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ESMO大咖E-talk丨张力、赵洪云团队新型免疫ADC药物...

桐乐说健康 2024-09-14 19:00:34

2024年9月13-17日,2024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于西班牙巴塞罗那正式召开。作为肿瘤领域最具权威的年度盛会之一,本届年会再次云集全球肿瘤大咖、汇聚领域最新进展。

当地时间9月13日,新兴疗法优选口头报告专场上展示了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赵洪云教授发起的“YL201,一种新型B7H3靶向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用于晚期实体瘤患者:来自首次人体Ⅰ期研究的结果[YL201, a novel B7H3-targeting 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 in patients (pts) with advanced solid tumors: Results from a first-in-human phase 1 study]”研究初步结果。

“中国医学论坛报学术联播”特别邀请赵洪云教授对研究内容和意义进行了解读,现将内容精粹整理如下。

创新药物,热门靶点,首次人体Ⅰ期引发关注

抗体偶联药物(ADC)作为当前医药研发领域的热点,凭借其独特的机制和显著的疗效,被誉为“魔术子弹”。这类药物通过将抗体与药物分子偶联,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定向杀伤,同时显著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为癌症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B7H3是B7家族的一个成员,也是一个免疫相关的靶点,以此为靶点的ADC药物不仅会发挥杀伤肿瘤的作用,还具有免疫作用机制,因此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靶点,备受瞩目。DS7300作为最早针对B7H3的ADC药物,已经在之前的研究中展示了其疗效,目前已经启动III期临床试验。而在今年的ASCO年会以及2024年的WCLC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洁教授也分别汇报了在B7H3靶向ADC药物研发方面的最新成果。

在此背景下,我们在2024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上报告了一种全新的靶向B7H3的ADC药物——YL201。该药物在结构上采用了创新的连接子设计,并经过了大型首次人体I期临床研究的验证,在多种实体瘤治疗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疗效。因此,本研究受到了国际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被选为优选论文进行口头报告。

疗效突出,安全可控,新型药物具有良好前景

该研究首先进行了剂量爬坡试验,系统评估了6个剂量级别,最终确定了2个推荐剂量。随后,在多瘤种实体瘤患者中进行了扩展试验,覆盖了广泛期小细胞肺癌、鼻咽癌、野生型非小细胞肺癌以及食管鳞癌。值得注意的是,60%的患者此前已接受过至少2线的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整体有效率达到45%,疾病控制率(DCR)高达84%,且有46%的患者仍在继续接受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5.4个月。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患者的有效率达到68%,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期达到6.2个月,对于经治的小细胞肺癌患者而言,这一疗效尤为显著。同时,对于脑转移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YL201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有效率达到52%,中位PFS期为5.3个月。

在鼻咽癌方面,本研究中鼻咽癌患者的有效率达到49%,中位PFS期为7.2个月,远高于经治鼻咽癌患者通常的10%-30%的有效率。特别是对于接受过大于两线治疗的鼻咽癌患者,YL201的有效率更是达到了51%,中位PFS期达到7个月。

此外,肺淋巴上皮瘤样癌(一种非小细胞肺癌亚型)的患者对YL201的响应也非常积极,有效率达到61%,中位PFS期达到8.1个月。这一瘤种与鼻咽癌类似,均与EB病毒相关,可能提示YL201对EB病毒感染相关的肿瘤具有广泛的疗效。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腺癌患者的疗效同样令人满意,后线治疗的患者能够达到约30%的有效率。

在安全性评估方面,ADC药物普遍具有一定的毒性,本研究同样观察到51%的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这一比例与其他已报道的ADC药物相比处于相当水平,甚至更低。主要毒性表现集中在骨髓抑制方面,具体包括白细胞计数下降、贫血症状以及血小板减少。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毒性反应均可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考虑到B7H3作为免疫相关靶点,研究者对于可能引发的免疫不良反应保持高度关注。欣慰的是,本研究中免疫性间质性肺炎的发生率较低,不足1%,进一步证实了YL201在安全性方面的可控性。

综上,YL201在本次I期临床研究中为实体瘤患者后线治疗带来了令人鼓舞的疗效改善,且具有可控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循序渐进,着眼一线,研究方向紧贴临床需求

一般而言,包括ADC药物在内的新药研发都遵循着从后线向前线推进的路径。当在晚期患者中确立了显著的疗效后,这些药物还会进一步在早中期患者中进行试验,探索如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等领域的应用潜力。这种循序渐进的研发模式不仅凸显了新药研发的重要性,也为我们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在当前的研究探索中,我们的重点主要聚焦于后线治疗的患者群体。然而,我们满怀期待地展望着能够将这种药物的应用范围从后线逐步扩展至前线治疗。不仅是YL201,也是所有新药研发的共同愿景和战略方向。基于当前研究所取得的积极成果,我们已经开始准备后续的III期临床试验,并将特别聚焦于小细胞肺癌和鼻咽癌的二线治疗,甚至有望探索一线治疗的可能性,为初治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诚然,药物研发领域虽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景象,但我们亦需清醒地认识到,患者的临床需求依旧庞大且迫切。同时,耐药性等棘手问题正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鉴于此,后续研究的首要任务及核心目标,便是要提升药物的疗效并保证安全性,力求更大幅度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从而更精准、更有效地满足临床上的迫切需求。这一使命,无疑是推动我们持续前行、不断探索的重要动力。

专家简介

张力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主任内科主任导师

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肺癌首席专家

中国抗癌协会(CACA)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CACA)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临床研究学分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会精准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赵洪云 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I期病房主任、临床研究部副主任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肺癌精准治疗及临床研究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健康中国2030》肿瘤健康之“肺癌规范化诊疗”项目组专家顾问

审阅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赵洪云

整理 |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胡岳

2024 ESMO扫码回复“ESMO”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