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密:曹操和司马懿相比,谁更略胜一筹?

每日历史微语 2025-01-17 13:50:04

对于曹操和司马懿,不应用善恶来评判了。有人说曹操是“奸雄”,话中含义则指明司马懿是汉朝的忠臣,这样往回推的话,曹操还是秦朝的忠良之臣呢。所以说,曹操和司马懿两者都应脱离世俗的善恶评判标准,以其政治手段、军事谋略、为人作风的值得探讨的地方大于去纠结两者的功过。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曹操和司马懿之间的异同,揭示在风云变幻的魏晋时期,两者是如何从前期的贤君良将,到后来的相互博弈,再到最后司马家族的鲸吞三国。

出身

曹操和司马懿都是属于在少年时代就崭露头角的人,两者都生于官员富贵之家,可以说这两个人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当时宦官曹腾的养子,宦官既无子嗣后代,所以在曹腾死后曹嵩便继承了养父的官爵,在汉灵帝时期当过太尉。所以曹操早年的生活是相当滋润了,在东汉末年可以不愁吃不愁喝的。

因父亲长期混迹于官场,曹操早些时候便懂得了君臣之间、臣臣之间的玩弄权术之道。年轻的时候培养出随即权衡应变的能力,为以后能随心所欲在政治场上玩弄权力和把魏国建成三国鼎立局面中最为强大的一方而打下了深厚基础。但是年少轻狂的曹操可能是自恃家世不凡,有颇具才华,所以史书记载“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因此曹操在当时并没有多么耀眼。较于曹操,早年司马懿的唯一不同点是年轻。和曹操一样,司马懿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官二代”,其父司马防的官职还不小,是当时的京兆尹,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听起来好像是比生于官宦家庭的曹操高大上。

但是别忘了,在古代宦官是整天陪伴在皇帝身边的任务,特别是曹腾这样历时四任君主的宦官,在君主身边的闲谈碎语都有可能成为君主决策的重要依据。讲到司马懿比曹操年轻,曹操生于155年,司马懿生于179年,在曹操已成长为个深谙权谋的老手时,司马懿还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

入仕、发迹

由于两者的年龄差距,我们先来讨论曹操,而后讨论司马懿。众所周知,曹操是魏国的创建者,而司马懿曾是魏国的臣子,所以说司马懿步入仕途的缘由与曹操还有一定的联系。曹操早年非常喜爱武艺,博览群书,尤其喜欢阅读抄录各派的兵法,积累下了深厚的军事素养。东汉的官员选拔制度中有一种叫“举孝廉”,就是各地推选有才能的人,朝廷安排官职。曹操因为很有才能谋略,又深谙人心之道,所以被举为孝廉,入京都洛阳为郎后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后来黄巾起义爆发,拜曹操为骑都尉,后大破黄巾军于颍川,斩首数万人,从此曹操的仕途进入了“快车道”。因歼敌有功,擢升为济南相。任济南相期间,大力整治当地的贪污现象,政治出现一时清明。

黄巾起义后来出现了董卓挟持献帝,倒行逆施,已经担任带典军校尉的曹操于陈留起兵,号召天下义士讨伐董卓。当时各路起义军推选袁绍为盟主,曹操任代理奋武将军,讨伐董军。当联军把董卓打到长安,除曹操外各路军队都惧怕董卓手下精锐的凉州军队,不敢前进。只有曹操认为这时应引大军与之决战,于是带领自己的一路军队追击董卓。可是双方兵力悬殊,曹操大败。当时的曹操可能还是一位忠臣,为中兴汉朝而努力着。这时的联军已经人心涣散,之间出现摩擦,相互火并,不久联军解散。自此之后曹操自立门户,积蓄力量,与王允用计灭掉了董卓,并且在中原地带讨伐各路军队,称之为“逐鹿中原”。建安四年,曹操通过连年征战,已经把势力范围推进到了黄河以北。在消灭了大部分小股乱军之后,曹操开始对付袁绍。建安四年,曹操率兵屯于官渡,迎击袁绍。袁绍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一股势力,也是曹操统一北方最大的敌人,袁绍一门势力本来就很大,所以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但是曹操能客观分析,并听取谋士许攸之见,奇袭乌巢,放火毁掉袁绍的万余车粮草,奠定了官渡之战曹操一方的决定性胜利。

官渡之战建安七年,袁绍病死,两个儿子袁谭、袁尚发生内讧,袁谭实力弱小,向曹操求和。建安十年,曹操攻灭袁尚,平定了冀州、青州。曹操的野心渐渐增大,建安十三年,依靠汉献帝的信任和自恃功高,取消三公,恢复了丞相制度并自任为丞相。于此可以看出曹操比董卓的高明之处,想一手遮天,独揽大权,就要先找好一层说得过去的外衣,才能在面上掩盖一下野心。成为丞相后的曹操,才把司马懿带到了政治的舞台上来。起初曹操掌握大权,听闻司马懿才华过人后曾征召司马入仕为官,可后者看不起曹操为阉宦之后,拒绝过一次。第二次曹操强迫威胁司马懿,司马懿害怕,便在朝中任文学掾。曹操善于察言观色,喜欢琢磨别人,发现司马懿虽有雄才大略,但不是一个甘为臣子的人。但曹丕非常信赖他,处处维护他,司马懿在与曹丕的交流中得知曹操的想法之后,便终日勤勤恳恳,免于曹操的忌讳。在历次的征讨战役中,司马懿经常给曹操出一些善计奇谋。司马懿任军司马期间,建议曹操屯田解决粮食问题,奠定了曹魏对战蜀、吴的军屯基地的开创。司马懿对于曹操的重要性,好比孔明对于刘备。曹仁被关羽围在樊城,汉献帝又在距离樊城很近的许昌,曹操感到威胁想要迁都别处以避关羽锋芒,司马懿提议不可迁都并献出计策:孙、刘两家虽然联手,但外亲内疏,如今关羽坐大,孙权定然不会坐视不理,而是想办法遏制关羽。后来关羽果然被孙权大将吕蒙俘杀。

托孤重臣

到底司马懿还是比曹操年轻,把曹操给熬死了。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灭掉关羽取得荆州,还军洛阳,病逝,时年六十六岁。后来他的儿子曹丕取代汉朝,建立魏国。作为曹丕“好朋友”的司马懿,自然成为了曹魏政权的肱骨之臣。可能是“天要绝曹氏”,没过几年曹丕也去世了,在司马懿的辅佐下,曹叡成功上位。但是这位魏明帝才能比不上他的祖父和父亲,导致政局动荡,三十六岁就英年早逝。后来年仅八岁的齐王曹芳继位,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少主。拜司马懿为太傅,史书称“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以世子司马师为散骑常侍,子弟三人为列侯,四人为骑都尉”,给了司马懿及其家人极高的荣誉,就像汉献帝时期的曹操。可司马懿的野心不止于此,于是他韬光养晦,拒不让家中子弟入朝为官。

夺取政权

嘉平元年,魏帝曹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魏之王公皆随行。司马懿发生兵变,想要解除大将军曹爽的兵权,将朝廷大权揽于自己一人之手,史称“高平陵之变”。后来曹芳立司马懿为丞相,司马懿没有接受。虽然朝野上下皆知司马懿的野心之大,但是魏国上下也找不出像司马懿这样的“主心骨”。嘉平三年,司马懿在洛阳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这时魏国的实际政权已经落在了司马家族的手里了。

总结

两者的身世、经历甚至结局都非常的相像。他们最后都没有当上皇帝,但都是一个政权的奠基人(曹操被追尊为魏武帝,司马懿被追尊为晋宣帝),给世人留下的都是一种权臣的不好印象。而在行事之中有一些差别。曹操一开始是凌驾于司马懿之上,在曹操的领导下,司马懿如诸葛孔明对待刘备一般忠诚,曹操去世之后,司马懿的野心才渐渐显露出来。可以看出,司马家族的政权是司马懿“熬”出来的。但是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如果曹操没有病逝于司马懿前面,那历史可能就会向另外一种方向发展。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