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是颠悖不破的真理。无论是兵家的“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还是道家的“法、侣、财、地”,这种种因素的来源都是人。而最多的人群则是天下的老百姓。唐高祖李渊正是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采用一计,赢得了天下民心。
在文学作品,还有影视剧中,经常会无限夸大一个人物的能力。比如能于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刘备手下的五虎将、能挑一千多斤重的战车的高宠等等人物。虽说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为了拔高人物在看客心中的形象,使得作品更具有趣味性。但这完全离事实本身甚远,忽视了广大百姓的作用。这种让三观炸裂的事情阿三和老美做的最多。
亚圣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民本思想正是道尽了一切。就连受胯下之辱的韩信也因此而有了“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名言。这一方面是说韩信的统帅能力很强,强的没谱;另一方面也是在强调人的重要性。李渊的前任,隋后主杨广就不明白这个道理,对百姓横征暴敛,不仅兴修京杭大运河供自己游玩赏乐,还三次远征高句丽,每次都征集了几百万的民夫。使得百姓元气大伤,不得不起来反抗暴隋的统治。
反观李渊,他作为杨广的表哥,与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他原本是希望能尽人臣之道,辅佐杨广治理好天下。但他眼睁睁看着杨广作死,地方上群雄并起,再加上当时有谶语说,天下将归李,李渊的野心这才迸发出来。为了获得突厥人的帮助,李渊不惜降低身份,向始毕可汗成臣,由此换来突厥人的战马和骑兵的帮助。而条件就是许诺把征战中获得的财物和民女和民夫都送给突厥人,给他们当奴隶。
如此心黑的李渊都知道要赢得民心,而他所采取的计策就是“怀柔”政策。行军途中,他教导李建成和李世民二人说:“在民间的路上碰到有百姓把水果和蔬菜献给你们,如果你们不花钱买的话,那就不能吃。哪只手接了百姓的食物,我就把哪只手给废了”。大郎、二郎两人果真在路上碰到有老人抬着食物进献给他们,有的人带来瓜果蔬菜、有的人提着茶水饮料、有的人拿着粗布麻线,李世民二人均掏出腰包把这些东西购买了下来,一点也不白嫖。
并且,东西买下来后,二人也不吃独食,而是平均分给了手下的将士。这一波操作不仅赢得了民心,还让手底下的人更加忠心耿耿。不过,有的百姓见到兵爷用钱买他们手里的东西,心中忽下忽上,内心十分忐忑。在他们的眼中,当兵的抢他们的财物不是时有发生的事情吗?至少隋朝的士卒就是这么干的。于是李渊又亲自出来给这些百姓解释,说他们不会拿百姓的一丝一线,一瓜一果,他和暴隋是不同的。原本很难招到兵的李渊,在此行以后竟然在短短几天内就招募到几万人。
李渊的怀柔政策还不止于此。在他的辖区内,或者是攻下来的地方,凡是活到70岁及以上的老人,李渊通通给他们授予通议、朝请、朝散等三大夫的官职,这些虽然是散职官,没有实权,但却是实打实的正六品、七品官。用一句诗概括就是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原本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泥腿子,一下子就成功登上了士人阶层。
当然,在古代普通人能活到七十岁那肯定是极为不容易的。尤其是在战乱年代,过的都是朝不保夕的生活。对食不果腹的人来说,想见到明天的太阳都很困难。而能活到七十岁的,都是那些衣食无忧的富人,或者是上层世族。李渊授予他们官职等于是把他们绑在自己的这条战船之上。大家的利益相同,那么就会力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然后这些70岁的老人就会发动家族中的力量,派更多的人参与到李渊的队伍当中。说白了,李渊的目的还是为了人。
对待敌人,李渊也是如此。古代战争拼得就是人就是粮。李渊每攻打下一处城池,他对城内的百姓是丝毫不犯。而对待隋朝的降兵,李渊也不会赶尽杀绝。虽然他们曾经现在对立场上,互相杀红了眼,是生死大敌。但李渊可不会放过这些资源。历来,李渊只诛首恶。投降的隋朝士兵,李渊不仅没有歧视他们,还让他们继续担任本职工作。此举,让李渊在征伐的过程中,有更多的隋朝士兵投降于他,有的甚至是望风而靡,主动投诚。这倒也省了李渊不少功夫。
李渊正是靠着怀柔政策,尽取天下民心为自己所用。难怪他能一统天下,取代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