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

八公山人看文化 2025-01-08 21:12:37

董其昌草书扇面《学杨少师书》

王世国/文

在中国书法史上,董其昌是第一位明确提倡并积极追求用墨之妙的书法家。前代的书法家在用墨上一般都是在书写过程中频繁蘸墨,以保持整个作品字的墨色浓润。这样一来作品的墨色当然比较单调。也有一些书家如张旭、颜真卿、怀素、黄庭坚、米芾等,在写行、草书时,随其自然。就是说,蘸墨后连续写数字,这样墨色自然由浓润到枯干,接着重新蘸墨再写。像这些还都不是有意识地追求墨色艺术效果。

董其昌行书《仙坛记》

明代以前的书法家都是被书法的用笔、结体以及章法牢牢地吸引,视用墨为余事。明代随着书法艺术的普及和深入,书法的墨色审美效果问题逐渐为书家所看重。明末,董其昌开始明确地倡导讲究用墨:“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此窍也。”从元代赵孟頫总结书法千百年的发展史说“用笔千古不移”,到明末董其昌把用墨看得比用笔还要重要,这反映了明代书法审美观念的重大转变。

董其昌《仙坛记》

这当然与董其昌是晚明时期的大画家分不开的。他精研画法,并著有《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等绘画理论著作,首倡南北分宗之说,大力倡导南宗文人画。他的山水画注重表现主观精神,笔墨沉着痛快,意境平淡天真,在晚明的画坛享有极高声誉,是松江华亭画派的代表人物。

董其昌行书《白羽扇赋》

中国画家向来重视墨法,因为墨色可分五种不同的浓淡层次,具有代替色彩的艺术效果。作为画家的董其昌深悟其妙,并将用墨之道施于书法。他提出书法“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秾肥。肥则大恶道矣”。

所以,董其昌的行草书法最引人注目的特色之一,就是精于用墨。例如他的行书屏条《池上篇》就是苍润兼施,整个作品在墨色浓淡枯润的不断交替变化之中,显示出音乐般的节奏和旋律。

董其昌行书《池上篇》

董书墨法精妙不仅表现在书作的整体审美效果上,而且还表现在局部的笔画线条上。例如,大家可以看到《秋意》中的许多字的笔画都有浓淡不同层次的变化,极富有立体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董其昌书法用墨的审美趣味是偏干喜淡,甚至常以枯淡之墨作书。这正是他的巧妙之处。如《临〈自叙帖〉》就是如此。

董其昌《临〈自叙帖〉》

由于淡墨不腻笔,易得书法流畅之势,易传使转之情,易臻淡雅之境。因而他的这件狂草作品以枯淡之笔一气写就,既有怀素狂草奔放流畅、势若不尽、一往无前之风范,又兼米芾“刷”字收笔凝重、放而涩辣、天真纵逸之神韵;通篇笔墨淡而不薄,枯而不浮,连笔连字,隔行不断,不粘不脱,翩翩自得,精彩地表现了董书行云流水、无拘无滞的潇洒风神。

董其昌《临〈自叙帖〉》

细究起来,董其昌书法偏干喜淡的艺术特色,是与他的以“天真平淡”为宗旨的文艺思想息息相关的。例如,他就是将平淡的意境、形象,作为自己所追求的文学的艺术性:“昔刘邵《人物志》,以平淡为君德。撰述之家,有潜行众妙之中,独立万物之表者,淡是也。世之作者,极其才情之变,可以无所不能。而大雅平淡,关乎神明。非名心薄而世味浅者,终莫能近焉,谈何容易?”

董其昌行书轴

他将这种文学上的平淡意境的艺术追求,自然地融贯到书法方法:作书与诗文同一关捩。大抵传与不传,在淡与不淡耳。极才人之致,可以无所不能,而淡之玄味,必由天骨,非钻仰之力,澄练之功,所可强入。

由此可知,淡并非仅是书法艺术的技术问题,从根本上说,它是书法家性情的自然流露。书家当然要有高超的技巧,但技巧亦由熟练之极,以归于忘其为技巧。这样,则技巧融入自我的性情之中,在创作时,不以技巧本身出现,而依然以性情出现。如此才能创造出天真平淡的书法意境。无疑,这对以技巧为能事的明代书坛来说,具有拨乱反正的重要作用。

董其昌行草国诗轴

董其昌就是以淡为审美标准,来衡量品评书家书作的:“ 三十年前参米书,在无一实笔,自谓得诀;不能常习,今犹故吾,可愧也。米云以势为主,余病其欠淡。”

米芾人格、性情上缺陷,故其书法欠淡,而遭到董其昌的批评。归根结底,董其昌“淡”的思想是来源于禅学,特别老庄的玄学。淡从玄出,淡是由有限通向无限的联结点。书法家若能顺乎自然,不加以人工矫饰之力,这就是“淡”。

王世国著《书法解密》,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