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霜澄缸熬定型,百年技法制珍品’
荥阳霜糖制作技艺是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的一项民间传统技艺,以柿饼外层的柿霜为主要原料。因汜水自古以来为荥阳柿饼的主要集散地,且乔楼镇陈沟等地所产之柿饼品质最优,霜糖也随柿饼而称著。2011年,荥阳霜糖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技艺特点
工艺特征:
由于霜糖是用柿饼外层的柿霜做原料,在生产霜糖之前,必须先生产柿饼。其技艺是:摘取成熟的柿子;在镟车上镟去柿皮;将镟去皮的柿子带蒂上簿(簿一般用高梁杆编织成);在簿上反复地晒、捂、晾;使其几度变色,最终透出“霜”成型。
工艺流程:
1.打霜:即把柿饼外层的霜打下来,收集一起;老法打霜多用人力,让柿饼在“漏子”上滚动,相互摩擦,摩擦柿霜漏到“漏子”下面的容器内。
2.澄缸:即将含有杂质的柿霜溶于盛满清水的缸中;杂质中的漂浮物漂浮水面,尘渣沉淀于缸底,分别取出;这样,缸中只剩下纯净的柿霜水。
3.熬霜:即将杮霜从柿霜水中熬炼出来;熬霜的过程中,最难掌握熬炼的温度、火候和流质霜糖在锅内受热的均匀度,色红亮、气清芬者佳。
4.定型:即将流质霜出锅,注入模具中散热成型;老法多用农家小碗碗底做模具,生产出片状霜糖5.晾片(饼):即在阴凉处,将霜糖片(饼)晾干;特别注意片的完整,残缺的、碎裂的不能作为成品。
核心原材料:荥阳柿饼外层的柿霜
历史文化
历史发展:
荥阳的霜糖,是闻名中外的特产;畅销两广、海外称为“广糖”;行销中原及周边省份称为“行糖”解放前多产于荥阳城西18公里的汜水镇,后来荥阳西关也有少量生产。千百年来,传统的荥阳柿饼霜糖制作技艺只有言传口授的传承方式,没有详细的文字表述和记载,更没有具体的标准数据可循;再加上传男不传女等门规限制,所以不少大师级高手能够顺利延续传承的不多。
至新中国成立之时,汜水周边稍有名气的只有王家、周家、卢家等几支;主要分布在汜水的口子、东关和北峡窝等地。随后流传至荥阳的西关一带,至新中国成立到合作化时期,汜水的周家已无人传承。南峡窝卢家传人卢长林被供销社聘用到荥阳县土产公司当师傅,虽有授徒,但因陆续转行而失传。口子王家一脉从王同德到王和,传至第3代王金贵时破例外传于大女儿王景云。
时至今日,霜糖变得相当稀缺,成批出口外销已谈不到,只能作为贵重礼品馈赠亲友。
2011年,荥阳霜糖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价值:
荥阳柿种植历史悠久,充分展现了“荥阳柿子甲天下”的杰出价值;从中提取制成的霜糖也因荥阳柿子独特的品质和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品质优良。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荥阳霜糖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所制作的霜糖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在市场层面获得了高度赞誉。其通过古法炮制的技术,将霜糖的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结合起来,对拉长产业链条、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人李保法,男,荥阳霜糖制作技艺第四代传人王景云之子,为政府认定的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2011年,荥阳霜糖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荥阳霜糖中“广糖”和“行糖”的区别是什么?
荥阳霜糖闻名中外,主要分为分“广糖”和“行糖”两种。广糖主要畅销两广、海外;特点是呈棕黄色,片的中心稍凸,呈鏊子面形,中间厚边沿薄,每公斤80片左右。行糖行销中原、本省及周边省份;特点是无杂质,整体偏薄,轻压一下即可碎开,每公斤160片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