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孩子的能力,才能找到干预的起点,孩子的长处(长板)和短处(短板),决定了接下来的干预计划和辅助层级。
1、如何进行基础能力探测?
沟通能力:基本需求的表达有多少?会用语言表达?还是依赖于肢体表达?或者没有任何表达能力?
注意力:他们能否持续关注某项任务或活动,以及在不同情境下转移注意力的灵活性。
兴趣动机:对哪些事物或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些兴趣是否可以转化为学习力?
指令理解和服从:包括口语表达、非言语交流(如眼神接触、手势)以及对他人言语指令的理解。
2、能力的探测分几步?
能力探测过程和专业评估差不多。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来测试孩子在各个能项上的实际表现。
比如,向孩子发出明确的指令,并等待1-3秒,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来做出反应。根据孩子的反应情况,逐步调整辅助的等级。
辅助可以从最小的提示开始,如轻轻指向某个物品,逐渐增加到更直接的引导或示范。这样做的目的是找到孩子在每个能项上能够独立完成任务的最小辅助等级。
每个能项进行3次试探。如果3次都能顺利通过,说明孩子在这个能项上具备较好的能力,可以直接跳过,进行下一个项目的测试。
如果孩子2次或无法通过,那么这个能项就需要作为训练的重点项目,可能在接下来的干预中,调高辅助等级。
家长一定要注意!在能力探测过程中,不要给孩子任何强化物,如奖励或表扬,这会干扰结果的准确性。无法真实反映自然状态下的能力水平。
二、怎么给自闭症孩子发指令?很多家长需要补上这一课发指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干预技能。可惜很多家长都忽略了。做的不够专,也不够细。盘点一下,我们常用的几种指令。
1、语言指令和非语言指令
语言指令:
直接性:直接告诉孩子要做什么,比如“把苹果拿来”。这种指令方式明确、直接,孩子能够迅速理解我们的要求。
灵活性:可以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训练需求进行调整。刚开始可以使用简单的指令,如“拿苹果”。随着孩子能力的提高,我们可以逐渐增加指令的复杂性,如“把红色的苹果拿给妈妈”。
非语言指令:
直观性:通过视觉或动作指引,让孩子更快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比如,妈妈用手指向某个物品,表示“拿那个”。孩子看过去一下子就懂了,简单粗暴,但直接有效,特别适合语言理解能力较弱的孩子。
辅助性:当妈妈发出语言指令时,孩子似懂非懂,反应迟钝,可以加入非语言指令配合,比如手势或示范动作,能够提高孩子的理解和反应速度。
多样性: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可以根据兴趣和能力,为孩子准备几十种非语言指令策略,比如,对于喜欢图片的孩子,可以使用卡片或视觉图表来传达指令;对于喜欢动手的孩子,可以通过示范动作来引导他们完成任务。
2、如何根据孩子的特点灵活使用指令呢?
指令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有几个原则:
1、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来决定语言指令和非语言指令的搭配比。理解能力好一点,就多用语言指令。理解差,就少用语言,多用非语言指令。
2、游戏干预中,少用语言指令,多用非语言指令。社交技能训练中,前期多用语言指令,后期要增加语言指令的复杂度。
3、无论是语言指令还是非语言指令,都要清晰明确。不要让孩子感到困惑。
4、不要一次性发出太多指令,这对注意力差的孩子来说,压力过大。
5、尽量发日常生活相关的指令,比如,让孩子帮忙拿东西、整理玩具等。
三、辅助都会做,但做的不够细大部分辅助,最后都变成“离不开的拐杖”,一用就会,丢开就废。盘点一下辅助到底有几种呢?每种辅助又有什么特点?
1、辅助的层级
完全辅助:通过直接接触孩子的身体,帮助他完成整个动作或反应。
半辅助:在孩子需要帮助的部分给予适度的支持,鼓励他独立完成其余部分。
区别辅助:在孩子容易出错的地方给予特别的辅助,以帮助他区分正确与错误。
2、辅助的分类
动作示范:通过示范指令的动作,让孩子模仿并完成。
手势辅助:用手势动作(如指点、示意)引导孩子做出正确反应。
方位/环境辅助:通过调整刺激物的位置,使孩子更容易给出正确反应。
语言辅助:用语言补充或描述指令,示意出孩子应有的正确反应。
视觉辅助:使用图片和实物对孩子进行提示,帮助他们理解和完成指令。
3、辅助要做的灵活一点
根据孩子的评估结果,选择最适合他们的辅助方式。例如,对于模仿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多采用动作示范;对于语言理解能力较好的孩子,则可以更多地使用语言辅助。
从完全辅助逐渐过渡到半辅助,再逐渐撤除辅助,让孩子逐渐学会独立完成任务。
不要因为孩子做不到,就反复的辅助,一定要给他们时间,一次做不到,再试几次,如果每次都辅助,那就失去了干预的意义。只会让孩子不断的产生依赖。
最后,使用辅助的时候,大家要考虑一下,后期如何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