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半导体巨头恩智浦:将打造中国芯片供应链

卓哥谈科技 2024-12-09 12:46:46

12月4日,欧洲的汽车芯片巨头恩智浦与中国台湾合作伙伴世界先进的VSMC合资公司,在新加坡动工兴建了一家12英寸(300mm)晶圆厂。

受到近期美国对中国实施新一轮出口限制措施影响,恩智浦高管在新加坡的动工活动上重申,公司正在扩大其地理覆盖范围,同时正努力在中国提供本地化供应链的能力。

恩智浦执行副总裁Andy Micallef在活动上透露,恩智浦在努力寻找一种方式来服务那些需要中国产能的客户。Micallef称:“我们将建立一条中国供应链。今天我们正在与合作伙伴一起建设,对于想要中国供应链的客户,我们将拥有这种能力。”

但Micallef 没有透露该公司在中国扩张计划的具体细节。

不过,此前恩智浦CEO库尔特·西弗斯(Kurt Sievers)在11月的投资者日曾表示,该公司正在为中国客户进行本地化生产。他表示,恩智浦与中芯国际已有业务关系,并正在研究与台积电南京晶圆厂以及华虹半导体子公司的潜在合作伙伴关系。

关于恩智浦(及中国的布局)

作为欧洲半导体三驾马车(英飞凌、恩智浦、意法半导体)之一。恩智浦(NXP)创立于2006年,其前身为荷兰飞利浦公司于1953年成立的半导体事业部,总部位于荷兰埃因霍温。2015年,恩智浦收购了由摩托罗拉创立的飞思卡尔半导体,成为全球前十大非存储类半导体公司,以及全球最大的汽车半导体供应商(Strategy Analytics)。

截至目前,恩智浦已在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办事处,总员工人数超30000人。产品应用涵盖了安全互联汽车、移动设备、工业物联网、智慧城市、智慧家居、通信基础设施等市场与应用领域。

在中国市场方面,恩智浦继承了前身飞利浦半导体于1986年在中国设立的办事处。2014年又与大唐电信合资成立了大唐恩智浦半导体。2015年,恩智浦还与香港建恩、南昌建恩共同出资1.3亿美元设立瑞能半导体有限公司。

2016年,恩智浦将旗下标准产品部门售予北京建广资本与私募基金Wise Road Capital。几经辗转,最终这个部门成为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2019年,还将其语音及音频应用解决业务出售给了汇顶科技。

剥离一些业务的同时,恩智浦在中国的业务也在继续发展。此外,恩智浦还在中国落地了多个实验室,涉及物联网、电气化、人工智能等方面。2019年,恩智浦在天津建立了人工智能及物联网基地。2021年,恩智浦启动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一期“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基地”。2023年又启动了创新中心二期项目——人工智能创新实践平台。今年4月,恩智浦还在苏州正式运营首个全线上实验室——人工智能创新实践平台云实验室。

在汽车领域,恩智浦也一直在与中国车企合作。2023年5月,恩智浦还与蔚来汽车达成了合作,其4D成像雷达产品将部署在蔚来部分车型上。

目前,恩智浦大中华区拥有9000名员工,有1600名研发工程师,有6个研发中心,有超过200个在中国定义、设计和开发的产品。其中,恩智浦在苏州有一个很大的研发团队,以及天津设有测试和封装工厂,不过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前端制造业务。

随着恩智浦进一步加强中国本土化供应链,不排除建立前端制造业务的可能性。

意法半导体刚宣布在华扩张

与此同时,就在上个月,当地时间11月20 日,另一家欧洲半导体巨头,意法半导体(ST Microelectronics)在法国巴黎举办的投资者日活动中宣布与中国第二大晶圆代工厂华虹半导体合作,计划于2025年在中国生产40nm节点的微控制器单元(MCU)。

据悉,两家公司将"China-for-China"战略下,携手构建本地化,支持中国市场的快速增长。

在投资者日活动日当天,意法半导体首席执行官Jean-Marc Chery还表示,在中国本地制造对于提升竞争力至关重要。

此外,在2023年6月,意法半导体还和中国化合物半导体龙头三安光电签署协议,在中国重庆建立一个新的8英寸碳化合资制造厂,成为去年在碳化硅领域引发广泛关注的跨国合资项目之一。

汽车半导体产业增长点在中国

事实上,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相比AI的引领势头,工业和汽车芯片需求较为疲软。包括德州仪器(TI)和意法半导体(ST)、恩智浦等芯片巨头业绩和预期也都转弱。

德州仪器公司2024年第三季度,营收为 41.5 亿美元,同比下降8%,环比增长9%;意法半导体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营收32.5亿美元,同比下降26.6%,环比提高0.6%。恩智浦2024年第三季度营收32.5亿美元,同比下滑5%,其中环比增长了3.93%。

中国市场展现出了一定的支撑能力。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1—9月,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147万辆和2157.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9%和2.4%。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31.6万辆和83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1.7%和32.5%。

德州仪器为例,中国市场占公司业务约20%,尤其是汽车业务在中国的份额不断增长,Q3 公司在中国的汽车收入达到历史新高。TI首席执行官Haviv Ilan在财报会议上表示,汽车市场的高个位数增长(约7%-8%)主要由中国市场的强劲需求推动。TI在中国的汽车市场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实现了20%的增长,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电动汽车(EV)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

另外,在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恩智浦CEO库尔特·西弗斯(Kurt Sievers)也将恩智浦营业收入实现近4%的环比增长归功于中国市场的引领。据了解,中国市场占恩智浦2023年总营收的比例达33%。在汽车方面,恩智浦主要的Tier1客户仍在消化库存,欧洲和北美汽车原始设备制造商的需求放缓,因此,带来了进一步的压力。但与此同时,恩智浦在中国和亚太汽车终端市场实现了健康增长。

就在上个月11月14日,中国新能源汽车首次突破年产1000万辆,中国也成为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年度达产1000万辆的国家。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汽车芯片的市场需求激增。

另外,就在12月5日公布的最新消息,今年1-10月,中国半导体出口达9311.7亿元,增长21.4%,平均每个月的出口是930亿元左右。从过去三年的数据来看,每年的第四季度还是中国半导体出口的旺季。按照这一趋势测算,到今年11月,中国芯片出口额将突破万亿。

半导体巨头集体发声

事实上,在11月中旬,特朗普在美国大选胜选后。路透社曾报道,当地时间周一(11日),欧洲三大芯片制造商——德国英飞凌(Infineon)、意法半导体(ST)以及荷兰恩智浦(NXP)的首席执行官们还进行了罕见集体发声,表达了他们对于过去十年来行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以及民族主义政策趋势给其业务带来影响的担忧。

路透社在报道中提到,这三家公司都是汽车、电力控制和工业用芯片的主要供应商。也都受益于中国电动汽车市场蓬勃发展,三家公司目前在中国的业务都表现强劲。但除人工智能芯片外,全球其他芯片市场表现都比较疲软。

英飞凌首席执行官约亨·哈内贝克 (Jochen Hanebeck) 在慕尼黑电子会议上表示:“供应方面正在出现碎片化,而且加上关税,情况将变得更糟,这是显而易见的。”

意法半导体首席执行官让·马克·奇瑞(Jean-Marc Chery)表示,在不同的大陆重建供应和生产链以生产“中国为中国、西方为西方”的芯片在材料和工程方面成本高昂。

恩智浦半导体首席执行官库尔特·西弗斯(Kurt Sievers)表示,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主宰芯片行业或独立于世界其他国家。“如果真的可以实现,那么价格就会变得非常昂贵,没有消费者能够负担得起使用芯片的设备。”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政府都会理解这一点。”

半导体是全球化程度最彻底的产业,高度依赖全球化的地域分工体系。但随着美国不断加强对中国半导体行业的打压,中美之间的技术紧张局势日益加剧,导致企业不得不寻求芯片生产多元化来减少影响,加之当前半导体(科技型)产业在人才、创新、能耗、供应等方面也面临种种挑战,这也使其在商业效率和经营成本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成为驱动技术创新和进步的关键力量。

除了欧洲半导体巨头之外,很多美国头部的芯片企业也都多次表达了加强与中国合作的愿望。比如,在美国不断加大限制力度之下,英伟达多次调整其产品策略,以维持在中国市场的业务活动。英特尔面对美国越来越严格的管制措施,今年10月底还宣布增加投资,扩容位于成都高新区的封装测试基地。苹果公司CEO在日前出席中国国际链博会时也直言,没有中国的合作伙伴们,苹果就无法取得今天的成就。

从各国芯片商的行动和发声也可以看出,增强国际合作与互信是各国产业集体的心声。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