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咬金为何对王文度矫诏掌握军权听之任之,导致讨伐西突厥失败?

惊心鸟 2024-09-17 01:46:50

程咬金是初唐名将中非常独特的一位,他的很多传说数百年来在民间源源流传。他作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信任,但也因为很多反常举动而受人诟病。在民间故事《说唐全传》中,程咬金被塑造成粗中有细的浑人,用鲁莽冲动的性格,来解释其不合理反常举动的原因。很多人认为程咬金是军队将领出身,对于朝廷政治茫然无知,所以在政治斗争中容易做出不恰当的举动。然而从历史材料来分析,原因并非如此简单。本文就以程咬金出征西突厥失败为例,看看他这些反常举动的出发点是什么?

程咬金出征西突厥是唐高宗李治时的事,永徽六年五月出征,第二年十二月唐军班师回朝,但没有取得什么战果,是一场非常失败的军事行动。程咬金出任葱山道行军大总管作为军队统帅,他的对手是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史书上将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副大总管王文度,认为是王文度矫诏掌控的军队大权,阻止了前军总管苏定方乘胜追击的合理建议,才导致了唐军功败垂成,最终无功而返。王文度因为矫诏罪名被判处死刑,后来特赦免官为平民。程咬金也因为纵容王文度逗留不前,追击敌军不利,承担连带责任而被罢官。

从战争的过程来看,程咬金作为军队统帅,很多决策是很荒唐的,一点都不像个沙场老将。永徽六年八月,程咬金率领大军抵达了鹰娑川,西突厥派出两万骑兵拦截。总管苏海政率军与之交战,大战多场未分胜负。西突厥又派鼠尼施率两万多骑兵增援,两面包夹唐军。前军总管苏定方率五百精锐骑兵翻山越岭突袭西突厥军营,西突厥战阵崩溃,被追杀二十里,斩杀一千五百多人。当时苏定方力主乘胜追击,一举击溃西突厥主力。而副大总管王文度则表示反对,他认为唐军在大战中的损失很大,要结阵防御,等待敌人第二波来袭。

程咬金一开始比较犹豫,不太想采纳王文度的荒唐意见。但王文度有提出了新说法,他说自己有密诏,受皇帝的命令节制程咬金,防止程咬金恃勇轻敌,必要时可以替代程咬金掌握军队。程咬金居然听信的王文度的话,就这样把军权交给了王文度。于是王文度集结大军,下令不许深入西突厥腹地。这种搞法让唐军在战争中很被动,完全是疲于奔命,战马大多瘦死,士卒疲劳且士气低落。苏定方认为如此下去不行,建议程咬金将王文度扣押起来,上表给李治核实密诏的真实性。程咬金也没有听从,纵容王文度在大军中胡乱瞎搞。

从整个过程来看,唐军之所以无功而返,王文度是要负上首要责任的。而作为大军统帅的程咬金也是玩忽职守,对王文度的乱来听之任之,实在是有违他作为沙场老将的一贯风格。在隋唐战争时期,程咬金是以杀伐果断出名的,从来不会在战场上犹犹豫豫,率领大军逗留不前,更不会放过追击敌人的有利战机。程咬金是一线将领出身,以擅长马槊而著称,深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意义。他在这场讨伐西突厥战争中的表现,完全不像沙场老将,更像个赶鸭子上架的傀儡。面对王文度的胡乱指挥,他听之任之,实在是荒唐透顶。

程咬金在战争中的这种表现,根本无法用所谓的鲁莽冲动,或者是不懂政治来解释。如果程咬金是鲁莽冲动的人,应该接受的是苏定方提出的乘胜追击的建议,而不是将军权交给王文度操作。如果程咬金不懂政治,那么他更应该坚守自己作为军队主帅的权威,而不是凭借一个莫名其妙的密诏,就主动的交出兵权。从这些角度来分析,程咬金做出荒唐的决策并非鲁莽和不懂政治,而是太懂政治。他的表现更像是个官场的老油条,而不是沙场老将。因为只有官场老油条才有在政治上做出取舍,沙场老将则不会有很清晰的政治界限。

从整个事情来分析,程咬金的反常行为,其实是在特殊历史环境下的选择。实际上从出征开始,程咬金就没有将获取讨伐西突厥胜利作为第一目标,而是在考虑如何明哲保身。这次出征大军的搭配很奇特,程咬金搭了个名不见经传的王文度,这是很令人差异的。从军队的资历和能力来看,苏定方都在王文度之上。然而当副大总管的却不是苏定方,而是王文度。从王文度的履历来看,他几乎没有参与过什么大战。他最为出名的便是在唐太宗李世民出征高句丽的战争中,担任了水军副都督的职务。

让一个水军将领,当陆军副帅,这种配置存粹是在瞎搞,难道当时的朝廷宰相们都糊涂了?从史书上的材料分析,这背后体现出了唐高宗李治初年激烈的政治斗争。以前讲过,李治登基后皇权被架空,权力集中在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门阀世家官员手里。而李治的后宫也是被门阀世家所掌控,其中皇后王氏来自于太原王氏,是唐朝数一数二的门阀大族。在这种情况下,李治在朝廷中的话语权不高,而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代表门阀世家垄断了朝廷的决策权。王文度出任副大总管,便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王文度出身于太原王氏,与王皇后是族亲,所以在政治上有着先天的优势。在门阀世家垄断朝政大权的背景下,他出任副大总管的职务,实际上是代表了长孙无忌等门阀势力给程咬金做监军。在大军出发前,正是李治与门阀势力斗得最为激烈的时刻。李治想要拿回皇权,门阀士族想要继续垄断朝政,双方展开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从大军出发前的形势看,李治是处于不利地位的,从皇后王氏、到皇太子李忠,都是门阀世家的人。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程咬金不愿意卷入这种内斗之中,所以选择了明哲保身的策略。

王文度说他有密诏,实际上是为了夺取大军的兵权,目的为维持门阀世家对唐朝的统治地位。他并不在乎出征是否胜利,因为门阀世家的利益并不在战争上,而是在唐朝本土。对于程咬金来说,他已经快七十岁了,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算是功成名就,他也不需要争取更多的利益。他需要的是避免卷入门阀和皇权斗争的漩涡之中,保住家族利益,为子孙后代谋福利。所以在面对王文度的时候他选择了退让,不管所谓的密诏真假,就直接交出了权力。他的这种选择是典型的在政治上利益最大化的做法,也是最为保险的。

在程咬金看来,在门阀与皇权的斗争中保持中立的态度,无论哪一方获胜,都能得到基础的政治利益。如果他过于倒向某一方,反而会在政治斗争中面临另外一方攻讦的风险。对于苏定方提出的建议,程咬金是不会接受的。因为在大军出发前,李治在政治斗争中处于劣势。如果程咬金扣押王文度,找李治告状,必然得罪掌权的宰相场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这是非常不划算的。这两人不仅仅是李世民留下的顾命大臣,背后还有强大的门阀家族势力,不是程咬金能独立对抗的。所以程咬金对王文度听之任之,拒绝了苏定方的合理建议。

然而从历史的发展看,程咬金的判断是失算了的。大军出发两个月后,皇权与门阀的斗争形势发生逆转。先是武则天控告王皇后扼杀安定公主,李治提出了废后的想法。长孙无忌力保王皇后,与礼部尚书许敬宗闹得不欢而散。然后是王皇后“厌胜之术”诅咒武则天,李治得知后大怒,降罪给王皇后的母亲柳氏,并罢免柳氏的哥哥柳奭中书令之职。李治第二次提出废后,被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联手驳回。当年冬天,李治求助于英国公李勣,获得了废后的支持。李治强行废除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政治斗争形势逆转。

等程咬金率领唐军狼狈回到长安之时,这轮政治斗争已经结束快一年了。太原王氏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包括皇后王氏的亲眷在内的大量官员子弟被贬,或被流放。因为武则天控制了后宫,门阀士族对李治的限制大为松弛。而李治又得到了、许敬宗等人的支持,形势上足以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门阀世家的代理人抗衡。这样的形式下,朝廷自然会追究军事行动失败的责任。王文度作为太原王氏子弟首当其冲,而明哲保身的程咬金也必须承担连带责任。可以说这次程咬金自以为明哲保身的政治选择,最终却得到了最失败的结果。

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程咬金不但不是民间传说中的鲁莽之人,反而是政治上的老油条。他对王文度的退让,并非军事上的选择,而是政治上的妥协,也说明他不看好李治和长孙无忌的斗争。但让他小看的李治,结果却得到了李勣的支持,通过废后逆转了斗争形势,这是程咬金没有料到的。政治上做出错误的选择,程咬金自然要承担后果。好在李治并没有过多计较,只是罢免其官职而已。从当时的政治形势看,李治似乎也没有精力追究程咬金的罪责,毕竟他最大的敌人长孙无忌还掌握着朝廷中至关重要的权力。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