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人眼中的剃发易服和汉人

谭古论今三千 2024-08-19 04:44:54

被迫剃发易服的汉人,如果突然看到束发且身穿大明衣冠的朝鲜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朝鲜史书《燕行录》里记载了很多这样的故事。

剃发易服

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朝鲜人李惕然奉命出使中国,某日朝鲜使团一行人路过沈阳,当他们身穿大明衣冠行走在清政府专门为他们修建的官道上时,汉人们纷纷上前来围观,当李惕然和同行的朝鲜使团官员与围观的汉人四目相对时,汉人都会不自觉得举起一只手,轻轻的抚摸自己已被剃光头发的头皮,同时还表露出感慨惭愧的表情。

顺治十三年(1656年),朝鲜仁祖的儿子李㴭(yao)出使中国,某次他们在北京刚刚拜会了某位中国官员,在返回住处的路上,百姓们发现他们居然穿着大明衣冠,于是纷纷驻足观看,这时一群小孩子上前把他们围住,原来孩子们把他们当作了唱戏的戏子,还好奇的问他们这是要去哪里演出呀(清朝时期,戏子演出时可以穿明服),而年长的老者们看到这一幕,有的叹气,有的摇头,还有的则站在一旁偷偷的啜泣,“其情甚戚,其相甚怜”。

康熙六年(1667年),一个朝鲜使团走在北京某条冷静偏僻的巷子里,一个正在家门口干杂活的老汉急忙把自己年轻的儿子唤了出来,老汉一边指着使团,一边对儿子说:“这就是我们祖先曾经穿过的衣服呀,你一定要记住。”说完,老汉“垂头而泣,见来惨然矣。”

身着“大明衣冠”的朝鲜官员

《燕行录》里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在继续讲述之前,我们先简单的解释一下《燕行录》是怎样的一本书。明清时期,作为中国的属国,朝鲜会定期派出使节前往北京朝贡,这些使节们会将自己出访北京沿途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明朝时期,他们一般将这些记录命名为《朝天日记》或《朝天记》,而清代以后,他们便用《燕行录》(燕是北京的古称)取代了《朝天记》,这种改变也反映了他们对满清的鄙视。

大家都知道,满清入主中原后,改正朔,易服剃发,汉人的穿着、发式必须抛弃明朝旧制,改为满服和“阴阳头”,而作为藩属国的朝鲜,则可以沿袭旧制,原有的大明衣冠和束发承袭不变。

对被迫剃发易服的汉人来说,朝鲜人的大明衣冠和束发,往往会突然间唤醒他们藏在内心深处对故国及传统文化的记忆,更能让他们感受到易服剃发带来的屈辱以及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

康熙三年(1664年),朝鲜使节闵镇远出使中国,来到关内以后他发现“居民多汉人,风俗与关外有异,见吾辈行,多有艳慕起敬者”。某天夜里,使团在一宾馆歇脚时,遇到一个自称是明皇室后裔的读书人,读书人说话极为小心谨慎,双方进行笔墨交流,读书人说:“看到你们穿得衣服真是让人羡慕。”然后又指着自己的衣服叹息道:“你们看我,与牛马何异?”交流完毕后,读书人小心翼翼的将全部纸张投入火炉之中,一边烧一边流涕呜咽:“恐有人窃听,慎之慎之。”

康熙末年,一个朝鲜使团在山海关歇脚,一个年轻的汉人趁着夜色偷偷的来到使团的住处,非要借使团的大明衣冠穿一下,年轻人穿上以后,高兴得手舞足蹈。朝鲜使节问他为什么这么开心,年轻人回答:“今天终于穿上了祖先们的衣服,我怎么能不高兴呢?”接着年轻人又叹息道:“每念剃头之痛,只欲无生。”

此时已距清军入关过去80多年了。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