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三巨头”指的是张鼎丞、邓子恢和谭震林三人。三位在闽西根据地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他们三位都没有参加长征,在建国后也都没有参加授衔。
张鼎丞
张鼎丞是福建省永定县人,青年时期在做小学教师期间,并开始参加参加了青年运动和农民运动,从事反帝反封建斗争,反革命政变后,他入了党,参加并领导了龙岩、永定、上杭等县的农民武装暴动。
中央主力红军被迫长征前,毛泽东曾对张鼎丞说:“你还是回到闽西去,那里你熟悉,可以坚持,可以发展。”
就这样,张鼎丞没有参与长征,而是留了下来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坚持游击战争,建立了闽西南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鼎丞担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员,而第一支队的司令员是赫赫有名的陈毅。不过后来张鼎丞去了延安汇报工作便留在中共中央党校高级班学习,结业后任中央党校二部主任。
到了解放战争期间,张鼎丞担任华中军区司令员,对于解放华东地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49年7月,第十兵团南下解放福建后,张鼎丞任福建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政委,领导福建军民顺利进行清剿土匪、土地改革、恢复革命老区生产。
1954年初,张鼎丞离开了福建省,到中组部担任副部长,并全面负责人事工作。并在同年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邓子恢
邓子恢老家是福建龙岩的,在龙岩中学毕业后,被派送到日本留学。回国后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且在192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8年,邓子恢参与领导龙岩后田暴动,建立了闽西第一支农民游击队,开始了创建闽西苏区的斗争。1930年,成立闽西苏维埃政府,邓子恢当选为主席,领导闽西人民巩固发展了闽西革命根据地。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邓子恢在闽西领导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抗战时期,邓子恢在新四军任职,担任过副政治部主任,后又兼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主要负责政治工作。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军部重建,邓子恢更是被赋予重任,出任政治部主任,并随后兼任新四军第四师的政委。
解放战争打响后,邓子恢任华中分局书记、华中军区政委,此后又任中原局第三书记、中原军区副政委,参与了战役的指挥、后勤支援和补充新兵支前等工作。
1952年10月,邓子恢被调往中央工作,担任农村工作部部长,没多久更是出任副总理,主管农业、林业、水利等工作。他也被誉为党内的农业、农村工作专家。
谭震林
谭震林是湖南人,他的资历很老,1926年就入了党,早在1927年,就担任过湖南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主席,这也是我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县级政权。随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投入到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
谭震林在红军时期曾出任红十二军政委,是早期的军级干部。主力红军长征后,谭震林也留了下来,同张鼎丞、邓子恢共同指挥了红军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谭震林先后任新四军第二、三支队副司令员, 亲率第三支队在皖南广泛展开游击战争,皖南事变后,他也曾担任新四军第6师师长兼政委。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谭震林担任华东野战军副政委,后来还出任第三野战军第一副政委,他与粟裕同为陈老总的左膀右臂。
新中国成立后,谭震林被任命为浙江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主持华东局工作。
1954年,谭震林调任中央副秘书长兼书记处第二办公室主任,没多久他又担任书记处书记、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等职。
1955年授衔他们三位都没有参与,在授衔前,是有规定的。那就是转入地方工作的,不再评定军衔。尽管不是绝对的,但大部分仍然如此。按照三位的资历和贡献是要授予大将的,可三位也都拒绝了,毕竟他们都离开了军队,到了地方工作。
小编,按资历是要授予大将的,可三位也都拒绝了,什么时候授予的?他们都是在地方任职,都没参加授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