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宇科技增值40万倍,从股权稀释过程,看如何从10万到400亿

海菡聊商业 2024-06-26 13:20:59

股权稀释是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造成的,投资人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认购/获得公司的股份,在会计上,投资款分别进入注册资本和资本公积,资金是进入公司账户的,而非进入创始人/原股东个人账户,企业在早期的融资中一般都使用增资扩股的方式,对待那些老股转让的企业一定要谨慎,因为钱到原股东账户了,很可能是要金蝉脱壳或者其他猫腻。

柔宇科技是一个经典案例,虽然经营失败了,进入破产程序,但是这是一家又资本一手打造起来的高科技企业,是背后几十个著名投资机构将资本路径以及股权结构设计好的,对一般企业来说,其股权结构设计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柔宇科技最初的注册资本仅仅只有10万元,而最后的估值却高达400多亿,增值了40万倍,创始人在这个过程中财富倍增,身价超百亿,这是资本的魅力之处,如果能够顺利上市,又会创造寒武纪那样的资本神话。

1、成立之初注册资本10万元,创始股东100%持股

柔宇科技成立于2012年,“企查查”显示其前后共经历了9轮融资,我查看了柔宇科技的招股说明书,其中载明了申报IPO前3年的融资记录,笔者尽量综合网上有公信力的资料,力图还原柔宇科技通过股权稀释进行融资的过程。

柔宇科技成立时的注册资本十分“寒酸”,仅仅只有10万元,这算是我见过的知名企业中初始资本注册最少的公司了,之所以如此至少,是因为知道马上就有资本要进来,创始人是刚毕业没两年的学生,自己并没有什么钱,只有技术,全靠投资机构注资,企业才得以发展。

2012年5月8日,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在深圳龙岗区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0万元,创始人刘自鸿出资8.33万元,持股83.3%,魏鹏出资1.11万,持股11.1%,位列第二大股东,樊俊超出资0.56万元,持股5.6%。

柔宇科技最初始的股权结构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合理,三个创始合伙人,刘自鸿是主导的,所以他持股比例超过80%,占有绝对的控制权,另外两个创始合伙人持股比例未超过20%,这种股权比例就比较合理。

2、A轮融资,股权稀释10%

柔宇科技注册成立的次月,获得深创投和松禾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的A轮投资,著名天使投资人杨向阳也在A轮投资股东名单中,公司的注册资本从10万增加到11.11万,净增加1.11万注册资本,原来的三个创始股东持有的注册资本不变,但是持股比例稀释至90%,新的投资者认购1.11万元新增注册资本,持股10%。

一般首轮融资稀释股权的比例在10%左右,最多不超过30%,30%是上限,10%是一个平均合理水平的比例,估值一般都是用的投后估值,而非是投前估值,这个有什么区别呢?投后估值是将投资方的投资款加进去算估值,投前估值是没有将投资方的投资款加进去算的估值。

在A轮融资后,刘自鸿的持股比例恰好下降到75%,魏鹏的持股比例降低至10%,樊俊超的持股比例恰好下降到5%,这些都是提前设计和计算好的,否则不会如此“巧合”,这也是我认为柔宇科技从一开始就进行资本和股权架构设计的原因。

A轮融资金额具体不详,网上并无确切数据,据当时媒体报道是数千万人民币,这个融资金额我基本认为是可信的。

3、B轮融资,股权稀释10%

柔宇科技在获得首轮数千万人民币的投资次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高注册资本,将注册资本从11.11万提高到405万,这是通过公积金转增股本的方式完成的,原来的三个创始人没投入什么钱,就是10万元的注册资本,所以注册资本不可能搞很高,马上获得几千万融资后,注册资本自然就要随之提高,现在提高注册资本又不用原有股东出资,只需要将投资方投资款形成的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就可以了。

将注册资本提高到405万后的次年,公司的股东又发生了变化,不过这次不是融资,而是引进新的人才,2013年3月,公司新进了一个自然人股东——余晓军,此人是刘自鸿的校友,先后在清华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接受教育,是柔宇科技的首席技术官,他加入柔宇科技应该是一开始就敲定的事情,可能是因为某些技术上的原因直到公司成立一年后才进入工商股东名单,这次他从刘自鸿等三个创始股东手里通过股权转让获得8.1%的股份,这就意味着原有的三个股东是为他代持了部分股份。

2013年8月,柔宇科技完成了B轮融资,投资方依然是A轮投资机构,深创投、松禾资本以及杨向阳等都追加了投资,这次融资完成后,公司注册资本从405万增加到450万,股权稀释比例为10%,股权机构图如下所示,经历过两融融资之后,刘自鸿的持股比例依然高达62.9%,按照当时媒体报道,这次融资规模是数千万美元,这意味着此次融资的估值是数亿美元。

4、C轮融资,股权稀释10%

在获得B轮融资之后,柔宇科技的注册资本又增加了几次,都是通过将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完成的,2013年5月,公司注册资本从450万提高到1790万元,净增加注册资本1340万元,由于是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完成的,所以所有股东持股比例不变。

2014年1月,柔宇科技的注册资本进一步增加至1988.9万元,净增加198.9万元,这次是以增资扩股的方式完成的,也就是说这次是通过融资来增加注册资本的,也就是完成了C轮融资,股权稀释10%,当时有媒体报道这次融资11亿人民币,不过我对此抱有怀疑态度,因为如果融资11亿,意味着这次估值就高达110亿人民币了,有点太高。C轮融资后,刘自鸿的持股比例降低至56.6%,依然持股过半,第二大股东是深创投,持股9%,魏鹏,持股7.3%,位列第三大股东,余晓军以6.6%的持股比例名列第四大股东。

5、D轮融资,股权稀释17.5%

在C轮融资完成后的几个月,公司再次以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的方式,将注册资本从1988.89万元增加到3600万元,所有股东持股比例不变。

2015年8月,公司完成D轮融资,注册资本从3600万元增加至4364万元,净增加764万元注册资本,股权稀释17.5%,此次投资的机构有近10家,规模非常庞大,这也说明经过3年发展后,柔宇科技获得了越来越多投资人的认可,这其中最有名的是中信资本,持有7.3%的股份,基石资本也参与了D轮融资,持股1.6%。

6、E轮融资9亿元,估值204亿

在2015年的D轮融资完成后,柔宇科技的融资之路暂停了一段时间,下一轮融资是2017年8月,注册资本增加201万元,从4364万增加到4565万,其中西藏祥盛认购111.9万元,投资5亿,招商资管认购67.13万元,投资3亿,汉富璟斐认购22.38万元,投资1亿,认购价格为每1元注册资本446.87元,这意味着柔宇科技E轮融资的估值已经达到204亿元人民币。

E轮融资9亿元,股权稀释比例是4.4%,这次稀释比例大幅低于前面4轮融资,此前每轮融资稀释的股权比例起码是10%,这也说明当前的柔宇科技被投资界极度看好,价格已经水涨船高,释放4.4个百分点就能融资10亿。

从事后来看,E轮融资才是柔宇科技融资之路的开始,融资金额和估值规模也一再水涨船高,一直到IPO前夜。

7、F轮——proIPO轮融资

在E轮融资9亿元后仅仅4个月,也就是2017年的12月份,柔宇科技进行了F轮融资,珠海晟融等四家投资机构分别投资2亿元,共计投资8亿元,每1元注册资本价格是446.8元,公司注册资本增加至4743.67万元,净增加178.58万元,股份稀释3.8%,公司估值增加到212亿元。

F轮融资后仅半年,2018年6月,柔宇科技进行了G轮融资,融资金额为4亿元,价格是1元注册资本对价446.9元,公司注册资本增加到4833.17万元,股权稀释2%,整体估值上升到216亿元。

2018年8月,柔宇科技再进行融资,融资金额为4.4亿元,整体估值增加到220亿,价格为每1元注册资本446.9元,注册资本增加到4931万元,股权稀释2%,领誉基石等四家投资机构参与投资。

2017年8月的融资到2018年8月的几次融资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价格都是相同的,只是不同资本进入的时间有先后,我们姑且认作是同轮次的融资,这4次融资共计融资24.5亿元。

2018年11月,柔宇科技再次进行融资,富汇创新等四家投资机构参与,共计投资4.65亿元,价格为1元注册资本对价567.86元,这个价格较上一轮融资提高了27%,本次柔宇科技的注册资本增加到5013.53万元,股权稀释比例仅仅1.6%,但是估值高达285亿人民币。

2019年3月,平潭中盛等两家投资机构以和上一轮同样的价格投资1.5亿元,公司注册资本增加到5030.95万元,价格和上一轮一样。

2019年11月,柔宇科技进行了IPO前的最后一轮融资,深圳慧港等三家投资机构参与投资,共计投资19亿元,价格为每1元注册资本对价793.65元,公司整体估值高达419亿元。这是柔宇科技首次估值超过400亿,也是最后一次融资,次年就递交IPO申请了,只是最后撤回了材料。

从2017年以来,柔宇科技进行了多次融资,累计融资金额在50亿左右,再加上之前的几次融资,柔宇科技成立以来总的融资规模应该在60亿以内,这个规模大吗?其实和滴滴、共享单车那个时候的融资相比,这个融资规模并不大,柔宇科技的尴尬之处在于融资了近60亿,再加上债权融资,整个投入应该是上百亿级别的,但是产出很小,不仅无法盈利,营收都只有一两个亿,规模很小。

在这个过程中,柔宇科技从一家注册资本10万元的小公司变成估值超过400亿的独角兽企业,增值超40万倍,在这个过程中创始人的身价也突破百亿,现在走向破灭,一切又回到原点。

柔宇科技虽然失败了,但是其整个股权设计和资本路径其实是没错的,也很值得学习,对于有野心的创业者来说,和资本打交道是必须的,如何做好股权规划和融资路径也是必经之路。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