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这件事很消耗孩子,许多家长正在做

夏天陈小舒 2024-07-25 11:02:52

前阵子高考分数放榜,互联网上喜忧参半,一边是进入清北的各省状元们分享学习秘籍,一边是“花了几十万鸡娃18年,结果却成了这样”。

任凭网络上各种声音尘嚣甚上,“超车逆袭”依旧是很多家庭今年暑假计划的主题。

△ 在某机构负责教研的前同事发来的“前线战况”

现在不仅是家长焦虑,看到这么小的孩子都已经焦虑得不得了,我也想说:

如果上课确实能够让孩子查缺补漏,在下学期入学更有信心,适当补一补也无可厚非。

然而,小补进步,大补伤身,还要考虑孩子“虚不受补”的情况,并且暑假计划安排得太满,真的很消耗孩子的心力。

这里的暑假计划不仅是孩子的假期作业、课外辅导,还包括兴趣班、甚至是体育课。

△ 图源小红书

不是说这些作业和丰富的活动就没有价值,而是一旦超过了一定程度,效果就会变成负面的——在给孩子带来焦虑和压力的同时,收获的认知效益却趋于平缓。

“假期安排得太满”的情况出现在全世界的中产家庭里,20多年前,斯坦福大学儿童精神病学前主任 Alvin Rosenfeld 的著作《被过度安排的孩子:避免过度养育陷阱》里就指出:让孩子参加太多活动是一个大问题——

作为父母,我们会觉得如果没能给孩子提供上辅导班、体育、文化以及参与其他活动的机会,是一种“失职”,但过度提供这样的机会,也未必是好事,孩子们需要承受与同龄人竞争并取得“成功”的巨大压力。

上兴趣班,体育课,孩子还是处于要学点什么的状态,偶尔还面临着和其他小朋友竞争、比较,很难称得上放松。

虽然我们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充实”的暑假,不惜花大钱、协调全家人的安排,给孩子报名各种各样的活动,让ta不至于无所事事、虚度假期。

但对于孩子,一些不被关注的、放空的时间更能让ta们的身体和心灵重新恢复活力。

从神经学的角度来说,这些“无聊时刻”也有助于孩子调节情绪、减轻压力、改善记忆力和认知功能。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这样的情况,大人兴致勃勃地带着孩子出门玩、逛博物馆或体验景区项目,孩子在一旁低头玩手机,对所有的事物都兴致缺缺,抱怨“还不如待在家里”。

这其中当然有沉迷手机的副作用(唉,沉迷手机的问题,除了和孩子约法三章,限制屏幕时间,好像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还可能是从小参加过太多类似的活动,提前透支了孩子的热情与新鲜感。

一项研究中显示,到13岁时,每4个多年参加“有组织的活动”的孩子中,就有3个已经将防滑球鞋、运动服或音乐书籍束之高阁,不愿意再碰了。

这更多发生在那些一年级前就开始参加这些活动的孩子,等ta们上了高中,就会感到无聊和疲惫。

塔夫茨大学儿童发展学教授 David Elkind 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我们在青春期早期就发现了这一点,孩子们对曾经喜爱的活动感到厌倦,这些活动对ta们来说不再有趣。

丰富的活动毋庸置疑能给孩子带来很多乐趣和有用的生活经验,然而,年幼的孩子可能会过度体验这些美好的事物,过早产生被充分满足后容易出现倦怠。

孩子们容易感到无聊还有另一个原因,ta们的时间从小都被大人安排好了,很少有自己考虑怎么把时间利用起来,当ta们不再被安排了,ta们却迷茫了,不知道一个人的时候可以做些什么,不会自娱自乐,表现出来的就是无聊。

作为家长,当然是牺牲了金钱和时间,还有为计划绞尽脑汁、和孩子们拉锯,而死去的脑细胞(计划容易,执行难)。

对于孩子们来说,被过度安排的日程表,影响了ta们哪些方面呢?

1

心理健康

首当其冲的就是心理健康,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中国青少年抑郁风险达14.8%。

造成孩子焦虑和压力的来源,除了学业、社交媒体和校园霸凌,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也是原因之一。

每天马不停蹄地从一门课程衔接到下一门课程,每个暑假都是“最关键的阶段”,能够自由自在、不带任何目的地玩耍越来越稀缺,哪有时间来释放、治愈自己的情绪呢?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还看到《柳叶刀儿童与青少年健康》2023年的一篇社评,里面有一段话,它说:

迄今为止,大多数以学校为基础的心理干预措施,取得的效果都很有限。虽然一部分青少年可能会从一些心理干预措施,比如提高复原力和应对技巧中获益,但新的证据表明,对于一些成绩优异的孩子,正念和成长型心态对ta们是无效的,甚至可能有害(我的理解是成绩优异的孩子,更追求完美主义,拒绝接受自己“慢慢进步”,也很难听进去)。

建议儿童健康专家、教育者和家长多倾听孩子,承认ta们的感受,多包容其个性。

对于厌学的孩子,需要有同理心的成年人,认识到孩子面临的挑战,提供支持,和孩子并肩前进,而不是责怪孩子问题出在ta身上(抗压能力太弱,别人都行怎么就你不行之类的话),让孩子的焦虑和压力从滚雪球变成雪崩。

给我的一个感觉是,现在我们对孩子的一些心理问题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只能是尽量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要走到无法挽回的那一步,家庭的支持很重要。

2

创造力

创造力就是无中生有,这需要时间。孩子们日程安排过于繁重,几乎没有闲暇时间去向内探索。我们努力培养孩子在各个领域的竞争力,却扼杀了ta们的创造力。

孩子得有空白的时间来让思维漫游,当孩子沉浸于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时,哪怕是画幅画、搭积木,ta会全神贯注,达到一种心流的状态,如果ta的时间都被结构化的安排切割,没有大段时间也很难进入这样的状态。

3

自我意识

不管是谁都需要有“做自己”的时间,去感受自己的情绪,思考自己是谁,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希望孩子能成为“自鸡娃”,而一个“自鸡娃”一定是有自己的想法和目标,来驱动自己,而不是为了“鸡”而鸡。

就像最近700分的“迈巴赫少爷”朱也天,凭借高考硬实力进入北大,家境优渥的孩子不止他一个,但比起沉湎于玩乐,一定有什么更重要的目标去驱动他努力学习。

据说朱也天的爸爸很推崇“理想信念教育”,他常常和儿子说:

“你不用管我要你做什么,你自己想做什么这个很重要。我这个企业也好,行业也好,是非常小的,也许你有更伟大的理想抱负,你就去实现。”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建立更宏大的人生观,但是人生意义是孩子自己去寻找的,ta需要有时间去理解、去探索、逐渐发现自我。

比起用恐惧去驱动孩子,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没有好人生...可能还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就摆烂、就不在乎。

我觉得或许可以换成乐观一点的说法呢——因为孩子们值得更好的人生,这一生很长,应该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有爱好也没什么,如果未来能经济宽裕、时间宽裕,就能更自由地支持自己的爱好了(所以现在要好好学习积累)。

更努力一点,还能从追梦者变成造梦者,你的创造讲有机会被很多人看见、喜欢,甚至还能造福他人。来都来了,不白来这一遭,尽情地活出自己的人生吧。

其实就是让孩子做孩子,让父母做父母。

多陪伴孩子、了解ta们最近喜欢什么,尝试参与ta们感兴趣的事,像是漫展、做手账、收集谷子、蛋仔派对?简直跟不上现在国内孩子的新潮了😂,不了解就没有发言权么,也就无从批判,先了解了再说,也趁此机会拉近我们和孩子的距离。

到户外去散步,约孩子的好朋友到家里玩......而不是每天送ta们去上课,ta累我们也累。

有意识地控制孩子参加课程、活动的数量,进行筛选,不止要考虑孩子的时间安排,也要考虑家里其他人的时间安排,像我们多孩家庭更是如此了,基本上要么姐弟俩上同一个项目,或者在同一个地点(学校)上不同的兴趣班。

还要考虑课程的难度、节奏适不适合孩子,ta能够应付这门课吗,如果孩子听不懂,甚至上课都在摸鱼,报班就是纯托管。

归根结底,就是平衡,让孩子学有所得,又有足够的时间自由玩耍,旅游、回老家住一段时间也是不错的选择。

希望所有孩子们都能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的夏天。

参考资料,向上滑动阅览

1. Health, T. L. C. & A. (2023). Time to take academic pressure seriously. The 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 7(10).

2. Study: Too Many Enrichment Activities Harm Mental Health. https://www.nea.org/nea-today/all-news-articles/study-too-many-enrichment-activities-harm-mental-health

3. Why Too Many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re Bad For Our Kids. https://washingtonparent.com/why-too-many-extracurricular-activities-are-bad-for-our-kids/

4. Overscheduled Child May Lead to a Bored Teen. https://www.webmd.com/parenting/features/overscheduled-child-may-lead-to-bored-teen

别让孩子过得太充实了,无聊一点挺好

养娃焦虑?看完这部纪录片我悟了

比起假期鸡学习,我更更更在意这件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