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政府信息公开本应是一项基本的公民权利保障和政务运行的常态。然而,现实中屡屡出现的高额信息处理费现象,却让这一原本应畅通无阻的通道变得崎岖坎坷。
以媒体刚刚报道的成都高新区的杨先生为例,他作为小区业主,仅仅是希望了解小区维修资金的使用情况,却在依法申请信息公开后,被要求缴纳高达 54700 元的费用。这对于一个普通公民来说,无疑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开支。
而超出我们想象的是,建设局提高的收费标准如下:(一)30页以下(含30页)的,不收费。(二)31-100页(含100页)的部分:10元/页。(三)101-200页(含200页)的部分:20元/页。(四)201页以上的部分:40元/页。此次申请按量计算收费。而杨先生选择的是邮件发送,只是点击一下鼠标而已,这需要什么成本?哪怕是提高复印件,正如杨先生质疑的,市场上不到五毛钱,政府单位201页以上的每页40元,这简直是抢钱啊,定价合理性在哪?
无独有偶,济南历城区的李某为获取有关征地及补偿的政府信息,被索要 15.47 万元的信息处理费;福建莆田的拆迁户申请拆迁信息公开,也要面对 12 万多元的高额费用。这些案例绝非个例,反映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信息公开正在逐渐演变成一种“高消费”行为。
信息公开的初衷,是为了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当获取信息需要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时,它就背离了其应有的轨道。
对于广大民众而言,政府信息与自身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小区的公共资金使用、征地补偿政策、拆迁安置方案等。如果因为费用过高而无法获取这些信息,民众的合法权益就可能受到损害,对政府的信任也会大打折扣。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收取高额信息处理费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相反,这可能会引发民众的不满和质疑,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例如,当民众认为政府在故意设置障碍、隐瞒真相时,就会对政府的决策和执行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政府工作的顺利开展。
政府信息公开不应成为高消费,而应是免费或者只需支付合理成本的服务。相关部门应当重新审视现有的收费标准和政策,确保其符合信息公开的初衷和民众的利益。
同时,也应加强对信息公开工作的监管,杜绝乱收费、高收费现象的发生。只有让信息公开回归其应有的免费或低成本状态,才能真正实现政务透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