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废水问题尚未解决,对日开放免签是否代表原谅?

方觉时 2024-11-25 02:47:03

据报道,2024年11月30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对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克罗地亚、黑山、北马其顿、马耳他、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日本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

上述消息一经公布,各旅游平台上中国相关目的地搜索热度大涨。在某旅游平台的欧洲站点和日本站点,中国目的地搜索热度分别环比增长65%和112%,从日本多地直飞中国的航班查询度也大幅上升。

而日本自2023年8月24日起正式启动福岛核污水排海,整个2023年已累计排放约2.3万吨,日本所核废水已经正式影响到我国海域。

而在此背景下,中国决定对日本实行免签政策,这一举措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和关注。那么,继解禁日本海产品后,对日开放免签是否代表对日本核废水排海已经做出了“原谅”的态度呢?

自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大地震,福岛核电站被摧毁,为了冷却核电机组而引入海水冷却,从而产生了大量核废水。

这些核废水被特制的容器保存起来,10多年来,已累计有137万吨之多,日本政府决定分批次排入海洋,有业内人士预估,排放周期可达30年之久。

这也就意味着在今后的30多年期间,会有源源不断的核污水持续不断的排入海中。

中国作为日本的邻国,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临床营养与微生态科副主任马腾辉就直言,核辐射会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三条途径进入人体,在体内的放射性物质会持续发射多种射线,引起“内照射”,当放射性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时,便会对人体产生损害。

而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中的放射性核素, 是通过生物富集和食物链富集效应进入海洋水产食品的。人们食用污染的水产品后放射性核素会在人体内累积, 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内后有各种破坏路径,即使微量也会对局部器官产生很大破坏,发生局部癌变的风险增大,长期食用会引起慢性疾病, 甚至致癌。

一旦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物质通过食物链的方式,进入到人体内部,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逆的。一掷在体内就如同一个定时炸弹,破坏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导致不同程度的生理和病理反应。

也就是说在今后的30年间海洋生物不断被核污水污染,只要我们食用这些被污染的海产品,那也就意味着放射性物质不断在我们体内累积。

整整30年,影响的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代人而已。

2024年9月20日中国与日本达成协议,逐步解除对日本水产品的进口禁令,但解禁并非立即全面实施。根据协议,中国将逐步恢复符合标准的日本水产品进口,前提是日本需要充分满足中国提出的要求,包括参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测和接受中国的独立检测‌。

自此,对日本核污水最严格的禁令也终于松动。

我们也知道,对日免签政策并非单一因素驱动下的决策,而是基于多种因素的考量。

在经济层面,中日两国经贸联系紧密,互为重要贸易伙伴。免签政策的推出有助于简化商务人士和游客的往来手续,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双边经济的共同发展。同时,这也体现了中方对中日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考量,希望通过加强人文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

此外,人文交流和民间交往在促进国家关系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免签政策的推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加深彼此的了解和友谊。这种深层次的交流往往能够产生更加持久和稳固的友好关系,为中日关系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当然,核废水问题作为影响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存在和解决的过程确实需要双方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

然而,将免签政策直接与“原谅”划等号,或许过于简化和片面化了。

事实上,中日两国作为重要的地区大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具有深远的意义。无论是在经济、文化还是科技等领域,双方都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间。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将免签政策视为对某一问题的态度或立场,而应将其放在更宏观、更长远的中日关系发展背景下来看待。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