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恶意诋毁、丑闻缠身,诺奖得主杨振宁的评价为何如此负面?

从云观看世界 2024-11-21 04:12:28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明明贡献颇大,却被怒骂“滚出中国”,杨振宁做错了什么?

美国国籍是错,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也不可以,有色眼镜,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摘下?

不堪一击的网文

想抨击一个人的时候,捕风捉影就能成为证据。

网上曾流传过一篇文章,说的头头是道,文章一经发布,更是引起了巨大讨论和附和。

作者俨然摆出一副知情人的模样,称杨振宁在中国住中国纳税人付出的1000多万人民币还带电梯的二层别墅,在美国的住所也价值百万,称杨振宁的享受,都是中国纳税人的钱。

不只如此,民族荣誉感被紧抓,指责杨振宁对美国的贡献远远大于中国,服务美国,上了岁数后,却回到中国养老。

发言甚是犀利,本质上的偏见让很多人的思想被带偏,饶是杨振宁已经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舆论对他仍旧不依不饶,恶意的揣测从来没有断过,知名人士很多,负面新闻缠身到如此程度的,杨振宁属唯一一个。

没有人听杨振宁说了些什么,准确的说,没有人在乎他说晚年回国,只是因为身体里循环的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为何对一个做出过贡献的老人如此不留情?杨振宁又真有舆论所自侍的那么十恶不赦吗?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与邓稼先风评的一大水岭,落在五十年代回国与否的选择上。

邓稼先回国了,是因为他已经掌握了技术科学的专业特长,国家正需要,回来是不二选择。

杨振宁不同,他专攻的是基础科学理论,服务与中国,更服务于全人类,眼光若放的长远,自然是哪里的研究条件好,留在哪里工作。

术业有专攻,不回国并不能代表不爱国,诚如先富带动后富,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科学领域,自然也是共同发展。

虽然缺席了在美科学家归国的热潮,贡献却是没有少的,上个世纪70年代初率先回国,中国与国外科学交流之门能够打开,杨振宁是有贡献的,要知道,他可是中美关系松动之后回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

绝非回来享福

1971年破冰之后,杨振宁就开始想办法助力中国的科学研究,而这些,很多人都是不了解的。

集中叙述四件事:成功组建和领导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为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和邵逸夫奖基金会的奠基性的指导以及对中国大科学工程的卓见。

异于钱学森、邓稼先成就的知名,因为成就并非能被所有人熟知,成了杨振宁遭遇“碌碌无为”攻击的理由,这合理吗?

现实一点,钱,不管是个人储蓄,还是在美国的别墅,杨振宁大多都捐给了基金会,让其用来招揽人才,引进中国的高校工作,或者给博士生以及博士后一些好一点的待遇。

自己胸中的笔墨,杨振宁也没有藏着掖着,2004年主动为清华物理系200余名大一新生上课,如此身份,怎么不见有人夸赞?

想挑一个人的错,怎么都会有机会,感情生活,也屡屡遭遇抨击,批评他与翁帆的婚姻。

这种行为并不合适。

杨振宁是科学家,不是娱乐明星,他的私域生活需要一定的尊重,其次,两人在一起没有伤害任何一个人,为什么不可以?舆论的管辖范围,是不是有点太宽?

强加在别人身上的动机,是否只是自己狭隘心思的体现,翁帆本身就有殷实的家境,若是图钱,根本没有必要。

2003年归根,岁数虽然大了,可却不是为了“养老”和“享福”,老骥伏枥,志在贡献,不是所有的投入,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看见回报,可不能因为迟迟不见响,就对别人持以怀疑。

种一棵树需要十年,而知识的传播,影响的是一代又一代,指责别人的同时,最好看一看自己又做了些什么,不要轻而易举就将自己送上道德的制高点,美化自己,轻践他人,这不是值得提倡的行为。

不要美化二选一的背景下没有选择的那条路,同样的情况,造谣者的面前,他们不一定会有杨振宁做的好。

参考资料:人民网:2017-9-20:中科院院士:杨振宁绝非回来享福养老 他做了这些事

上观新闻:2017-2-22:为什么有人不欢迎杨振宁?

人民网:2013-9-24:杨振宁:我身上流着中国文化的血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