频繁往返于不同国家之间。

他在每次跨国活动中,利用自己的双语能力和国际经验,通过公开或隐蔽的方式搜集中国的政策动向、经济数据以及技术领域的关键信息。

这些情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整理后,被定期送往特定的机构和联系人手中。

为了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杨军刻意在公开场合塑造学术权威的形象。

他撰写的多篇文章和分析报告被国际主流媒体引用,这让他获得了更高的知名度,也使得他的活动更具隐蔽性。

凭借精心设计的身份,他的情报工作得以长期延续,甚至未引起中国国内机构的警觉。

文学创作与身份的双重转变

千禧年伊始,杨军逐渐将注意力转向文学创作,基于自身多年的经历和积累,推出了首部小说《致命弱点》。

书中人物与现实中多个具体的社会角色形成对照,情节细节精确到令人侧目,这让小说在市场上迅速引发热议。

与此同时,这种贴近现实的描写也引起了国家安全部门的注意。

杨军因此接受了相关部门的问询,但因缺乏直接证据,调查未能进一步深入,他得以继续保持自由。

《致命弱点》的成功让杨军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他利用小说带来的热度开始活跃于网络平台,撰写大量涉及社会时事的评论文章。

他的观点因尖锐和激进在网络上获得了大量关注,不少读者将他视为言论自由的代表人物,杨军因此成为一个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公知。

2006年3月,杨军凭借在公众中的影响力进入媒体行业,担任《悉尼时报》的总经理兼副总编辑。

这一职位为他提供了更大的发声平台,他开始系统性地发表有关国际事务和社会问题的评论文章,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

同年,他完成了《致命三部曲》的第二部《致命武器》。

在这本书中,他不仅继续用细腻的笔触展现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还对自己此前因小说引发的问询经历进行了公开调侃。

他特别提及由于准确使用了一位国安局局长的姓名,曾被相关部门约谈。

尽管杨军借助文学和媒体积累了相当的声望,他的影响力却在2007年后开始下降。

随着新书的缺席,他逐渐失去了公众的注意力,之前因写作而获得的地位也开始式微。

面对这样的情况,杨军开始将精力转向商业领域。

他通过人际网络接触到保健品行业,开始代理销售保健品产品。

虽然这一领域与他以往的工作经历毫无关联,但他显然看中了其中的高利润回报。

他所代理的产品中,包括一些因被国家重点打击而引起争议的品类,这使得他的商业活动偶尔也成为舆论焦点。

公开挑衅与最终制裁

2017年12月11日,杨军在社交媒体上转发了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针对反间谍和外国干预法的相关言论。这段言论直指所谓的“中国影响力正在干预澳大利亚政治”,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

杨军在转发后不久,便通过个人渠道进一步发表了挑衅性质的文章,公开回应那些调查其间谍身份的人。

他在这篇名为《写给“抓间谍的人”》的文章中明确表示,自己对情报机关的研究已有多年的积累,语气中带有明显的挑衅意味。

2018年间,杨军的活动逐渐受到更多关注。

他频繁出现在国际会议和公开活动中,同时继续通过文章和媒体发声,强化自己的存在感。

然而,他的频繁动作也引起了更多机构对其身份的警觉。

2019年1月2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例行记者会上通报,澳大利亚籍人员杨军因涉嫌从事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被北京市国家安全局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并进入审查程序。

她同时指出,中方已经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保障了杨军的合法权益,并在第一时间向澳大利亚驻华使馆进行正式通报。

在案件审查过程中,中国相关部门对杨军的活动轨迹进行了全面梳理。

他多次以国际问题研究的名义频繁出入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学术交流、商业合作等方式获取涉及中国国家安全的敏感信息。

调查显示,杨军的情报活动覆盖范围广泛,触及多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技术动向。

他所传递的信息具有高度针对性,已经对中国国家利益造成了实质性威胁。

2024年2月5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杨军间谍案进行了一审公开宣判。

法院认定杨军的行为构成间谍罪,依法判处其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庭审期间,法院充分保障了杨军的诉讼权利,包括由律师为其提供辩护,澳大利亚驻华使馆的领事官员也应邀旁听了案件宣判。

2024年2月6日,在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汪文斌针对法新社记者提出的“澳大利亚对杨军被判死缓表示愤怒”的提问,重申中国司法主权的重要性。

他强调,中国作为法治国家,对杨军案的处理完全符合国内法律和国际惯例,同时敦促澳方停止干涉中方司法事务。

杨军间谍案的审理和判决,成为近年来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敏感案件之一。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