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王宝强,破坏了我对他,以前所有的想象

智瀚看娱乐 2023-07-28 06:41:00

提起王宝强,很多人脑海中立马会浮现出一个词:

努力。

出生于普通农村家庭,没有任何背景,完全是靠自己的本事一步步跻身一线。

更让吃瓜群众们感慨的是,浸淫娱乐圈这么久,竟然没有任何负面新闻,也难怪大家都说:

“王宝强是娱乐圈真正的清流。”

包括从王宝强的第一部作品《盲井》开始,他在影视作品中的角色,都非常“接地气”。

比如《士兵突击》里看似木讷笨拙,实则踏实纯粹的许三多;

比如《天下无贼》里淳朴善良的打工仔傻根;

还有《泰囧》里憨直爽快,只认死理的“宝宝”。

这些平凡如草芥的普通人角色,构成了如今我们熟悉的王宝强。

但也有人觉得,王宝强这是笨鸟先飞,但总归飞不太高。

拿他导演的处女作《大闹天竺》为例,评分只有3.7,“低俗、业余、浮夸”的评价比比皆是。

《大闹天竺》就此成了王宝强“资质平庸”的证明,也引来不少人的群嘲:

“王宝强真不是导演这块料,还是回去好好拍戏吧。”

但没人会想到,最近上映的电影《八角笼中》会让他咸鱼翻身,博得一片叫好声。

19万人给出7.4的评分,票房超19亿,可以说《八角笼中》完全打破了以往对王宝强的一切想象。

就像有人说的,看了《八角笼中》,有种“班级差生突然飞速进步的感觉”。

在皮哥看来,《八角笼中》绝对是王宝强审美体系的全面升级,说是“文艺商业片”也不为过。

如今距离这部电影正式上映已半月有余,今天皮哥就和大家聊聊,王宝强在这部电影的艺术范儿,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

首先,王宝强在这部电影玩起了“高级感”。

还记得当初看《大闹天竺》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缺乏画面表现力,有种扑面而来的“网大”质感。

但到了《八角笼中》,王宝强显然做了精心准备,从摄影到美术不再流于俗套,而是有了令人惊艳的“高级感”。

比如,在影片前半部分,两场发生在雾中的戏,把这种“高级感”玩得淋漓尽致。

第一场戏,是独自驾车的向腾辉半路突遇意外,下车查看情况。

夜色朦胧,雾气氤氲,只有昏黄的车灯照亮浓雾,将整个环境打造成了一个被神秘和危险气息缠绕的舞台。

孤身一人的向腾辉身处这方混沌舞台,在惊惶不定中,遭到“熊孩子们”的突然袭击。

第二场戏,是向腾辉格斗俱乐部的开业典礼,他和孩子们在雾霭缭绕中,等待“金主”王总的到来。

同样是浓厚的雾气,同样是焦躁不安的向腾辉,却没有了那时的灯光笼罩,只剩下雾色茫茫中的清冷阴沉,制造着不安的气息。

雾中遇袭,雾中的开业典礼,看似相同的自然环境,却在光影作用下,酝酿出截然不同的情绪氛围。

类似的表达方式,在《八角笼中》屡屡可见。

当向腾辉在电视台演播厅接受采访时,周围台下一片漆黑,唯有一束清冷的光打在他身上。

一方面向腾辉是这个舞台的主角,光束下的他受到大众瞩目;

另一方面他又是处于风口浪尖的“罪人”,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聚光灯凸显着他此时此刻的孤立无援。

当向腾辉遇到重拾打劫勾当的马虎,广角俯拍镜头中,向腾辉追赶逃走的马虎,麦浪将二人紧紧包围,诉说着造化弄人的辛酸无奈。

还有孩子们站在山丘上,眺望着似乎触手可及的璀璨星空,壮丽震撼的景象与这群苦命的孩子之间,形成了一种无形中的命运连结。

何为高级感?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靠的不是大段台词堆砌,而是构成电影画面的各种元素。

情绪浓烈的灯光设计,画面构图的巧妙布局,都带给观众在身体和心灵上的极致享受。

就像很多观众留言说的,

《八角笼中》的每一帧画面,都长在了我的审美点上。

其次,在精致的形式之外,影片也建立了粗粝浑厚的现实底色。

只有画面造型的写意,其实还算不得一部好电影。

如何用电影的手段,完成现实意义的表达,才是《八角笼中》艺术体系得以成立的内核。

就像《大闹天竺》,失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整个故事没有落地,观众只看到所有角色都在搞怪耍宝,却无法与之共情。

这一次王宝强吸取了教训,从影片开始便搭建起沉浸感十足的现实情景。

故事在一段DV录像中开场:

摇晃的镜头画面中,两个年幼的孩子在街头的八角笼中打得头破血流,四周围满了好奇的路人:

这该不会是真打吧?简直太残忍了······

手持摄影机的抖动拍摄,具有年代感的模糊画质,再加上富有生活气息的街头景象,

那种未经雕琢的纪实效果以及粗糙的毛边感,让影片的现实质感瞬间呼之欲出。

最值得称道的,无疑是影片最后那场至关重要的格斗比赛。

这场比赛大胆运用黑白影像的形式处理,这不禁让皮哥想起好莱坞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的经典影片《愤怒的公牛》。

但《八角笼中》并不是对经典的随意模仿,而是本身对写实性的高度追求。

远处的灯光照亮格斗赛场,铁丝网的阴影投射在苏木和对手的身上,黑白色调的强烈对比彰显着,这场比赛的生猛与残酷。

透过与选手几乎零距离的镜头,我们能感受到拳拳到肉的酣畅淋漓,汗水与血沫在我们眼前划过,让人完全置身于紧张与窒息的比赛进程。

直到决斗结束的那一刻,画面又重新恢复彩色,我们才得以从中抽离,不得不说这种写实化的处理做得相当到位。

另一方面,影片的现实质感,也来自片中孩子们扎根于土地“野蛮生长”的姿态。

风尘弥漫,黄沙漫天,贫瘠的土地是马虎这群孩子赖以生存的家园。

也是这样的土地,才能孕育出这些纯粹无暇的“野娃娃”,镜头中的这群孩子似乎与荒芜的土地已然融于一体。

野蛮生长的生存状态贯穿于始终,让人在扑面而来的粗糙感中,感受着现实的力量。

这种对于人物本身的细微记录,作为一种“催化剂”,让每个角色的情感表达更为细腻。

就像格斗俱乐部解散前的那顿散伙饭,这是向腾辉和孩子们的至暗时刻,镜头也在暗中悄然捕捉着,在场者的心理变化。

比如向腾辉从初始的沉默,到后面佯装怒火的爆发,以及躲在暗处的悄悄落泪;

比如马虎从一开始的乐观潇洒,到听闻散伙时的不敢置信,此时的他眼中只剩愤怒与失望。

所有人的情绪转换,是有现实逻辑支撑的。

细细咂摸,戏中角色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何尝不是王宝强本人的自我表达。

比如那些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也是当年那个在少林寺学功夫、独自一人北漂的王宝强。

比如向腾辉年少经历的坎坷,与母亲的感情,甚至是拍摄《盲井》时的照片,也都能看到王宝强自己的影子。

戏里的情节与戏外王宝强的经历形成呼应,在有些人看来这是王宝强埋下的“彩蛋”,但其实是王宝强完成个人艺术表达的关键一步。

放眼国际影坛,这种具有自传色彩的融入,对于一个电影导演而言亦是成熟的艺术表达。

诸如费里尼、伯格曼等国际大导,抑或贾樟柯、姜文等国内名导,都会多多少少把个人经历加入自己的创作。

这足以证明如今的王宝强已经挣脱《大闹天竺》时被商业利益的“绑架”,开始在对生活经验的追溯中找寻自我。

最后,《八角笼中》没有把现实完全放在台面上讲,而是埋设了很多有意思的隐喻。

可以看到,近几年不少电影为了追求所谓的“艺术性”,都玩起了隐喻。

但掌握不好隐喻的尺度,就容易砸自己招牌。

好在王宝强掌控好了火候,他把一些具有隐喻色彩的事物很好地融于现实语境,赋予了影片多重意味的解读。

就像片名“八角笼中”,表面上,八角笼中是向腾辉让孩子们格斗的场所;

但往深了看,逼仄的八角笼又隐喻着每个人所处的人生困境。

无论是向腾辉、王凤还是孩子们,他们困兽犹斗般与苦难的生活做斗争,期望某一天可以冲破束缚他们的牢笼。

在皮哥印象里,片中有两个地方,把这种隐喻手法用到了极致。

一是发生在街头的川剧表演,各种面具在演员的脸上不断变换。

在灯火的映照下,演员的面具与车窗内向腾辉消沉麻木的面孔,交叠在一起,隐喻着人物此时的复杂心境。

在互联网的恶意描摹中,向腾辉是带着面具的恶魔,为了一己之私虐待孩子的罪犯;

与此同时,面具也指涉着当初的向腾辉为了创办格斗俱乐部立下的“虚假人设”。

而此时的他想要做的,就是卸掉层层面具,去面对真实的自己。

这场戏绝对是整部电影的点睛之笔,突然而至的川剧表演如同神迹降临,在如梦似幻的氛围中点醒梦中人。

二是向腾辉经常叼着的雪茄。

一开始,雪茄是向腾辉将自己伪装成“社会大佬”的重要标志。

在他眼里,雪茄是证明自己身份的象征,也是他与不同阶层打交道的“通行证”。

影片最后,向腾辉在比赛结束后,点起一根雪茄抽了一口,转身离去。

此时的他完成了对孩子们的救赎,并在这一过程中寻回了自我;

这根新的雪茄,则成为向腾辉人生新起点的动人隐喻,意味着他终于放下了过去那个“虚假包装”的自己。

能够把隐喻用得如此熟练巧妙,足以证明王宝强艺术表达上的进步,也让电影有了更为发人深省的思考维度。

如果说此前的王宝强,只是一个努力的老实人,或者说一个勤奋的演员;

那么如今的他,已经在朝着艺术家的道路越走越近。

诚然,《八角笼中》在一些细节处仍然有笨拙之处;

但这点“笨拙”,亦是督促王宝强继续强化自己的动力。

希望王宝强可以守住初心,把这种艺术范儿继续发扬下去!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阿志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5 阅读:2256
评论列表
  • 2023-07-28 21:54

    曾经看走眼,认为这姓王的就丫一北漂混子龙套王,居然还厚着脸去拿扫把奖,如今承认自己眼拙不识真神仙。。。[大666]宝哥这片真不错。

  • 2023-07-31 02:11

    你算个P

  • 2023-07-28 08:49

    感觉这就是小成本电影,票房20亿太大了吧,

    老化 回复:
    他花了五块钱挣了一百个亿是他的本事 和成本无关 你花一个亿挣一百万也是你的能力 无关成本格局
    _____琳琅 回复:
    外国有个电影叫做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成本2W刀票房3亿多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