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2月,北伐全面展开,作战双方是蒋介石与张作霖。
蒋介石为第一路军、冯玉祥为第二路军,阎锡山为第三路军,李宗仁为第四路军,蒋、李部“沿京浦线”北上,冯、阎部沿“陇海线”东进,总兵力接近70万;张作霖坐镇北京、天津,拥兵40万,由张学良率领,另外几十万分别由吴佩孚、孙传芳、张宗昌率领,把守京津门户。
北伐军从徐州出发,进攻山东的张宗昌。4月,张宗昌大败而逃,北伐军即将进驻济南。此时,日本人慌了。山东,日本人眼里的“第二日本”。日本人妄图以东北之张作霖和山东之张宗昌控制这两个省。
4月中,日本田中内阁以“就地保护侨民”为由,派遣第六师团五千人马在青岛登陆,经青岛和胶济铁路沿线要地,“保护帝国臣民”。随后,日本政府又派步兵进驻济南,修筑街垒,建设电网,等等,等待北伐军的到来。
南京政府对此提出抗议,日本人不理不睬。
蒋介石要和日本人较量一下,也只是较量一下。
5月,北伐军和日本人开火了,具体地说是日本人率先向北伐军开火了。结果北伐军不堪一击,近万名官兵被缴械。日本人嚣张起来:这就是蒋介石的实力。蒋介石的胆量又如何呢?
日本人要给他一个下马威,也要给他出一个难题。
5月3日,日本人开始屠城。血流成河!平民、士兵、学生、商人一个个惨死在日本人的刀下,甚至连外交官蔡公时也被挖眼割舌、残忍杀死。蒋介石从前没有遇到过此种难题,他以后要一直面对这个难题。现在看看他是怎样解决这个第一次的。日本人也想看看,以摸清楚他的底细。
一面是北伐军几十万军队,一面是日本人不到一万的兵力。蒋介石选择了“绕济南而行进”!然后,让张群从南京赶赴济南,与日本人谈判。日本人得寸进尺,叫嚣要国民政府赔偿损失。双方经协定签署《议定书》,曰:“中日两国所受之损害问题”,俟双方“实地调查决定”。笑话,日本人何来“所受之损害”?“
攘外必先安内”这个支配了蒋介石后半生的信条,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北伐是打张作霖的,他不能耽搁。同时,蒋介石似乎畏惧日本人。
客观地讲,蒋介石的这种思想是他的性格与当时中国的国情所共同决定的。
辛亥革命后的十几年里,中国的一切太不可思议了。长久的混乱让蒋介石决定作为一个征服者首先必须完成征服,其他一切皆可让步。而后来,他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也与后来同样令人瞠目结舌的混乱(中原大战)有关。
与此同时,面对举国震惊的“济南惨案”,张学良却在北京电告“息内争御外侮”!公正地说,张学良的确是爱国的,张学良对日本人极度厌恶,他是军阀,在和蒋介石打仗,但是他更是中国人。国为大,民为先!张学良十分明白,也是这样坚持的。他担心的是如果再打下去,“济南惨案”会在东北上演。
蒋介石打日本人不行,但是,打中国人确是毫不手软。继张宗昌之后,吴佩孚、孙传芳也被他三下五除二地扫平了。挡着他“安内”之路的只有张学良了。而张学良并非好战者,事实上,他对战争心灰意冷。
随后,北伐军白崇禧部跨过铁桥,进驻郑州。郑州已经成为一座空城,张学良弃城而走,但绝非胆怯投降。白崇禧意外地收到张学良留下的一封信:
我未破坏黄河铁桥,因系中国最大建筑之一,如果破坏,一时不易修复,不忍伤国家元气,非我撤退仓促不及破坏也。我军在郑县仍存有给养甚多,非我忘记焚毁,频年战争,豫民流离可惨,何必火以灾黎渴望之粮食,我们同系中国人,假如贵军不急需,请你们把它散给灾民,这算补一补我们的罪孽。我有些重伤患的官兵,不便移动,请贵官本人道的观念,请加以医救,不胜感激。恐我们总会有见面的一日,到那时再谢吧!
不久,张学良低沉地对张作霖说:“父亲,这个仗我不打了!”
张作霖大吃一惊,问他怎么回事,张学良伤感地说道:“今天你打我,明天我又打你。比方你和曹三爷,还有吴子玉(佩孚),这些仗打个什么意思?结果受苦受难的还不是老百姓?我们这是在作孽,倒不如退到东北,好好把东北管理好,让老百姓过点好日子。”
此时,他是真的不想打了。张作霖思量良久,也不想再打了。眼下这场战争他是输定了,不如和北伐军和谈,然后带领军队返回关外,自己仍旧是“东北王”。
1928年,战事很不利于张作霖。“济南惨案”更是让人心疼,尤其心疼的是张学良。他们准备和谈了。南京方面也派人来和谈了,张学良和杨宇霆接见了南京的客人。和谈还未有结果,张作霖要回东北,留下张学良善后。
此时,日本人又不高兴了。放弃北京等于放弃华北,也等于把东北全部暴露在北伐军面前。同时日本人又想趁机控制东北。张作霖不听日本人的话。实际上,那些年张作霖一直在“不做卖国贼”“不让东北”这个底线上与日本人周旋。许多事情张作霖口头上表现得答应了,但是,一旦日本人真的要动东北,张作霖便敷衍了事,总之没有签字画押,一切都不生效。这一次日本人没有耐心了。
1928年6月3日,日本人在皇姑屯炸死了犹疑不定的张作霖。这声爆炸震动了整个中国。张学良忍着痛,迅速秘密返回东北,接任东北保安总司令。接着,东北军撤到关外。此时,张学良已经准备归顺南京政府,“改旗易帜”。
1928年7月,蒋介石进驻北京。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人在孙中山墓前举行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对待东北问题。张学良从沈阳派王树翰等为代表赴会,表示愿意归顺南京政府。蒋介石大喜,决定停止对东北动兵。
冯玉祥却说:“东北军军备甚丰,须缴出步枪若干万支,炮若干百门,尔后方能谈到投降的问题。”
王树翰徐徐答称:“我本文人,对于军事内容不甚知晓,不过听说,像冯先生所索要那个数目的武器,可能是有的。但车辆缺乏,交通现在不大方便,运送如许的东西,有点困难,还是请冯先生自己到关外去取吧。”
冯玉祥当真不信张学良。可是那个时候谁对谁可信呢?蒋介石就赌张学良了,后来证明他赌对了。
其实,蒋介石清楚张学良是何许人也,他也清楚张学良当前是什么状况。不归顺“中央”,他就只能对日本人言听计从,张学良又绝对不是卖国贼。反观之,如果现在还要追到关外去,情况可能就糟糕了。关外之地是张学良的,不易抢夺,加上还有日本人,太复杂。蒋介石不想惹日本人,冯玉祥也不敢。“济南事件”才刚刚过去,真的追过去,他们和张学良几人谁遭殃还不知道呢。说不准他们当中就有谁叛变了,山海关两边发生的类似故事太多了。
后来,蒋介石单独约见王树翰,说:“你不要听冯焕章的无谓言词,政府大计,乃我负责主持,我们需从长计议。”
东北易帜的事情随即被提上日程。蒋介石派何雪竹、张岳军、吴铁城先后来到沈阳,组成东北政治分会,南京政府任命张学良为分会主席兼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并选其为国民政府委员。
东北易帜原定在7月份,蒋介石又希望张学良在“双十节”完成统一,可是都不得不推迟。诚如蒋介石所看到的,张学良目前的状况只会选择,也正由于现在的状况让张学良不可能那么快“改旗易帜”。张学良面临的是什么状况呢?
一切都要建立在张学良不会归顺日本人的基础之上。从根本上说是张学良是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爱东北,爱中国,想中国统一,然后好好抵御日本人。
此时的张学良考虑得更多。首先,他害怕北伐军真的打过来,“济南惨案”重演;其次,日本人杀死了他父亲;最后,他决定对抗日本人,要对抗日本人必须要有支持,至少是形式和感觉上的支持,归顺南京,他不至于沦落到独自与日本人对抗的境地。反观之,因为他想脱离日本人的控制,日本人必然加以阻挠,日本人之所以炸死张作霖就是想夺取东北大权,吞并东北。
另外,东北内部很多人也加以阻挠,特别是“亲日的”杨宇霆和常荫槐。杨宇霆早就视自己为张作霖的接班人,尽管旁人都知道那是痴人说梦,但是他自己相信。甚至有人怀疑他就是害死张作霖的帮凶,因为在“皇姑屯事件”中常荫槐刚好在张作霖的火车上,而又刚好在爆炸地点的前一站寻故下车。
张作霖死后,杨宇霆、常荫槐变得有恃无恐,公然想抢张学良的东北保安总司令之职,他们二人勾结,推举张作相主政,然后再取而代之。可是,张作相作为东北元勋,坚决让张学良主政,后辅佐张学良登上司令宝座。此后,杨、常便开始故意刁难张学良,把他看成乳臭未干的小子,处处高声喝令,和他对着干,要求调到东北奉天以外各省任职。显然他们想脱离张学良,自立门户。
张学良为了大局,一忍再忍,以德报怨。然而,这一伙人居然暗中勾结日本人,阻挠“改旗易帜”。最后,他们竟然暗中从欧洲购买了大量军火,俨然要靠着日本人造反。张学良再也不能容忍了。
蒋介石又派张群等人到沈阳,与张学良谈“统一”之事。“改旗易帜”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偏偏此时杨、常提出一个涉及外交和东北政局稳定的新问题,即“要求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以常荫槐为督办”,其理由是,中东铁路为中苏合办铁路,一向不接受东北交通委员会的指挥;如果成立了东北铁路督办公署,就可以将它纳入管辖之内。张学良一再推托委蛇,可是杨、常二人竟一再逼张学良,当真以为张学良就是年轻的可以欺负的孩子。
此时的少帅已经不再仅仅是张作霖的儿子,而是新的“东北王”。
他一面牵制他们二人,平息内部矛盾;一面与日本人周旋,排除阻挠。
1928年12月29日,东北党政军领导、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各外国使节(除日本使节外)云集沈阳大帅府。意气风发的张学良身着中山装,庄严宣誓东北易帜,向孙中山遗像鞠躬,沈阳、哈尔滨、长春等东北重镇的大街小巷里挂满了青天白日旗。张学良在易帜典礼上致辞:
民国十八年来,战祸频仍,危象还生,人民殷殷望治,机会虽多,惜皆错过,其唯一之光明,即恃总理主张,取消不平等条约,以建设强有力之政府,东北各首领矢志服从国府,目的即在于此。语云:人必自侮也,而后人侮之;国必自伐也,而后人伐之。东北今后,另换一种新的生活,希望同人做事,总要为国为民,不可自私自利。奋起精神,勤黾公务,建设强有力之政府,领导民众经过此训政时期,以达到宪政时期,而将政权归诸民众,如斯则三民主义得意实现,革命方为成功也。
易帜电文曰:
自应仰承先大元帅遗志,力谋统一,贯彻和平,已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张学良在演讲中还说道:“我们为什么易帜?实则效法某先进国的做法。某方起初也是军阀操权,妨碍中央统治,国家因此积弱。其后军阀觉悟,奉还大政于中央,立致富强。我们今天也就是不想分中央的权力,举政权还给中央,以谋求中国的真正统一。”
从这段演讲中可以看出张学良的理想。
中国就此统一。总体而言,蒋介石所要的统一和张学良想要的统一是两个概念。而张学良把自己理想中的消除内战、国家统一和从此走向安定富强之中国的心交给蒋介石也是一种赌博。
张学良想的是整个中国的事情,可是蒋介石就未必如此了。
作为东北易帜的后续,张学良在1929年1月处死了杨宇霆、常荫槐。1月19日,张学良邀请二人赴大帅府商谈军务。二人原本因易帜正心有不快,此番他们以为张学良想安抚他们,于是趾高气扬地去了,路上还在商谈怎么教训张学良。此时,张学良正在家中犹豫不定:杀不杀二人呢?
身边的赵四小姐说:“既然你下不了决心就让老天来决定吧!”于凤至也欣然同意。二人都希望张学良处死杨、常。毕竟杨、常此前的种种行为已经让人忍无可忍,但张学良仍旧念着东北军的旧情。
张学良说:“那就抛银币吧。如果三次都是人头,那么二人必死。”于、赵二人点头说是。银币抛出,三次都是人头!天意如此,二人必死。杨、常二人走进老虎厅,立刻被捆绑起来,就地枪决。
张学良
中国统一了。可是,中国真的统一了吗?1928年7月。当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意气风发,犹如君临天下地站在北京孙中山墓前合影,宣布北伐结束、中国统一时,人们都不相信那是真的。事实上,中国远远没有统一,更大的混乱时代似乎才刚刚开始。
小六子不让张宗昌返奉有点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