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环境到底有多糟糕?宇航员评价:又脏又臭,难以忍受!

帮帮说科技 2024-12-19 09:02:04

在人类的太空征途中,国际空间站曾是那颗最耀眼的明星,象征着国际合作与技术巅峰。然而,当宇航员们从太空返回,带回的不仅是科研成果,还有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太空牢房”故事。这些故事,如同撕开光鲜外表的一道裂痕,让人不禁好奇!

时光回溯至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的豪言壮语,为国际空间站铺设了宏伟蓝图。1998年,随着第一块组件的升空,这座太空堡垒正式宣告诞生。它不仅是技术与工程的奇迹,更是国际合作的典范。

然而,当中国满怀期待地敲响合作之门时,却因技术门槛被拒之门外。这一闭门羹,成为中国航天人心中的一根刺,也激发了他们前所未有的斗志。

中国航天人没有选择抱怨,而是默默耕耘,用汗水浇灌希望的种子。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如同一声响亮的号角,宣告中国航天正式迈入载人航天时代。从此,中国航天以惊人的速度崛起,而国际空间站的门槛,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激励中国不断前行的动力。

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为了遏制中国航天的发展,美国颁布了《沃尔夫条约》,企图通过法律手段将中国排除在国际航天合作之外。然而,这一举措非但没有阻止中国航天的步伐,反而激发了中国自主研发的决心。

如今,国际空间站已经超期服役,问题频出,仿佛一位年迈的老者,不堪重负。而美国的新空间站计划却迟迟未能成形,不得不将退役日期一推再推,直至2031年。面对这一窘境,美国开始寻求与中国天宫空间站的合作,但《沃尔夫条约》如同一道冰冷的墙,让这一愿望成为泡影。

那么,国际空间站究竟为何会被宇航员贴上“脏乱差”的标签呢?让我们走进宇航员斯科特·凯利的回忆录《耐力》,一探究竟。在这本书中,凯利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揭示了空间站背后的真实面貌。

“在空间站里,每一寸空间都被充分利用,电线如同蜘蛛网般交织,仪器密集排列。”凯利写道,“而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是那股挥之不去的味道。”

由于空间站内没有重力,宇航员的排泄物处理成为一大难题。抽气式马桶虽然解决了基本需求,但难以避免异味扩散。随着服役时间的增长,这些设施逐渐老化,问题愈发严重。有时,甚至会出现粪便在舱内飘散的尴尬情况,让宇航员们苦不堪言。

除了味道问题,空间站的清洁也是一大挑战。在微重力环境下,宇航员身上脱落的表皮细胞、头发以及灰尘都会在空中漂浮,形成一个个隐形的“污染源”。

这些污垢不仅可能污染实验设备,还可能对宇航员的健康造成威胁。长期不清理,空间站简直就像一个巨大的“细菌培养皿”。难怪宇航员们会将其比作“太空牢房”。

更令人担忧的是,国际空间站近年来事故频发,仿佛进入了“多事之秋”。漏气事故、冒烟事件、冷却泄漏、舱外服漏水每一次事故都让人心惊胆战。2022年,美国航天总局发出的“灾难性故障”警告,更是将国际空间站的危机暴露无遗。

俄罗斯太空舱的漏气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据透露,空间站上至少有50处隐患和4处裂缝,最早的一次漏气事故甚至可以追溯到2019年之前。这些问题被美俄双方刻意隐瞒,直到无法再掩盖。

这些事故的背后,暴露出的是空间站设备老化、维护不善的严峻问题。宇航员们的日常工作已经变成了修修补补的“日常”,而不是专注于科学实验和探索。

如果发生紧急情况,如大型碰撞或火灾等,宇航员们可能只能无奈选择“紧急撤离”,将国际空间站孤零零地留在外太空。

与国际空间站的困境相比,中国航天的未来却充满了希望与光明。天宫空间站以其干净整洁、设备先进的环境,赢得了国内外宇航员的一致好评。

在这里,宇航员们可以专注于科学实验和探索,而不必为“脏乱差”的环境所困扰。更重要的是,天宫空间站向全世界开放合作,展现了中国航天的包容与开放姿态。

0 阅读: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