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七年能得天下,为何曹操穷尽一生也仅是统一北方?

小丁说商业 2024-11-24 15:30:3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刘邦七年就得了天下,曹操穷尽一生却只统一了北方。这是偶然,还是必然?两位乱世英雄,谁更具优势?

历史舞台的差异

刘邦和曹操,两个大人物,都站在动荡的历史舞台上,刘邦起步时,是秦末,四处都燃起了反秦的烽火。

秦朝的暴政让人无法忍受,人人都想推翻它,推翻那个沉重的枷锁。

那时候的刘邦,只是沛县一个小亭长,却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混迹在乡野之间,知道百姓疾苦,看清了大家对秦朝的恨,刘邦笑了,这机会来了。

曹操呢?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天下还没到一盘散沙的地步。

汉室虽弱,影响力却还在,各地豪强嘴上喊着"匡扶汉室",心里却想着各自的盘算。

乱,但乱中有规矩。规矩是什么?是汉室的威严。

曹操的局面比刘邦复杂得多,打仗还得考虑政治的影响。

各路诸侯都在互相牵制,没有人愿意先站出来当那个靶子。

于是,刘邦的乱,是群雄并起、各自为战,谁都想抢一份,而曹操的乱,是表面有序、暗中波涛,谁都不敢轻举妄动。

这样的背景,就注定了刘邦的机会更多,曹操的阻力更大。

战略抉择的智慧

刘邦是个什么样的人?没有高深的学识,也没有显赫的出身,但有一条生存智慧:打不过就跑,跑了再找机会。

刚起事的时候,和项羽联手,暂时避开锋芒,和项羽正面对决,自己根本没有胜算,决定隐忍,用时间来等机会。

之后,形势发生了变化,刘邦发现,项羽逐渐陷入骄傲自大的情绪中,疏于对盟友的管理。

刘邦一边与项羽保持表面上的合作,一边暗中联合项羽的敌人。

英布、彭越这些人,起初并没有特别看重刘邦,但刘邦的聪明之处就在于,懂得交朋友,能对症下药。

他们需要什么,刘邦就给什么,带着一份诚恳,也有一种让人感到踏实的态度。

愿意与他们分享胜利,愿意将利益摆在台面上。

这一招很妙,结果就是这些原本中立甚至有敌意的人,渐渐向刘邦靠拢。

项羽虽然猛,但是匹孤狼,刘邦却是狐狸,身后跟着越来越多的队伍,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与他并肩作战。

战争一旦进入相持阶段,项羽显得孤立无援,刘邦却是越战越强。

刘邦常常输,但输得起,每次战败之后,总是能够逃出生天,再次卷土重来。

无论是彭城之战的惨败,还是多次被项羽逼至险境,刘邦没有放弃,也没有被打倒。

他的战略就是灵活应变,拉拢能拉拢的人,避开不必要的正面冲突。简单粗暴,却极其有效。

曹操呢?曹操从一开始就有着更为宏大的愿景。

知道自己无法轻易夺取整个天下,因此选择了一个迂回的策略——“挟天子以令诸侯”。

将汉献帝接到许昌,以汉室名义号令天下。

这个举动可以说是非常聪明,让他在政治上占据了极大的优势。

但聪明也带来了困扰,这让他必须时刻,顾及到汉献帝的安危,也时刻防备着,那些诸侯对汉室名义的质疑。

在赤壁之战之前,曹操几乎统一了北方,然而过度依赖汉室的权威,导致许多诸侯,虽然口头上称臣,实际上内心并不服气。

面对这些名义上的臣属,曹操常常显得束手束脚,每发动一次战役,都需要三思而后行:这场仗的政治影响如何?会不会让别人趁机造反?

这样的顾虑,限制了曹操的行动,曹操的聪明让他稳步扩张,也使他丧失了一些锐气。

曹操的战略注重谋划,考虑周全,但需要考虑的东西太多。

赤壁一败,更是彻底打破了他南下计划,不得不退回北方。而且在赤壁之前,曹操对南方的刘备和孙权缺乏足够的重视,过于自信,以为凭借自己庞大的兵力。就可以横扫江南。

战争并不是光靠兵力,曹操在长江沿岸的水战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赤壁一战,满盘皆输。

刘邦的策略更直接,更灵活。

面对强敌,能屈能伸,打不过就跑,跑了再战,而曹操的谋略虽然高明,正是这种过于复杂的策略,反而束缚了他的手脚。

战争有时候简单点,反而更容易取得胜利。

用人之道的天壤之别

刘邦最出名的一句话:“运筹帷幄之中,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我不如萧何;带兵打仗,我不如韩信。”

这一句话,透露了刘邦对自己位置的清醒认知。

自己不是全能的人,需要依靠别人,来完成他不能做的事,于是毫不犹豫地将权力下放,给那些有才华的人施展空间。

刘邦的用人方式,可以说是大开大合。

愿意给萧何足够的权力,让他在关中治理地方;愿意相信张良,让张良为他谋划大局;愿意放手让韩信指挥军队,甚至赐予韩信兵符,完全信任他的决策。

楚汉之争的关键时期,韩信多次自主决策,甚至在一些战略上,采取与刘邦不同的计划,而刘邦从来不干涉,完全放手。

刘邦这种大度和信任,让手下的人愿意为他拼命,也让那些人才觉得,在他手下能够施展抱负。

刘邦有一次逃亡的经历,特别能说明他对人的信任。

当年被项羽追击,刘邦的父亲、妻子都被项羽抓住了,威胁要煮了他的家人。

张良帮忙传话,刘邦却冷笑一声说:“那就给我分一杯羹吧。”虽然是笑话,但这种无所谓的态度,反映了他对局面的掌控力。

对他来说,生死荣辱都不算什么,重要的是赢得最后的胜利,这种态度,让跟随他的人知道,只要大哥活着,就有机会翻盘。

曹操的用人则有些不同。

也是一个识才之人,手下的郭嘉、荀彧、程昱等人,个个都是一等一的谋士,但曹操与刘邦不同的是,总是希望自己对一切都亲力亲为。

曹操用人,往往不是为了,让他们完全独立去完成任务,而是更多地,依赖他们作为参谋,最终的决策权,仍然掌握在他自己手里。

郭嘉的计策再妙,曹操也要过问;荀彧的谋划再周全,曹操也要插手。

曹操事必躬亲,这使得他在某种程度上,难以彻底放手,让部下去执行任务。

他对手下人从来都是“疑则不用,用则不疑”,事实上,曹操的“疑”远比“用”多。

对谋士多了几分防备,对武将更是如此。

吕布当年曾是他的手下,曹操一直不信任他,生怕他再次反叛,最终将其除掉。

曹操的谨慎和多疑,让他在乱世中能有效控制局面,但也让他错失了一些人才。

有一次,曹操和荀彧讨论天下大势,荀彧建议他放弃一些小的利益,集中兵力攻打孙权或者刘备,但曹操犹豫了。

考虑到这样,可能引起其他诸侯的不满,害怕打草惊蛇。

曹操的谨慎,使他避免了一些错误,但也失去了战略冒险的机会。

这与刘邦的放手一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刘邦的大度和信任,使得他的团队团结一心,每个将领都觉得自己是刘邦的重要支柱,因而奋力拼杀。

曹操的聪明和多疑,则使得他的团队,更多地依赖曹操个人的决策,缺乏那种同生共死的凝聚力。

这种差别,也体现在了两人所取得的成就上。

刘邦能够在乱世中逆袭,成为汉朝的开创者;而曹操,尽管一生戎马,最终也只能停步于北方。

英雄的宿命与归宿

刘邦最终坐上了皇位,天下归心,他的成功,有运气,有机遇,也有他的智慧。

懂得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

项羽的死,是他反复试探、积蓄力量、最后一击的结果。

刘邦这一生,说不上多有本事,但懂得取舍,懂得用人,这就够了。

曹操呢?统一了北方,但没等来最后的胜利。

他死的时候,天下还在动乱,孙权、刘备都还在各自为政,曹操自己说,宁可让别人负他,也不愿负别人。

这话听起来豪气,但负担太重了,汉室的威严、天下的诸侯,还有他自己对权力的渴望。

他一生都在奔波,都在想着如何统一天下,但那股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刘邦轻松,曹操沉重。

刘邦赢在了一个轻字,能放下自己,能放下骄傲,把机会给别人。

曹操却输在了一个重字,肩上的担子太重,心里的想法太多,始终没能轻装前行。

天下纷争,英雄各有各的命。

刘邦七年得天下,曹操一生却止步北方,或许这就是他们各自的宿命。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