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给平静的乡村生活按下了“无人暂停键”?是那扇总被推开的农家小院的大门,还是举着手机,在老院子里上蹿下跳的拍摄者?
每逢年末,朱之文的家——那个在山东微山某村不起眼的小院,总会成为流量的中心。一群又一群“造访者”,不是亲戚,不是老友,而是手机上的短视频爱好者,还有靠蹭流量为生的拍客。他们一窝蜂地涌进大衣哥的院子里,围追堵截、蹲点拍摄,甚至有人能蹲一天,只为抓拍到他的普通生活。这个曾因歌声闻名全国的“农民歌手”,如今却成了短视频经济的“提款机”。
看似欢乐的围观场景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家庭对于隐私的渴望和无助。这种不速之客式的“流量追逐”,正在撕扯着大衣哥的小院和他的生活。
大衣哥能红,靠的是啥?三个字:唱得好。
年轻时的朱之文,可不是一个在村里被看好的“好小伙”。村里人看他“不务正业”,扛不动锄头,种不了庄稼,整天背着个破无线扩音器,到处哼唱着“有点红,能啃骨头”的大小调,就一句评价:“懒汉一个”。你说在乡下,锄头和锄地是男人的标配;可这朱之文偏不,他能在村口地头唱上一整天,也不怕被说闲话。
直到后来,他一嗓子唱上了全国舞台。高亢洪亮的歌声加上土里土气的长褂,迅速俘获了大批观众的心。从那个默默无闻被人嘲笑的“懒汉”,到如今的“明星农民”,朱之文的逆袭之路很“戏剧化”,也很励志。但他没变得“飘”。不少人问他为啥不搬去城里享福,他憨憨地笑着说:“我就是农村出来的,这地刨一刨我还心安。”他的承诺不仅仅是对乡村的热爱,更包含对乡邻的帮助。从村里谁家缺钱盖房,到谁家老人生病住院,只要开了口,他能帮的,就一定出手。
但没想到,这样一个好人,却“惹”出了麻烦。
这些年,短视频成了风口,攒粉丝、赚流量,就跟城市里的996一样,成了不少人的“副业”。而对于农村一些人来说,“流量”是个新东西,却又一下子砸得很实在:你只要天天拍大衣哥,手机随手一发,不是千就是万的浏览量。拍久了,还能涨粉丝、有广告收益。再说了,朱之文在村里不光有热度,还接地气,直播镜头蹭一蹭,说不定还能让家乡其他人“红”一把。
这一股短视频经济的热潮,不仅吸引了外地拍客,还有不少村民也加入其中。他们会在朱家大门口搭帐篷,在院墙外探头探脑,甚至擦着饭点儿往院里闯。朱之文的普通生活,干地里的活、喂鸡养狗、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就这样成了别人的“赚钱工具”。
数据显示,过去两年内,大衣哥相关的视频账号,流量已经达到了数亿级别,而这些视频创造的经济效益难以估算。有人说,这是农村经济转型的缩影;还有人说,这是一种新的社交文化现象。但不管怎么说,当这种“拍摄热”裹挟着人潮冲进大衣哥家时,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
其实,大衣哥不是一个会轻易抱怨的人。他始终热情待人,拍客们来了,他笑着打招呼;问问题,他甚至还能耐心配合。一开始,家里人也都忍了。可是,随着家中多了一位儿媳妇陈萌,还有不久后出生的孙子,这一切变得更加复杂。
小伟和陈萌婚后,农村这个环境对陈萌来说也是一种挑战。不仅要适应没有城市便利的生活,还得面对数不清的镜头和围观者,随便出个门买点菜,身后跟的可能不是丈夫,而是一堆熟不熟的人。再加上,刚生下孙子,家里人更希望孩子有个安静、安全的成长空间,但这些根本说不上。“就是闹心。”陈萌对乡邻这么形容这番体验。
大衣哥曾试着关上大门,不让拍客进院。但你能拦得了人进村,拦得住手机的镜头吗?最多三五分钟,门口总会聚起一圈人等着开门。家人生气,有时也会喊几句,但又担心这样会被拍下来发到网上,被“反噬”成负面新闻。
朱之文试图通过调节,想出一些“折中办法”:例如规定每个星期某几天敞开院门,其他时间谢客。这种方法虽然能稍微缓解院子变成“自由市场”的场景,但根本问题无法解决。有些拍客连饭都不吃,还守着院口蹭Wi-Fi发动态,胆大的直接翻墙拍摄,毫无分寸可言。
这就让人想问了:这难道是大衣哥的错吗?真正的问题,其实逃不开两个字——流量。
说到底,大衣哥的“围困”,是流量时代带来的“副作用”。短视频推动了当地经济,村民靠直播带货赚点钱,这确实给农村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但另一方面,缺乏规范的拍摄行为,也无限放大了名人效应带来的问题。大衣哥的家庭毫无选择权,这种稍不注意就走向极端的行为,是不是每个乡村名人都要去面对的?
专家建议,这种现象其实可以通过规范和引导来改善。例如相关平台可以加强对内容的监管,地方村委会设置拍摄区域或者时间限制,甚至通过行政手段来保护被拍摄者的隐私。但光靠大衣哥一个人和家人的隐忍,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即使成名多年,朱之文依然穿着质朴的大衣,住在乡村小院里。可那扇曾经属于家的大门,却变成了短视频观众的“入口”。家门外怎么吵,他都笑脸相迎,但家门内的人,真的需要一点平静。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