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的青铜礼器主要是容器,包括酒器、炊器、水器等,这些原本是日常生活中的锅碗瓢勺,后来在庄严仪式中成为神圣物品。这些礼器用于装上食物和饮料,献给祖先和神灵,反映了食物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2、饮食在不同文化和宗教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象征意义。首先,许多宗教通过饮食禁忌来规范信徒的行为,如禁止食用某些食物。同时,也有一些宗教鼓励食用特定食物以达到精神或身体上的提升,如道教中的仙丹、仙桃等。
3、其次,饮食方式常被用来区分文明与野蛮,例如中国古代文献《礼记》中的《王制》篇就通过饮食习惯来评价不同地区的文明程度。最后,即使在现代社会中,关于野生动物、狗肉、转基因食品等的讨论也反映了饮食在社会文化中的复杂角色。
4、食物对人类社会的塑造至关重要。以人类文明起源为例,最早的国家出现在农业社会,因为农业能提供足够的食物,养活专业的社会管理者、学者、工匠和艺术家。这些分工是后来所有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
5、美国政治人类学家詹姆斯·斯科特在研究东南亚时发现,该地区国家几百年来积极推广水稻农业。这是因为东南亚地形多为山地,人口分散,水稻农业能有效集中人口,便于国家控制。此外,水稻成熟期集中,易于运输和保存,便于国家征收赋税,从而支持统治阶层和军队。因此,这些国家被称为“水稻国家”,水稻农业对其国家存在至关重要。
6、斯科特在这本《逃避统治的艺术:东南亚高地的无政府主义历史》一书中,探讨了如何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逃避国家控制,他指出:人们可以通过迁移到山区,从事一些不易被国家监控和征税的农业活动,如游耕、捕鱼、养蜂和种植不易被发现的作物如土豆和红薯。从事这一类活动使得人们能够相对自由地生活,从而避免国家的直接统治。正是不同的食物和农业方式塑造和影响了政治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
7、在很多外国人眼中,《茉莉花》被视为代表中国的民歌,甚至成为中国的象征。然而,茉莉花这个名字实际上源自梵文Mallika,原产于南亚,即印度和巴基斯坦地区。茉莉花大约在汉代通过海路引入中国东南沿海,随后传播到其他地区。
8、从食物的角度探讨全球史,可以揭示人类文化的共性与多样性。食物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体现了人类的共同点,而世界各地不同的食物和口味则展示了文化的多样性。
9、在全球史中,粮食尤其是小麦、水稻和谷子等主要谷物,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它们是全球各地人们饮食的基础。通过研究这些谷物的历史和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全球历史中的人类活动和文化交流。
10、农作物在世界多个地区被驯化,其中新月沃土地区最为重要。新月沃土包括现今的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约旦部分地区、叙利亚、伊拉克和土耳其的东南部以及埃及东北部。这一地区因其肥沃的土地和形状被称为“新月沃土”。大约一万年前,这里出现了农业定居点,随后发展出灌溉系统和城市文明,六千年前形成了苏美尔城邦。新月沃土地区的人们驯化了小麦,为人类提供了面包、馒头和面条等食物。
小麦在欧亚大陆的传播
11、最早的野生小麦主要分布在地中海的东北海岸到黑海和里海之间的狭窄地带,即现今的土耳其、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地区。这一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干燥炎热且漫长,冬季降雨较多但不寒冷。小麦的生长习性适应这种气候:冬季发芽,春季生长,在炎热的夏季到来前完成生命周期,种子进入休眠状态,待冬季雨水增多时,开始新一轮的生长周期。
12、最早的人工种植小麦痕迹发现于土耳其,距今约一万零五百年前。随后,小麦种植迅速扩展到整个新月沃土地带,这一过程可能仅用了几百年。大约一千年后,小麦传播到欧洲东南部,并逐渐向西扩展,最终在五六千年前到达不列颠群岛和北欧,遍布整个欧洲。
13、往东传,考古学家断定,八千年前小麦就传到伊朗,随后传播到中亚和印度。在中国,小麦的传播较晚,可能是由于新疆地区的沙漠阻碍。过去认为中国最早的小麦遗存出现在四千年前的甘肃河西走廊,而新疆地区的小麦出现得更晚。然而,近年新疆通天洞遗址的发现表明小麦可能是从西向东逐步传播的。
14、小麦传到河西走廊后,迅速在中国传播,几百年内到达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商周时期,中国北方已广泛种植小麦,如《诗经》中描述的卫国场景。最初,小麦主要用于“粒食”,即整颗麦粒煮成麦饭,战国时期石磨普及后,中国人开始将小麦磨成面粉,制作各种面食。
小麦在中国的传播路线,红线代表经由甘肃传入中国的路线,蓝线代表经由新疆传入中国的路线
15、小麦是外来物种,早期汉字中的“來”字就是麦子的象形。小麦传入中国时,北方已有本土驯化的粮食,如粟(小米)和黍(糜子)。粟和黍的驯化时间与小麦相近,约一万年前,分别起源于亚洲大陆的东端和西端。在七八千年前,粟和黍在中国北方已普及,并在日常饮食中占比增加。例如,河北磁山遗址发现了大量糜子。
16、约五六千年前,粟和黍传播到东北和长江流域,朝鲜族的打糕就是用黄米制作。黍在四五千年前向西传播到中亚,哈萨克斯坦发现了四千四百年前的糜子,当地有使用黄米制作的塔日茶。到了三千五百年前,粟和黍传播到欧洲。
17、小麦、粟、黍是旱作谷物,主要产自北方,不需要大量灌溉。南方多水地区则以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关于水稻的驯化起源,国际学界曾有过争议。西方学者因对印度考古材料较熟悉,且印度发现了早期稻作农业遗存,曾长期认为印度是最早驯化水稻的国家,并认为水稻由此传播至全球。欧洲语言中“水稻”一词多源自梵文。
18、中国历史上曾特别重视北方和黄河流域,认为这是中国文明的唯一中心,而对南方的情况了解不多。1973年,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被发现,其最早年代可追溯至七千年前,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稻谷堆积,证明当时已有成熟的稻作农业。
新石器时代中国的水稻(绿色)、粟(红色)及混合农业(黄色)的空间分布,水稻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粟则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
19、此后,中国多地发现了与水稻相关的早期遗存,如苏州的草鞋山遗址、江苏泗洪的韩井遗址和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等。目前,全世界最早栽培水稻的遗址被认为是湖南道县的玉蟾岩,距今一万两千年。学者普遍认为水稻最早在中国驯化,印度在水稻的进一步驯化和品种增多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全球水稻生产分布图,颜色由浅到深产量增加,主要集中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
20、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生产稻米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人口最多的国家。在稻米产量排名前十的国家中,有九个位于亚洲,表明水稻是亚洲的标志性主食。无论是在东亚的中国和日本,还是在东南亚和南亚,水稻都是最重要的农作物。然而,尽管小麦、谷子和水稻都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目前产量最大的粮食是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