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的病种数量奇多,因为全身各个器官的代谢废物/毒素,都汇集于肾脏,于是肾脏的病因五花八门。中华医学会编写的指南,将肾脏病分为48种。目前,肾脏的病种仍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加中。
各个肾脏病种,严重程度、难治程度、进展速度各不相同。从肾功能下降速度来看,各病种的进展速度差别可达100倍以上。
那么各个肾脏病种,进展速度是多快?
近日,全球排名第二的全科医学期刊The Lancet(《柳叶刀》),发布了一项研究:《罕见肾脏病对肾功能衰竭的影响:对英国国家罕见肾脏病登记处队列的纵向分析》,为我们展示了答案。
该研究纳入了2010年至2022年于RaDaR登记的罕见肾脏病患者共27285名。
有的肾友可能觉得奇怪:石头医生咋给俺讲“罕见肾脏病”?不应该是讲常见的病种吗,罕见病和俺有啥关系?
这是因为国与国之间的肾病谱不同。肾小球疾病(肾炎)是我国数量最庞大的肾病,但在发达国家,最多的是糖尿病肾病,其次是高血压肾病,再往后是梗阻性肾病……至于肾炎,英国的发病率比我国低得多,在英国确实是罕见病——当然,在我国则是常见病。
这项研究中位随访时间9.6年,统计各个病种的肾功能(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速度。
结果如下:
(吐槽一下研究者,用的颜色真刁钻。为了配上同色的汉字,我眼睛都要瞎了……)
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肾功能——跌破15是尿毒症。
咱们从上到下看各条线:
1.微小病变肾病的初始肾功能最好、肾功能下降速度也最慢。
该病单用激素、或是单用免疫抑制剂都容易缓解,激素敏感型占90%,也就是图中那条线。余下激素效果差的占10%,容易发生肾衰,需要联用更多药物来控制。
2.膜性肾病速度稍快一些。
但只要发现得早、初始肾功能好,再把尿蛋白控制住的话,有生之年不进展到尿毒症的目标是比较容易达到的。
3.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速度更快。
坡度基本上到45度了,而且该病人群往往较为年轻、未来很长,这又增加了尿毒症风险,治疗上需更加重视。
4. IgA肾病速度,和膜性肾病相当。
该研究的IgA肾病才十二三年就进展到了尿毒症,是因为纳入的患者初始肾功能太差(只有45)。
虽然速度和膜性肾病相当,但IgA肾病往往发病于青年,发病后肾功能还需要“服役”半个世纪,这个难度,和平均发病年龄56岁的膜性肾病不是一个概念,治疗方案和控制目标都需要更加积极。
5. 抗基底膜肾病,速度快得惊人,进展到尿毒症平均时间不足1年。
不过该病各个患者的差异也是最大的,可以看到他的橙红色区域(患者人群)抵达尿毒症的时间,从1年内到10几年均有覆盖。差异大代表改善空间大(当然恶化空间也大),还记得我说过肾脏不可能在数月内快速萎缩吗?肾脏体积大就代表逆转机会大。虽然该病可以很快进展至尿毒症,但进展至尿毒症后仍有较长时间的可逆期。
剩下的2种肾病:膜增生-C3肾病、安卡血管炎肾病,该研究和国内的数据差别很大。国内的研究显示平均进展至尿毒症时间低于10年,而该研究高于20年。一方面是因为英国的筛查发现时间更早,另一方面可能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病、疾病本身存在差异。在国内,这两种肾病是不亚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高风险肾病。
最后:这种回顾性研究,它的作用是在我们的发病之初,给医患一些初始治疗力度的参考。
而在随后的肾病进展/恢复过程中,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走向。于是回顾性研究里那些平均数据的参考价值会减弱,后续需要重视的,是着眼于改善肾脏结局的干预性研究。
总而言之,过去不代表未来,平均数据也不代表咱自己一定会那样,参考价值最大的,还是自己具体的临床表现。一步步干预并改善自己的肾功能、尿蛋白、并发症,才能达到终生不进展至尿毒症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