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应不应该有打骂的过程?

萌妈小教室啊 2024-03-26 04:58:30

重新审视“棍棒出孝子”的教育

最近我看到一个问题:

三岁的女儿准备了一个尺子说:「大人做错了事也要打屁股」,应该允许吗?

让我们看看关于打孩子的思路拆解:

首先亮明观点:打孩子是不对的。

但[即使不对,也要打]

完全没有“棍棒教育”我个人是不认可的,事实是,确实会打

什么情况下会打呢?

我们已经跟她口头说过了还是会犯的情况,我们就会那尺子在她屁股上打几下

我和妻子极少打孩子,甚至吵骂都很少

这个[极少]是多少呢?

打的频率很低,一个月估计也就一两次不得了了。

打到什么程度呢?有多疼呢?

大概,刚刚好够让她哭的力度吧

我和妻子极少打孩子,甚至吵骂都很少

我不知道你们看了这段描述什么感觉,我个人的感觉是,他在不断合理化自己打孩子的行为。

这套逻辑是这样的:

1.打孩子不对,但还是要打(我不对,但我就要这么做)

2.我们虽然打,但打得少(有错,但是小错)

3.我们虽然打,但掌握力度

4.我们虽然打,但有打的标准

有鉴于此,我支持孩子打回去。对应的逻辑应该是:

1.打父母不对,但还是要打

2.虽然打,但是打得少;你们大人不犯错,我不会乱打

3.虽然打,但掌握力度,我们小孩子本来也没什么劲

唯一的问题大概就是, [打家长]的标准是什么了。

我就想知道,当父母靠[打换来[威严],能维持到什么时候?

是到孩子十几岁,打不过了以后?

是到孩子读大学,离开家、打不到以后?

是到孩子结婚了,有人护着、不敢打以后?还是到孩子也有了孩子,开始打孙子以后?

那种[为了你好]的言论,真的听烦了。

[我催你结婚是为了你好]

[我帮你存着工资是为了你好]

[我催你生孩子是为了你好]

但凡打上[为了你好]这种主观标签,就可以为所欲为吗?

通常是说不出别的理由了,只能用这句[为了你好]来敷衍。

我特别讨厌的这种[只看动机、别看行为]的论调,还被冠以[现实扭曲力场]之名。

动机合理,行为就可以不合理吗?

是不是只要我看到别人饿了,就可以去抢面包店,好投喂别人?

是不是只要我觉得孩子做错了,为了纠正错误,我就该去打他一顿?

为什么成人之间解决问题,就可以靠沟通;但父母对孩子说话,就得靠威严?

就得靠成人自己判断的标准、自己拿捏的分寸给孩子惩罚?

甚至是:每个月都要打一、两次,还认为这是[极少]的频率?

对这种外在的惩罚,我想问:

如果父母不在场,孩子是不是就可以犯错?反正抓不到,也就不会挨打?

如果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会不会因此撒谎?

如果为了获得父母的欢心,孩子是不是就需要非常努力?

如果努力还不够,是不是就要通过作弊换来的成绩,维持和父母的良性关系?

打了、骂了、吓唬了,孩子确实就改了;在我们自已过往的经历中,大概也有类似的经历。这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即便在全世界范围内就很流行但,流行的就是好的吗?

从短期来看,体罚可能让孩子立刻遵从命令,但这样的改变只是短期的;从长远来看,当孩子被体罚后,会增加对其他人的攻击行为。

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体罚实际上是父母做出的示范,教孩子学会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父母对孩子的体罚,一方面可能导致孩子的暴力行为,另一方面可能导致孩子在学校被欺负。

他们可能习惯了被打,所以容易臣服于别人的暴力之下。

体罚很快就会失去有效性,这是因为我们在打孩子的时候,他们学会了[立即听话],而不是学习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随着孩子的年纪增长,父母的体罚不再具有年幼时期的威慑力,他们可以反抗、可以挣脱,最终脱离家庭。

安全和信任感是建立起亲密关系的前提,然而体罚却会直接损害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信任、稳定、安全和保障,进而损害孩子发展关键期行为所需要的技能和基础。

那些长期遭受体罚的孩子,更容易患上心理健康的障碍。即便他们长大以后,为人父母,也可能对自己的孩子实施体罚。

因此,基于大量研究的结果,1979年,瑞典成为第一个禁止体罚的国家,此后德国、巴西等国也将体罚定为非法。

研究人员发现,体罚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反社会行为乃至犯罪。

因此,包括最早提出惩罚的两种典型类型的行为心理学家斯金纳(BF Skinner)在内的心理学家都建议,如果父母打算对孩子实施惩罚作为修正工具的时候,需要同时考虑到潜在的长期后果。

伊凡·巴普洛夫(Ivan Pavlov)经典的喂狗实验,常常被迁移到孩子身上。

我们[好像]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如果将负面后果与我们不希望孩子做的事情相关联,比如孩子一扔东西就打他的手,那么孩子就会由于害怕被打手,而停止扔东西。

但是,这样的理论真的适用于儿童吗?

让我们从脑神经科学的研究说起

脑神经学家认为,人脑有三个主要的脑区所组成:

·第一个脑区是爬行动物的大脑,控制着无意识的活动,例如呼吸、心跳、消化、搏斗、逃避以及其他的求生本能;

·第二个脑区是哺乳动物的大脑也称之为情绪大脑,它会产生强烈的情绪,例如恐惧、愤怒、分离、焦虑和关怀等;

·第三个脑区是人类所独有的理性大脑,也被成为思维大脑,让我们能够产生学习、推理、解决问题、作出决策等复杂思维。

惩罚所影响的是第二个脑区,即情绪大脑;但纪律和规则所影响的是第三个脑区,即思维大脑。这两者的影响显然是不同的。

当我们在野生森林里徒步行走时,突然一只大型动物跳到了我们面前,那我们不假思索、立即本能地退后一步;这时候,我们发现这只大型动物原来是邻居家顽皮而友善的狗,那么我们很容易在判断之后放松下来。

在这一过程中,危险会在我们的情感大脑中触发警报和恐惧,而无须先经过思维大脑,因为当我们处于危险之中时,大脑无需第三脑区的思考,会直接唤醒战斗或逃跑机制,释放压力激素皮质醇,让身体快速的抵抗或逃跑。

惩罚正是这样一种基于恐惧的处罚!

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和学龄前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他们无所畏惧,但对于安全性的了解不多、不明白为什么父母一定需要他们听话和按命令做事,并且他们自控力还不太强,因此难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当父母用惩罚措施来对他们的行为做出反馈时,会引发孩子内心的恐惧,这种恐惧会越过思维大脑,直接触发情感大脑中的报警机制;而这些特殊的关于强烈恐惧的记忆,会被印刻在孩子的大脑中,使孩子感到痛苦。

以恐惧为条件的记忆,确实能够限制孩子短期内改变自己的行为,但这恰恰是很多老人在晚年生活中,容易产生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障碍的重要原因。

这种被惩罚的记忆,没有经过思维大脑,因此很难通过后期的讲道理等理性疗法来避免其持续产生有害的心理影响。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了很多年,很多人也没有办法从原生家庭的伤害中走出来;那些痛苦的记忆还被保留着,以至于虽然知道打孩子不对,但还是忍不住会打孩子--慢慢地,我们成为了自己所讨厌的那种人。

当我们大吼大叫之后,也许可以迅速的康复;作为成人,我们可以通过发泄、分散注意力、转身离开等方式作出选择;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选择是很有限的,父母几乎是他们的全部世界,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食品、安全和所有其它必需品的唯一提供者。

对于那些常常因为父母的惩罚而感到恐惧的孩子来说,压力激素长期升高会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记忆力下降、学习因难等;而那些经常受到惩罚或者被父母扬言即将受到惩罚的孩子,一直处于恐惧的状态,因此即使他们面对轻微的挫折感,也容易越过思维大脑,直接进入情感大脑从而引发战斗,或者逃避反应。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经常被处罚的孩于一有问题就想逃避;而当他们情绪爆发的时候,很容易情绪失控。因为无论他们处于恐惧之中或者愤怒之中,都无法调动主宰理性的思维大脑,进而无法有效的调节自己的情绪。

我并不认为孩子和成人之间需要有[绝对的公平]。这种[不公平]是天然存在的,因为相较于幼童成人更有经验和资源。

但是,这些经验和资源不是用于[碾压]和[强迫孩子臣服]的,而是用来作为孩子的[引导者和陪伴者]。我们这一代父母,理应有比[打孩子]更好的手段,比如建立规则。

*规则是怎么制定的?

早期是家长根据经验制定的,后期可以让孩子逐渐参与规则的讨论。

*违反规则怎么办?

孩子将尝到直接的[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例如摸了杯子会被烫等等。

你要是问我[孩子摸了电源怎么办P]

我只能说,提前买[安全插座]保护好啊;当孩子能控制住自己行为、理解死亡和重伤的时候,再让他自控。

父母的威严不是靠[打]出来的。

有一天,寒风找到太阳说要比比谁更厉害。

它们比赛:谁能让孩子把外套脱掉。

寒风凛冽地吹啊、吹啊,但孩子把衣服裏裹得更紧;

太阳出来了,暖洋洋地照耀大地,于是,孩子自然而然地就把外套脱掉了。

希望我们都能探索出

像太阳一样的教育形式,

在育儿之路上,

你我共勉!

我会带着团队,来自拿过顺为、蓝驰等顶级投资机构多轮千万级融资的公司——量冠科技,为大家亲自挑选每一件,让宝贝获得「好营养·好成长」的好品。

营养宝贝社群

希望宝贝长得好、长得健康,是我们每一位父母的心愿;这是源自对孩子的爱和责任。

我当然也不例外。

得益于我的工作,可以直接接触到品牌方和厂商,把真正的好价好品直接带给大家。

互动话题

你还有哪些育儿小困扰呢?

一起在评论区分享一下吧~

END

我是萌妈Cecilia,一个学术型的二胎妈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