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主持人坚持了25年,成为《梨园春》开播30年的当家“花旦”

听南聊娱乐八卦 2024-11-02 04:22:47

庞晓戈与《梨园春》的不解之缘,展示了当代当红花旦坚守舞台 25 个春秋的执着与坚守。

很多人都赞扬河南电视台有位美女主持人,她秉持25年如一日的精神,在同一个节目中坚守,把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戏曲艺术。

她,是被观众亲切地称为"戈姐"的庞晓戈。

在1998年的春天,24岁的庞晓戈,原是河南洛阳偃师人,新闻专业科班出身,原本梦想成为一名驰骋新闻战线的记者。在《梨园春》播出的第四个年头,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人生会与戏曲结下不解之缘。

俗话说,世事无常,命运的轮盘往往带着人走向人们未曾预料到的道路。

"说实话,我刚开始特别抗拒。"庞晓戈曾在采访中承认,"作为一个学新闻的人,我觉得去主持戏曲节目,与我自己的理想相去甚远。

"然而生活就是如此,有时候看起来的阻碍反而成为了你人生的垫脚石。

谈到这25年来最大的转折点,不得不提2012年。这一年,庞晓戈不仅是《梨园春》的主持人,同时也成为了节目的制片人。

对她来说,这就如同二次创业。她从幕后走来,从主持生涯中抽离,全身心投入节目策划和创作。

在她的领导下,《梨园春》推出了一系列有特色的栏目,如"花儿朵朵开"、"擂响中国"、"名师高徒"、"青春之歌"等。

这些节目不仅丰富了播出内容,更为传统戏曲注入了新鲜血液。就像她所说的那样,"戏曲是老艺术,但传播方式可以新起来"。

提及她的主持才能,业界同行都给出了极高的评价。长年累月的磨炼让她对于各种突发情况可以从容应对,且深入研究戏曲的她,在主持大型晚会时更能如鱼得水。

无论是河南地方戏曲名家拜师收徒演唱会这样的重要场合,还是致敬人民艺术家这样的活动,庞晓戈都能完美地驾驭。

有趣的是,庞晓戈与《梨园春》的故事印证了那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25年来,她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对戏曲的学习和理解中。

从单纯主持到深入创作,从最初的生疏过渡到得心应手,她用实际行动生动展示了专注和坚持的重要意义。

如今的庞晓戈早已成为河南电视台名副其实的"当家花旦"。这个头衔不仅是对她专业能力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她25年坚守的最好褒奖。

很多人问她:这么坚持值得吗?她总是笑着回答:"当你真正沉浸在一件事中,你会觉得这不是在坚持,而是在享受。"

回首这25年,庞晓戈亲眼见证了《梨园春》从地方戏曲节目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文化品牌。她也从一个怀揣新闻梦想的大学生,成长为中国戏曲节目最具代表性的主持人之一。

在这段时间里,有欢笑,有泪水,有质疑,也有肯定。虽有波折,但她始终坚信:只要心中有热爱,脚下有力量,就没有什么坚持不了的。

或许这就是《梨园春》30年岁月里最动人的故事——一位女主持人默默用25年青春守护着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正如庞晓戈自己所说:“每次都要面对新的挑战,在《梨园春》的舞台上,每天都是新的开始。”这正是庞晓戈的戏曲人生。

提起《梨园春》的黄金年代,不得不提到元老级主持人倪宝铎。没有他,这档如今火遍全国的戏曲节目,或许未能达到如今的影响力。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1994年1月1日,这个值得被写入中国电视史的日子。那天,河南电视台推出了一档主打戏曲的节目,取名《梨园春》。

谁都没预料到这个以豫剧为主打的节目未来会成为中国戏曲节目的一面旗帜。

倪宝铎自节目开播第一天起便在节目中,至今已达17年。他可被誉为《梨园春》的活字典,一点也不为过。当年的倪宝铎,主持戏曲节目时,骨子里却是地道的"综艺咖"。

他有过演小品、说相声的经历,这些为他主持戏曲节目注入了一些灵气。

倪宝铎经常说:“主持戏曲节目最重要的不是显摆自己有多懂戏,而是要让真正的主角闪光。”虽然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做到并不容易。

但是他就是这么干的,从不喧宾夺主,总是把最好的舞台留给了选手和艺术家们。

1999年,《梨园春》面临重大转折,经过节目组的讨论决定,在保留传统戏曲表演的基础上,引入了戏曲小品、相声以及戏曲MTV等全新元素。

这个决定使得节目既保留了"戏曲范儿",又注入了时尚气息。

倪宝铎与庞晓戈这对“黄金搭档”的组合一直是观众关注的焦点。倪宝铎经验丰富,沉稳如山;而庞晓戈则青春洋溢,灵动似水。

两位演员的配合可谓相得益彰,各具特色,令观众叹为观止。

这一老一少、一动一静的搭档,在《梨园春》节目中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默契和精彩。

"你说我这个老同志和一个年轻小姑娘搭档,压力不大吗?"倪宝铎曾打趣道,"但这个反差恰恰成为了节目的亮点。"

确实,这对搭档不仅让节目收视率连连攀升,且为后来的主持人树立了标杆。

倪宝铎,一个陪伴了17年《梨园春》从地方节目发展成为全国性品牌的独特见证者。他以自己的方式,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戏曲节目主持风格——他不是高高在上的"主持人",而是能和观众打成一片的"老倪"。

倪宝铎退休前,被问到这个问题:“你主持过的那么多节目中,哪一个最令你难以忘怀?”他几乎没有思考地回答道:“那还用问,肯定是《梨园春》了!这里有我最美好的回忆,有我最珍贵的情怀。

尽管倪宝铎已经离别了《梨园春》的舞台,他的“不抢戏”主持精神却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戏曲节目主持人。

或许这正是他对《梨园春》最珍贵的贡献——学会退让,才能使《梨园春》的表演更为出色。

17年来,《梨园春》绽放出最璀璨的光芒,倪宝铎的黄金阶段也随之而来。如同他所说:"主持人就像月亮,虽然并非最亮的星,但能为整个舞台增光添彩。

正是因为这份低调和坚守,《梨园春》才能走过三十个春夏秋冬。

《梨园春》这个大舞台上,主持人的更迭一直是观众关注的焦点。倪庞黄金组合之后,关枫和赵靓的加入,为这个传统节目注入了新鲜血液。

《梨园春》的创新秘诀在于:在传承中寻求突破,在年轻中保持活力。

2005年,关枫加入了《梨园春》,给这个节目带来了全新的看点。关枫可谓是一个"双栖选手"。在《梨园春》中他温文尔雅,一旦转到《武林风》,他就能瞬间变身为硬汉主持。

在《梨园春》的舞台上,关枫懂得了主持的哲学。他知道,戏曲节目不是靠主持人的耍帅来吸引观众,而是要让观众真正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他的主持风格先是温柔细腻地讲述选手故事,然后又激情四射地带动现场气氛,这种张弛有度的方式让他很快就收获了一大批粉丝。

关枫和庞晓戈的搭档最为引人注目。关枫儒雅随和,庞晓戈干练精准,两人组合在一起的表演流畅自然。

2013年初,《梨园春》增加了一位90后的主持人赵靓,为这个节目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让人耳目一新。当时27岁的赵靓青春靓丽,笑起来甜美动人,让观众看着她就忍不住跟着心情愉悦。

当然这位美女不是只是个花瓶,她在《梨园春》的舞台上摸爬滚打了整整10年。

从2013年到2023年,赵靓一直用自己的方式阐释着新时代戏曲主持人的形象。她表示:"虽然我们主持的是传统戏曲节目,但我们可以用更年轻化、更接地气的方式来表达。

这种思路使她可以未来现代化的理念中融入传统文化,同时以年轻人的方式与观众进行对话。

看过节目的观众都说,赵靓有一种独特的亲和力。她无论主持大型晚会还是日常节目,都能把现场气氛调动得恰到好处,让人感觉非常舒适。

这种青春活力与专业素养相结合的优势,使得她在戏曲主持的道路上越来越稳健。

关枫与赵靓的恋爱故事,恰恰是《梨园春》与时俱进的写照。他们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戏曲节目也可以很时尚,传统艺术也能很年轻。

倪宝铎、庞晓戈、关枫和赵靓,每一位主持人都为节目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节目增添了不同的色彩。

有人问:"现在的年轻人还会看戏曲节目吗?"答案可以在《梨园春》的收视率中找到。这档30年的历史经典节目之所以能保持活力,正是因为有新生代主持人的不断创新和尝试。

赵靓经常强调:“传统不等于老套,经典也不等于过时。”在《梨园春》的舞台上,每一代主持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展示着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这,也许就是一个老牌节目能够常青不衰的真正原因。

在《梨园春》节目中,豫剧小玲珑孔莹的成长历程是最令人感动的故事之一。她从3岁就开始在《梨园春》打擂台,历经18年的努力,成功演绎了一出真实版本的"戏曲灰姑娘"故事。

你还记得2004年的事吗,当时3岁的孔莹第一次站在《梨园春》的舞台上,那稚嫩的小身影让观众又惊又喜。谁能想到,这个刚会说话没多久的小豆丁,竟然能把豫剧唱得有模有样?那一刻,整个演播大厅都沸腾了。

从此之后,孔莹开始成为了《梨园春》的常客。从她咿呀学语的童年,到逐渐长成的少女,再到日趋成熟的舞者,观众们都亲眼见证了她的成长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笑也有泪,但更重要的是那份对戏曲艺术的执着和热爱。

在2022年,21岁的孔莹通过一场精湛的表演,成功荣获了“擂响中国”梨园春杯全国戏迷擂台赛的金奖。当她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刻,许多人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这不仅是她个人的胜利,更是《梨园春》培养新人才机制的一次极好的印证。

孔莹仅仅是《梨园春》培养的众多戏曲新星中的一个,多年来,节目组以培养戏曲新人作为重要使命,深知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新鲜血液的必要性。

通过“戏迷擂台赛”这个平台,《梨园春》为无数怀揣戏曲梦想的年轻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他们中有科班出身的,也有票友出身的,但都因为这个舞台有了追逐梦想的可能。

更为难得的是,节目组还特地关注了少儿戏曲的发展。他们认为要保证戏曲艺术的传承,就必须从娃娃抓起。

因此,我们在节目中经常能看到一群年龄尚小,但已经拥有"戏曲童星"头衔的孩子们,他们用稚嫩的嗓音演唱着古老的戏曲。

这些年轻的面孔展现出戏曲艺术的无限可能。一些年轻演员已成为专业院团的佼佼者,而另一些仍在追求自己的戏曲梦想。

无论如何,《梨园春》都成为他们艺术生涯中的重要起点。

看着这些年轻人在台上绽放光彩,庞晓戈总是说:“每一个登上《梨园春》舞台的年轻人,都是戏曲艺术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就是中国戏曲的希望。

从3岁的孔莹到21岁的"金奖得主",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人的成长史,还见证了《梨园春》在中国戏曲传承与发展中作出的巨大贡献。

正是有了充满朝气的新力量,才使得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30多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梨园春》的这30多年,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的完美融合,为我们呈现了一场视觉和文化盛宴。

从1994年的初出茅庐到如今的全国知名文化品牌,这档节目从无到有的成长史,是中国电视戏曲节目发展的一个缩影。

回想起1994年1月1日《梨园春》第一期节目开播时,它还是一档以豫剧为主的地方戏曲节目。

真正的转折点是在1999年3月发生的。当时,节目组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进行改版!他们在保留传统戏曲表演的同时,引入了戏曲小品、相声表演,甚至尝试了当时最时髦的戏曲MTV形式。

这一改,既没有丢掉戏曲的"老底子",又让节目更具观赏性了。

《梨园春》最成功的创新就是"戏迷擂台赛"。这个环节不仅让戏迷们有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而且也是发掘戏曲人才的重要途径。

然而,创新不仅是毫无章法地乱改,《梨园春》始终坚守一个原则: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例如,他们推出的"名家名段"环节,就是将传统经典以更现代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老艺术家在台上展示绝活的同时,新生代在台下认真学习,这种传承方式使得戏曲艺术得以永续流传。

到了2012年,《梨园春》节目又迎来了新的突破。庞晓戈担任制片人后,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栏目,如"花儿朵朵开"、"擂响中国"、"名师高徒"、"青春之歌"等。

每一次创新,都是利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述戏曲故事。

《梨园春》的创新不仅表现在节目形式上,还体现在主持风格上,不断与时俱进。例如,从倪宝铎的稳重大气,到庞晓戈的睿智干练,再到关枫的文雅随和,赵靓的青春活力,每一代主持人都为节目增添了不同的色彩。

三十年来,《梨园春》不断创新与改变,但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尊重与坚守始终未变。庞晓戈常说:"我们要做的不是改变戏曲,而是让更多人爱上戏曲。

展望未来,《梨园春》的下一个30年会是什么模样呢?或许答案就藏在节目组的一句话里:"植根传统,拥抱创新。"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著名的《梨园春》节目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关键在于能否发现它与现代生活的内在联系。

通过观察这30年的演进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真正的创新并非是简单地颠覆传统,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可能。《梨园春》的成功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它既保留了戏曲艺术的本真,又赋予了这门古老艺术新的生命力。

这,才是使一个文化节目能够长期存在的真谛。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