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千个师+4万个团!冷战时的中国为打苏联坦克,要让2亿人参战?

海事先風 2024-08-17 16:20:34

对于很多90后和00后的军迷粉丝朋友们来说,解放军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提出的“新三打三防”应该并不陌生,那就是以“打隐形飞机、打巡航导弹、打武装直升机;防精确打击、防电子干扰、防侦察监视”为主的军事训练科目。“新三打三防”之所以会出现,与包括海湾战争等在内的上世纪90年代的多场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有关,解放军原有的诸多训练重点科目已不再适合现代战争所需,故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动。既然是“新三打三防”,那在其之前的“三打三防”是指哪些呢?想必也有粉丝朋友能脱口而出,那就是最早于上世纪60年代确立“打飞机、打坦克、打空降;防原子、防化学、防生物武器”。这其中,“打坦克”这一项有着极其明确的指向性,那就是要应对曾令新中国倍感压力30年之久的来自北侧方向的装甲部队威胁,即冷战时期有着全球最强装甲部队的苏联陆军,今天咱们就不妨来聊一聊“打坦克”这件事。

“西方-81”军演中的苏军钢铁洪流

得益于第二次大战卫国战争血与火的洗礼,二战胜利后的苏联陆军基本建立起了当时这颗星球上综合作战能力最强大的陆军。尤其是在装甲兵部队的人员、装备和编制建设,以及战术战法学说的探索和发展等方面,苏联陆军的钢铁洪流无疑都走在世界前列。在以“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进攻战役”、“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进攻战役”和“敖德萨-克里米亚战役”等为代表的著名的“十次战略反击”中,苏联陆军发展、总结、提炼和掌握了极度丰富的装甲部队进攻战略战术,极大地拓展了“大纵深”作战理论,甚至将其上升到了近乎军事艺术的高度。而从冷战开始到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西方国家、尤其是非华约阵营的欧洲北约国家和亲北约国家,无不每天生活在“不知何时就会被滚滚而来的苏联陆军钢铁洪流所碾压”的恐惧感中。

二战末期诞生的苏制IS-3重型坦克

在坦克装甲车辆的质量与苏联坦克拉不开差距且数量远逊于苏军的情况下,冷战期间的欧洲各国军队都将反装甲作战提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上,搜肠刮肚地开发各类反装甲武器,只求能尽可能地减缓和拖住“淹没一切的苏联陆军装甲铁蹄”,进而坚持到来自美国的大举增援。而在大洋彼岸的东方,当年的情况也差不多。甚至不夸张地说,自中苏交恶后,眼看着北方虎视眈眈的苏联陆军装甲部队随时可能冲下来,国内高层和军方的焦急心情要比很多欧洲国家更加强烈。

“三打三防”中的打坦克知识画册

一方面,中苏陆地边境绵长且大都无险可守。平坦且一望无际的内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以及地势地貌条件同样不错的东北平原等,均很适合机械化程度较高的部队快速运动,这一点很对擅于搞大纵深突破和穿插的苏联陆军的胃口。另一方面,相比起同时期的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国防工业技术水平、尤其是反装甲作战装备领域的工业技术水平较为落后,难以为部队提供数量足够多且性能足够强的反装甲武器。可以说,时刻都可能大踏步地越境攻入中国境内的苏联陆军装甲部队,就是那一时期悬在我们头顶上的一柄“达摩克里斯之剑”,几乎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故“三打三防”中“打坦克”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59式坦克早已落后于苏军坦克

相比起苏联陆军装甲部队,中国陆军装甲部队、尤其是最重要的坦克类装备的技术水平,在冷战期间始终处于下风。当苏联陆军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为部队逐步换装战后第三代坦克时,解放军陆军的主力坦克仍是技术水平处于战后第一代水平的“五对轮”,即仿制苏联战后第一代坦克T-54A而来的国产59式中型坦克。至于说性能略好一些,但也只是勉强达到了战后第二代坦克的69系列和79系列坦克,也远不是同时期的苏军第三代坦克的对手,前两者在火力、防护性、远距离命中率和夜战能力等方面基本全面逊于后者。

当年的打坦克知识画册

在坦克类装备的数量和质量皆毫无优势可言的情况下,国内自然就只能在非坦克类反装甲武器的发展方面想办法。再结合中国独特的大人口基数国情,“反坦克人民战争”这一尤为悲壮的理念就此诞生。之所以说它悲壮,是因为这是以各类供轻步兵使用的单兵便携式反坦克装备应对精锐的苏军装甲部队冲击的战法,前者明显处于绝对的劣势地位。但还是那句话,这已经是当年国内在各方面条件均困难重重的情况下,硬想出来的“没有办法的办法”了,我们根本就没有更好的选项。

民兵部队老照片

既然是“反坦克人民战争”,那自然离不开两大组成部分,一是足够数量的兵员,二是数量足够的反坦克作战装备。笔者相信,几乎所有的粉丝朋友们都听过“全民皆兵”这四个字。在冷战时期、尤其是中苏关系高度紧张时期,国内对民兵力量的建设工作有着极高的重视程度,几乎每个县、每个乡和每个村中,都建设起了相应的民兵作战力量。那么,在中国民兵总量达到巅峰期的上世纪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的时候,我们有多少“扛起枪就是士兵,放下枪就是农民和工人”的登记在册的民兵呢?答案是堪称“变态”的约2.2亿人。这支规模惊人的后备战力是对解放军正规作战部队的辅助,战时会承担一些次要作战任务,以及在有必要时直接补充或编入正规作战部队序列,共同执行一线作战任务。从当年的编制表来看,全国共有超5100个民兵师和超40000个民兵团。怎么样?是不是够丧心病狂了……

民兵部队老照片

当然了,国内民兵力量建设初期,受经验不足等影响,一开始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最大的麻烦就在于“纸面部队”太多。在民兵部队编成过程中,国内曾以近似“一刀切”的方式规定每个县组建至少1个民兵师、每个乡至少1个民兵团、每个村至少1个民兵排。但到了实际操作中,一些人口大省的县别说是组建1个民兵师了,就是再多组建一两个师级部队都有富裕。而在一些人口相对较少的县中,往往就连组建一支营级规模的民兵部队都有困难。于是问题这不就来了?

民兵部队老照片

笔者打个比方,比如说A县组建起了一支兵力约为10000人的民兵师,B县则只能凑出300名民兵,但后者按编制规定也叫“民兵师”,这差别得有多大?而在真刀真枪的战场上,如果前线部队向后方呼叫民兵部队增兵支援,那前后方沟通时在电台里说的可能都是民兵师,但若实际赶到前线的是兵力只有300人的B县民兵师,你就猜一线指挥官会不会痛心疾首地大呼一声“你们是在玩老子吗?”正因如此,在发现存在部分“纸面部队”的问题后,国内很快就对民兵部队的编制编成工作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角度出发,放弃了师一级的民兵部队编制,转而以村大队为基础,组建更为基层的排级和班级部队。即便是到了县这一级,民兵部队的最大编制也只能到营级部队,个别人口大省的县则被允许拥有团级民兵部队。随着编制的基层化,全国各县、乡、村组建的各级民兵部队就避免了同编制状态下的兵力差距,进而减少了很多麻烦。

民兵部队老照片

好吧,2亿多人的民兵武装力量组建起来了,编制工作等各类麻烦也都处理好了。在“人”的问题解决好后,接下来自然就是要解决“装备”的问题了,即为民兵武装力量填充足够的各类武器。接下来笔者要聊的,就是当年国内大量配发各级民兵部队的反装甲作战装备。除了少量的无后坐力炮和轻型反坦克炮等需要多人共同操作、且对人员的操作要求较高的技术类装备,大多数列装民兵部队的反装甲武器均为单兵或双人小组就能操作的低难度装备。首先登场的自然就是反坦克手榴弹了。

RPG-43反坦克手榴弹

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和解放区内的兵工厂就自行制造过一些土制反坦克手榴弹,这些质量参差不齐的手榴弹虽然能对付装甲较薄的日军坦克,但在面对获得了来自美国军援的国民党陆军坦克时,效果就较为一般了,毕竟各类美制坦克的装甲防护性远不是“穷鬼帝国主义”日本能比的。而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类武器装备的正规化和制式化,反坦克手榴弹自然也不会例外,进口自苏联的RPG-43和RPG-6等型号,就成了人民军队手中的第一批正规的反坦克手榴弹,并在抗美援朝战争过程中被广泛使用。不仅如此,国内还对PPG-43反坦克手榴弹进行了仿制,推出了名为“反-43”的国产型号。在组建起民兵部队后,一些负责反装甲作战的民兵小分队就陆续收到了诸如RPG-43和RPG-6等手榴弹。

RPG-43手榴弹结构

但问题在于,相比起一般的用于杀伤人员的手榴弹,反坦克手榴弹普遍尺寸较大且重量较重,不仅不便于人员携带,在实际使用中还扔不远。就拿沉重的RPG-43为例,以蒙古利亚人种为主的中国汉族成年男女的生理力量,天然逊于以高加索人种为主的苏联成年男女。如果一名营养条件良好的苏军士兵能将RPG-43扔出去30~35米,那一名中国成年男性则可能只能将其扔出去20~25米,更别提很多女民兵战士了。考虑到RPG-43的爆炸杀伤半径就有20米,故如果没能将其扔到足够远的地方,那投掷手榴弹的民兵自身就会面临巨大的危险。而即便能把这款反坦克手榴弹扔得足够远,20~25米基本也是反坦克作战中绝对的“死亡距离”了,基本只能在隐蔽条件较好的环境下实施,且这依然是对人员极大的心理考验,毕竟这是与坦克这种钢铁巨兽之间的“不成功便成仁”的肉搏。

80式反坦克手榴弹

除了RPG-43、RPG-6和对RPG-43仿制而来的“反-43”,中国还在上世纪50年代对苏制RKG-3反坦克手榴弹进行了少量仿制,名为“反-3”。但与RPG-43和“反-43”一样,脱胎于苏制型号的“反-3”也存在着弹重较大的问题,健壮的成年男性基本也只能将其扔出去约25米,依旧会面临“一个不小心就可能先把自己炸伤”的危险,故反坦克手榴弹在国内民兵部队中的应用广泛度不高。再加上在“死亡距离”向运动中的坦克投掷手榴弹的风险太高且命中率太低,反坦克手榴弹基本就成了“不到万不得已就尽量不去用”的装备。至于说上世纪80年代,国内终于开发出了性能更好且便于增加投掷距离的国产80式反坦克手榴弹时,这种对重装甲目标毁伤效率有限的反装甲作战手段已显落伍,故80式并未列装解放军和民兵部队,其也成了中国在反坦克手榴弹领域的绝唱。

苏制RPG-2火箭筒

反坦克手榴弹不好用,但还好我们还有别的东西,那就是火箭筒。最先装备民兵部队的就是被称为“老40火”的国产56式40毫米口径火箭筒,其是对苏制RPG-2火箭筒的仿制产物。说起“老40火”,笔者相信不少人都对此不陌生,在1969年的中苏珍宝岛冲突中,“老40火”就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有效毁伤了多辆苏军装甲车辆。虽说其已无法有效击穿当时的苏制T-62主战坦克正面装甲,但好歹还能对其侧面装甲构成威胁。如今在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展出的那辆缴获而来的T-62的车体侧面,就有“老40火”留下的穿透弹洞,各位粉丝朋友们若是有兴趣可以去参观并仔细观察一番。

部队使用56式火箭筒

虽说56式火箭筒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停产,但得益于不菲的生产数量和简单的操作方法,当解放军正规部队普遍开始换装更好的“新40火”,即国产69系列40毫米口径火箭筒后,大批性能状态还很不错的“老40火”就被下放到民兵部队中使用。得益于此,很多民兵步兵班都掌握了以火箭筒小组为核心的反坦克班组作战战术,即由班长实施目标观察和警戒,并下达发射指令;双人火箭筒小组占据有利地形瞄准射击敌方坦克;一个双人机枪小组负责压制坦克后的随车步兵和掩护步兵班转移阵地;1~2名步枪手负责保护火箭筒小组和配合机枪小组;1~2名步枪手负责后方警戒并确保退路。

苏制BRDM-2轮式装甲侦察车

得益于56式火箭筒的配发,国内民兵部队终于有了可在100~150米的相对安全的距离上,有效打击苏军坦克装甲车辆的手段。虽说56式的威力已难以有效对抗T-62这样的苏制战后第二代坦克,更难以威胁到诸如T-72这样的苏制战后第三代坦克,但在面对诸如BMP-1步兵战车、MTLB装甲运兵车、BTR-60/70/80轮式装甲车和BRDM-2轮式装甲侦察车等防护性能较为有限的苏军装甲车辆时,若来袭的苏军装甲部队规模有限,那投入足够兵力的中国民兵部队还是有一战之力的。

宛如酒瓶子的79式火箭筒

不过呢,笔者刚才说过,在中国民兵部队的兵力巅峰期时,我们一度拥有约2.2亿人的民兵武装力量。在如此庞大的人员规模面前,看似生产数量巨大的56式火箭筒依然是“远远不够用”,无法尽可能地普及到所有民兵部队的手中。不仅如此,56式火箭筒毕竟需要至少一个双人小组的互相协作才能有效发挥战力,即1名射手和1名弹药手。这样一来,就占用了步兵班中的两个编制,等于减少了2名步枪手。因此,该如何为民兵部队配备更多的反坦克装备,且这种装备最好足够小也足够轻,能以单兵携带和操作,还能让反坦克手同时扮演步枪手的角色,就显得颇为关键了。没错,79式火箭筒就是在相关理念下诞生的。

79式火箭筒及其弹药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相比起之前的各类反坦克作战装备,79式火箭筒是更加接近和满足“反坦克人民战争”理念所需的产物,其几乎可被视作是“携带最方便、使用最简单和生产最容易”的火箭筒了。与我们常见的各类火箭筒不同,79式用单手就能发射,外观和尺寸基本就和“夺命大乌苏”啤酒瓶子差不多,估计很多人第一眼看到这款火箭筒时,都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其真正做到了在不占用专用编制的情况下,让每名步枪手都拥有反装甲战力的目标,但问题在于,极致的结构和技术简化使得79式的作战效能基本退化到了反坦克手榴弹的地步。

79式火箭筒的发射姿势决定其命中率不高

79式火箭筒的最大射程约为50米,有效作战距离差不多只有十几米。为了避免火箭弹发射瞬间向后喷出的火焰伤到射手,故射手基本只能单手握举这款火箭筒并让脸部远离它,这就使得其瞄准只能靠“蒙”,手腕或手指些许的偏转,就会让飞出去的火箭弹与目标擦肩而过。而在十几米的距离上,你是没有第二次开火的机会的,故其作战效率同样低得感人,别说是大量列装正规部队了,连民兵部队都没有批量配发这款装备。

反坦克知识画册中出现的战法

事实上,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苏关系稍显缓和之时,中国民兵最常见的反坦克训练战法依然是“奋不顾身地由单兵携带炸药包和爆破筒去近距离贴身安放”,这与如今在巴以冲突中常见的哈马斯武装“反坦克超人”的做法有点像。但“反坦克超人”基本只能在巷战这一极度不利于装甲部队发挥的环境下有效果,而在需要于大平原地带迟滞苏军装甲部队前进的中国民兵部队这里,“反坦克人民战争”注定会是一种悲壮之举……

所幸,如今来自北方钢铁洪流的威胁已不再,中国陆军则已跻身全球陆军战力第一梯队,“反坦克人民战争”更已成为历史,我们终于可以稍稍送上一口气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