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孝景本纪》开篇就是一句非常耐人寻味的话:
【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男,及窦太后得幸,前后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
这段话有意思在哪呢?汉景帝刘启原本是没继承权的,汉文帝还是代王时,就有三个儿子。代王时期这3个儿子全死了,刘启才成了汉景帝。
但汉文帝这3个孩子是怎么死的?司马迁没交代,只是在《孝景本纪》留了这么一句没头没尾的话。
线索似乎到此就断了,可是《外戚世家》又给了我们一线生机:
【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
这句记载两个要点:1.汉文帝死的这些孩子都是代王王后生的;2.死的也不是3个孩子、而是4个。
相比之下,《外戚世家》的记载更加完备,而且讲清了事情的脉络 :
刘恒当代王时,王后生了4个嫡子,窦太后是宠姬,生了景帝刘启、梁王刘武2个庶子。
刘恒没当皇帝前,王后就病死了。离奇的是刘恒登基前后3个月,王后生下的4个孩子都病死了。
古代医疗条件落后,皇子病死也是常事。但代王刘恒入京3个月,就一连病死4个儿子,还全部是王后生的儿子,这正常吗?
完全不合常理!3个月王后4子全死,唯一的解释就是——非自然死亡。是谁让4个皇子3个月全部“非自然死亡”?
始作俑者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作案动机和作案能力。
作案能力来说,汉文帝完全有能力,但虎毒还不食子,没有动机pass。
除了皇帝外,还有谁能害死4个皇子?文帝继位前后还真有,而且也是4个皇子,只不过是汉惠帝刘盈一脉的。
《吕后本纪》又有这么一段“诛心”之论:【有谒者十人持戟卫端门,曰:“天子在也,足下何为者而入?”代王乃谓太尉。太尉往谕,谒者十人皆掊兵而去。代王遂入而听政。夜,有司分部诛灭梁、淮阳、常山王及少帝於邸】。
什么意思呢?刘恒进未央宫时,十个持戟卫士拦住了他,说天子在里边不让进。刘恒找来周勃,周勃大手一挥,持戟卫兵就退下了。
刘恒因此才得以进入未央宫,成为汉文帝。更过分的是,刘恒未央宫一觉醒来就被告知,昨天晚上刘邦嫡长子刘盈的4子:少帝、梁王、淮阳王、常山王全死了。
而将少帝兄弟四人,带出宫外的是夏侯婴。杀死他们的理由是,他们不是惠帝亲生儿子,即【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
又一个难题出现了,少帝4人真不是刘盈亲生儿子吗?
有个细节是夏侯婴说:少帝4人不是刘姓,不能住在宫里。要带走他们时,大部分未央宫卫士退下了,但有几个持戟卫士和夏侯婴对峙了起来。
【乃顾麾左右执戟者掊兵罢去。有数人不肯去兵,宦者令张泽谕告,亦去兵】。
未央宫的卫士,明显更能分清少帝是不是刘姓。数名持戟卫士宁死不退,就更能说明少帝身份了。是宦官张泽知道夏侯婴势大,不忍数名卫士丧命,才让他们撤离未央宫的。
夏侯婴来过后,未央宫卫士就撤走了,接手的自然就是功臣群体士卒了。所以,拦住刘恒的十个持戟卫士,才会在周勃一声令下撤退。
先是刘恒入宫需要周勃帮助,后是半夜少帝4人全部遇害。这就是刘恒反复思考,又是问母亲薄姬,又是占卜凶吉,又是让舅舅薄昭入长安打探消息,才决定从代国入长安的原因。
事实证明,刘恒刚当皇帝时,处境真的堪忧。说白了就是没依靠,皇帝一般三大支柱:1.自己的心腹,比如宦官、幼时玩伴;2.外戚母系亲族,母亲强势、舅舅厉害;3.父亲留下的后手,比如托孤重臣。
但代王刘恒8岁入代国,长安明显自己没根基;母亲薄姬好脾气,舅舅薄昭不治兵;父亲刘邦早死十多年了,托孤重臣更是没一个。
这就是代王刘恒,蜕变成一代明君汉文帝最难的地方。一个8岁就离开长安的孩子,带着张武、宋昌两个亲信,数百代王亲卫。
没有任何外力,就能从“诛吕”功臣手中夺回权利,这就是刘恒最厉害的地方。长期以来,“轻徭薄赋”的汉文帝,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个单纯的好人,这是对刘恒脸谱化认知的缘故。
请记住:一个好皇帝未必是一个好人,一个好人做了皇帝多半是个悲剧!
分析完这些,汉文帝4个儿子的死因,就要浮出水面了。1.刘恒初入长安时,势力是远不能与功臣群体抗衡的;2.这种局面还能夺回权利的刘恒,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老好人。
前面我们说了,汉文帝不可能自己害儿子,虎毒还不食子,更何况是4个儿子。
那有作案实力的就剩下,能除掉少帝4兄弟的功臣群体了。
有了作案实力,作案动机是什么?乍一想,功臣和皇子没有任何利益冲突,完全没必要得罪汉文帝,做不讨好的事啊!
既不讨好,还真得罪了文帝。那就说明,他们害死刘恒4子的好处,要比得罪汉文帝更大,至少当时他们是这么看的。
功臣们与刘恒4子素未谋面,又有何冤仇?一个特殊的身份,浮现到了那个不知名的代王后身上——吕氏女。
只有刘恒发妻是吕氏女,才说得通“诛吕”功臣宁可得罪刘恒,也要王后4子性命的原因。
“诛吕”功臣是什么态度?【遂遣人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
周勃等人,对吕氏态度是一个不留,甚至连吕雉外孙张偃都没逃掉。今天我们看来不免苛刻了,但权力争夺向来都是如此残酷,比如:
少帝得知生母是奶奶吕雉害死的,才几岁就叫着长大要为母亲报仇;淮南王刘长母亲遇害,申食其只是没帮忙向吕后求情,但也没有害人,20年后刘长就锤杀了申食其……
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权力的更迭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残酷的多。一时的心慈手软,可能就会万劫不复。
因此,“诛吕”功臣冒着得罪刘恒的风险,也要除掉代王后生下4子的唯一可能,就是代王后是吕氏女。
而此时初入长安的汉文帝,无力与功臣群体抗衡。再加上刘恒本人,也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3个月内, 先是代王后4子的死,后是刘恒登基为帝,这就是双方利益的妥协。
功臣们达成了目的,但唯独估计错了汉文帝的实力。刘恒远非他们想象的,那么一个老好人一样简单。【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还坐前殿】。
刘恒登基第一天,就让张武、宋昌夺走了南、北两军兵权。而后利用皇帝独特的地位,将功臣们打压了下去。
先是让周勃恐惧,称病辞离相位。【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
陈平死后,不到10个月,就将周勃赶出了长安。【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
周勃回到封地后,河东郡守一来视察,周勃就吓得披甲持兵。周勃都无一官半职了,为何还怕汉文帝?只能是曾经有大仇,这也是代王后4子死于功臣群体的又一侧证。
周勃披了几次甲,就有人告周勃要谋反,汉文帝也“按规矩”批了。一代名将绛侯,就这样晚节不保了,关键所有人还觉得汉文帝还是个好人。
从妥协到夺权,再到报复一切如行云流水,还让所有人觉得他是个好人,这就是刘恒最厉害的地方。
到这里看似圆满了,但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
刘邦要分父亲一杯羹都敢写的司马迁,为什么不敢写汉文帝;如果完全不写汉文帝,又为什么要在《景帝本纪》开篇,留下那句破绽呢?
原因也很简单,《景帝本纪》不是司马迁写得,或者说司马迁写的《景帝本纪》已经不在了。
不知大家有没有疑惑,孝武皇帝是刘彻谥号。
刘彻死后才有的孝武一说,《史记》成书于刘彻死前,又何来《孝武本纪》一说?
这种时间上的乱入,是因为司马迁的《今上本纪》被毁,后人用《封禅书》补《孝武本纪》才闹出的笑话。
三国时,魏国有个叫张宴的大臣,指出过《史记》原本遗失,由后人补充的十篇,分别是:
《孝景本纪》、《今上本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蒯成列传》
其中《孝景本纪》和《今上本纪》,是因涉及汉武帝本人,和汉武帝出生、童年而被销毁的。
至于和汉武帝本人远三辈的刘邦,那就是死道友不死贫道了。只要不写我本人,其他人随便写。
这就是《孝景本纪》开篇,留下那句没头没脑的话,却又不敢说清代王后4子的原因。
敢写的司马迁原文,被牵连毁了《孝景本纪》,补写的人头不够铁,自然只留下了那没头没脑的一句。
司马迁秉直著书,并让《史记》流传下来,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难得多。
不说别的,今天我们看的《孝武本纪》,就是照抄《孝景本纪》60字+《封禅书》来的;
《礼书》开头应该是司马迁写的,后边遗失部分照抄荀子《礼论》和《议兵篇》等等。
这就是司马迁之后,历代不修本朝史,只修前朝史书的原因!
吕后最大的失败应该是生个狗熊儿子[得瑟][得瑟][得瑟]!刘邦好几次想换太子,都被吕后拦下来。就因为吕后把戚夫人做成人彘就和母亲离心离德。后来又郁郁寡欢而死。但凡吕后儿子争气一点,也不至于自己绝嗣,吕氏被灭族啊![得瑟][得瑟][得瑟](不过一般母亲强势,儿子就会比较弱势懦弱!)
代是什么地方,边境,经常被匈奴入侵的地方。刘恒到了代地,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平时为农战时为兵,匈奴都换个地方入侵了。就凭这一点,刘恒就不是泛泛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