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董明珠说格力芯片出货量已经超过一亿颗以后,这下尴尬了,真的逆天!

漆云 2024-12-31 10:14:34

在科技江湖里,传统家电企业要是说要造芯片,那简直就是“炸了锅”的新闻。想当年,格力电器放出豪言要自主研发芯片时,不知道有多少人嗤之以鼻,认为这是“痴人说梦”或者“炒作新花样”。

然而,几年时间过去,格力芯片累计出货量竟然突破了1亿颗大关。这消息一出,简直让人惊掉下巴,就连科技圈的大佬们都直呼“太神奇”。

咱们得从2018年的那场“空调大战”开始聊起。那时候,格力和小米因为专利问题,在网上吵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就在这节骨眼上,格力掌门人董明珠冷不丁地抛出了一个“炸弹”:“格力要造自己的芯片!”这话一出,整个行业都炸了,大家纷纷表示:“格力这是要干啥?这不是在开玩笑吧?”

要知道,芯片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它可是高科技中的高科技,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深厚的技术积累以及庞大的研发团队。

那时候,就连互联网巨头们在芯片领域都栽了不少跟头,更别说一个传统的家电企业了。因此,格力要造芯片的消息一出,很多人都觉得这是“异想天开”。

然而,董明珠可不是吃素的。她带领格力悄悄成立了珠海零边界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专门研究电机驱动芯片和功率器件。

这家公司虽然名字低调,但野心可不小,一心想在芯片领域闯出一片天。那时候,几乎没人看好格力的这个决定,认为这不过是“不务正业”,是“面子工程”。

可谁能想到,格力在芯片领域竟然“玩嗨了”!2019年10月,格力宣布首批1000万颗芯片顺利下线。这虽然不是个天文数字,但足以证明格力在芯片领域是“动真格”的。

而且,这批芯片的良品率高达98%,这在芯片制造行业可是个了不起的成绩。要知道,良品率高意味着产品质量好、成本低,这对于一个刚进入芯片领域的企业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挑战。

时间来到2020年底,格力芯片的出货量已经飙升至3800万颗。这可是在全球芯片供应紧张的大背景下取得的成绩。

那时候,很多芯片制造企业都面临着原材料短缺、产能不足等问题,而格力却能够逆势而上,不仅保障了自家产品的芯片供应,还实现了对外销售。这一成绩让很多人对格力刮目相看。

到了2021年,格力芯片的形势更是一路看涨。其累计出货量突破了7200万颗大关,产品已经覆盖到了变频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多个品类。这一年,格力还干了一件大事——仅用388天就建成了第三代半导体芯片工厂。

这个工厂的年产能可达24万片6英寸SiC芯片,被业内称为“格力速度”。这一速度不仅展现了格力在芯片制造领域的强大实力,也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董明珠宣布格力芯片累计出货量突破1亿颗时,那些曾经的质疑者们终于闭上了嘴。这意味着格力平均每年能生产3600万颗芯片,而且这些芯片的性能和可靠性已经得到了市场的充分验证。

这一成就不仅让格力在芯片领域站稳了脚跟,更让很多人看到了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希望。

那么,格力究竟是如何在芯片领域实现这波“逆袭”的呢?其实,这背后离不开格力的“三板斧”战略。

第一板斧就是精准定位。

格力没有盲目追求高端芯片市场,而是选择了家电领域的“卡脖子”痛点——电机控制芯片作为切入点。这个市场虽然不如手机芯片那么光鲜亮丽,但年需求量却高达数亿颗。

而且,由于技术门槛相对较低,这为格力提供了切入市场的机会。据报道,当时国内电机控制芯片市场主要依赖进口,而格力通过自主研发,成功打破了这一局面。

第二板斧是产业链整合。

格力充分利用了自己作为家电龙头的优势,通过“产供销一体化”的模式大大降低了研发风险。一方面,格力拥有稳定的内部需求,为芯片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另一方面,其完整的测试环境也为芯片的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种产业链整合的方式不仅提高了研发效率,还降低了成本,使得格力在芯片领域更具竞争力。

第三板斧是人才储备。

为了提升芯片研发能力,格力不惜重金从海内外挖来了一批半导体专家。据报道,其芯片研发团队已超过1000人,其中博士学历占比超过15%。

这一庞大且高素质的研发团队为格力在芯片领域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他们不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迅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

当然啦,格力在芯片领域取得的成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研发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比如,芯片制程工艺的提升就是一个难题。目前,格力芯片的制程工艺还停留在90-130纳米水平,与国际一流水平仍有差距。

但是,考虑到家电芯片的实际需求以及格力在电机控制芯片领域的精准定位,这一水平其实已经足够满足市场需求了。毕竟,对于家电产品来说,芯片的性能和稳定性才是最重要的。

格力造芯的成功之路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传统制造业也能玩转高科技!这一成功案例不仅为格力自身带来了巨大收益,更可能激励更多的传统企业勇敢转型。毕竟,在如今的科技时代,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能在市场上占据主动。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