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去世前连背两遍的文章——《枯树赋》赏析

看历史信息小俊 2024-08-23 01:06:31

《枯树赋》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庾信所写的一篇骈体文,全文推树及人,抒发了他羁留北方时的亡国之痛、乡关之思和羁旅之恨真情实感。作品由于词华句美,内容意境深邃,文风劲健苍凉,为世人所称道。

最早书写《枯树赋》的是唐代书法家褚遂良。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他将“世异时移”,写成“代异时移”。

毛主席生前十分喜爱此文,据他的图书管理员回忆,1976年,周总理和朱老总两位和毛主席一起奋斗几十年的老战友先后辞世,使他十分悲伤,为了缓解内心的悲痛,也是重病缠身的老人家已无力再自己阅读此文,让秘书张玉凤为他朗读此文。

张为他连读了两遍,他仍意犹未尽,说:“你拿着书,看我能不能把它背出来。”接着主席用微弱而费力地发音,一字不错地把《枯树赋》连背了两遍。毛主席对此文的喜爱由此可见一斑。

毛主席与张玉凤合影

《枯树赋》是庾信晚年的作品,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与他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要理解这篇文章,要先大致了解一下他的身世。

庾信(513—581),河南新野人,他出生于一个“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的书香世家。父亲庾肩吾在南梁的朝廷为官,所以他的前半生生活十分平顺。

因为他自幼聪慧,博览群书,梁大通元年(527), 15岁的庾信入宫成为了26岁的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侍读(陪帝王读书或为皇子授书讲学的人)。

萧统去世后,他又担任新太子萧纲(梁简文帝)的抄撰博士。后又任东宫学士、兼任建康(今南京)令。

萧统编撰的《昭明文选》是我国第一部诗文总集,对后世文学发展影响较大。

他的人生转折发生在南梁太清二年(548年),这一年"侯景之乱"爆发,叛军很快占领了京城建康,庾信溯江而上逃到江陵,投奔于湘东王萧绎(即后来的梁元帝)。

承圣三年(554年)四月,庾信奉梁元帝之命出使西魏。就在他风尘仆仆北上之时,西魏的滚滚铁骑也正挥戈南下,他抵达长安后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杀了梁元帝。

国破的庾信本已无家可归,再加之北朝人对南方的“六朝文学”(49)的华美文章称羡不已,庾信又久负盛名。所以西魏也不放他回去,并授予他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文官的最高职位,类似于现在的副国级)等职位。因而他滞留在长安。

公元557年,北周代魏,北周仍保留他原来的职位。周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都是文学的爱好者,对庾信更是恩宠有加,还把他的家人也接到长安。

北周时期,地处江南的南朝已是宋、齐、梁、陈四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陈朝与北周通好,相约互放羁留的人员返乡,但北周把其他人都放了,却不放庾信和王褒(50)。

南北朝的朝代更迭如过眼烟云。公元581年,北周的权臣杨坚攫取权力,废北周而建立隋朝。

也就是这一年,69岁的庾信因病去世,到死都没有再回到他魂牵梦萦的江南。

隋文帝杨坚也很欣赏他,对他的离世非常痛心,除赠以本职外,并加赠荆、雍二州刺史,由其子庾立世袭爵位,可见有才华者人人都喜欢!

庾信在北方虽然有着崇高的地位和优裕的物质生活,但他却念念不忘南方的故国和江南的这片土地。况且身为南朝的人却在北朝做官,也使他十分尴尬,所以他的精神生活十分苦闷。

因而他在北方写下了催人泪下的《哀江南赋》,用于宣泄他的亡国之痛和思乡之苦。

文章从评价一位东晋人物殷仲文开始,“殷仲文风流儒雅,海内知名。” “风流儒雅”是形容一个人富有才华且容貌俊美。《晋书》中说殷仲文 “少有才藻,美容貌。” 所以作者用此词来介绍他。后来的杜甫凭吊宋玉时,也用此词来形容才华横溢且顔值很高的宋玉,说他“风流儒雅亦吾师”。

要注意的是,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庾信在全文都是在借树的遭遇,反映自己的身世,抒写自己的内心。开篇出场的人物,其实就是他自己。

选一个人物作为自己的替身,是古人常用的一个写作技巧。

庾信之所以选殷仲文作替身,是因为他与自己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殷仲文是“少有才藻,美容貌。”,庾信也是“幼而俊迈,聪敏绝伦”,他的才华与殷仲文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从他十几岁就成为昭明太子的辅导老师可见一斑。

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化用他《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与春旗一色。”。其实真正天下知名的是他自己!

其次是庾、殷二人后半生都经历坎坷、心情郁闷。

“世异时移,出为东阳太守。”是世道变了,时局发生了变化,朝廷把他外放到东阳去做太守的意思。

这说的是殷仲文的一段曲折的人生经历:殷仲文的妻子是东晋大将军桓玄(即后文说的桓大司马桓温的儿子)的姐姐,桓玄威逼晋安帝退位,立国桓楚,自己称帝。

本是东晋大臣的殷仲文自然投靠了自己的内弟桓玄,并担任了咨议参军等职。后桓玄为刘裕所败,晋安帝复位,殷仲文上表请罪。

晋安帝虽原谅了他,但已不似原来那样信任他了,把他外放去做地方官。

“常忽忽不乐,顾庭槐而叹曰:‘此树婆娑,生意尽矣!’”“忽忽”:恍惚失意。因为他已明显感到自己仕途在走下坡路了,所以常闷闷不乐。一次看着庭院的一棵槐树而发出感叹:此树枝丫散漫,已经没有多少生机了!

不少人根据后句“生意尽矣”,而把“婆娑”理解成“枝干剥落”是不准确的,因为指着一棵半死不活的树说它没有生机了,且不是废话!

婆娑”的本意是盘旋起舞的样子,这里是指树的枝丫四处飘逸。但凡生机旺盛的树,枝丫都是蓬勃向上,而这棵树虽枝叶还较繁茂,但枝丫已经散漫,已呈颓败之势了。

婆娑的老槐树

这既是殷仲文当时政治处境的反映,又何尝不是庾信对自己际遇的由衷感叹呢?

通读全文,我们就不难发现“生意尽矣”既是枯树的真实写照,也是本文的文眼。通篇都是不光为树、更是为人吟唱的一首如诉如泣的生命挽歌!

本段类似于电影前面的片头,在苍凉的乐曲声中,幻化出了一棵婆娑的老树,一个孤独的老人,一声凄凉的叹息!

短短四十个字,就把文章描写的主要事物、主要人物和感情的基调和盘托出。说他是文章大家,绝非浪得虚名!

第二段描写了各种各样的树木,并侧重分析了树木死亡的原因。

庾信文章的特点除了文字华美之外,就是他大量的引经据典,让现在的读者感到晦涩。

本段他先列举了古籍中记录的两棵树,“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白鹿贞松”是指甘肃敦煌白鹿塞的坚贞的古松,“青牛文梓”是指雍州南山从树中走出青牛的大梓树。

“根柢盘魄,山崖表里。”说这些树生命力非常强,它们的根系强大,在山崖的土壤里盘根很广,而树的枝叶却几乎覆盖了山崖,以此表现树的生命力旺盛。

在写了树的生后,接着写树的死:“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

前句语出汉武帝《悼李夫人赋》,这位李夫人不但容貌倾城倾国,而且汉武汉感到她像桂树一样摇曳生香。所以她去世后汉武帝说:“桂枝落而销亡”。后句出自西汉枚乘的《七发》:“龙门之桐,……其根半死半生。”

写这两句并不表示作者要专门探究桂树和梧桐死亡的原因,他的意思是生命如此强大的树为什么会死呢?因为六朝的骈体文讲究用语要有出处,并且字句要两两相对。所以他引用这两句作为一个设问句,以引领下文分析树木死亡的原因。

“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开花建始之殿,落实睢阳之园。”

“三河” 指汉时设的河东、河内、河南三郡,在今天豫西、晋东一带。这里喻距离很远,“九畹”(畹:面积单位),表示范围很广。“开花建始之殿,落实睢阳之园。”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

这两句是说:从前(那些嘉树)从遥远的地方移植到帝王的苑囿。它们在魏武帝曹操的建始殿前和睢阳梁孝王刘武的梁苑里开花、结果。可谓备极尊宠!

“声含嶰谷,曲抱《云门》。”嶰,两山之间的沟壑(有水称涧,无水称嶰),相传黄帝曾命乐官在昆仑山北的嶰谷取竹制作乐器。这里指代音乐。云门,黄帝时期的乐舞名称。

这两句意为:阵风吹来,树梢发出了悦耳的上古音乐,枝条拂动,形成《云门》似的美妙舞姿!

“将雏集凤,比翼巢鸳。”:这些长得高大、粗壮的树木,吸引了凤凰携带幼雏聚集于树上,招来了比翼双飞的鸳鸯在上面筑巢!

表面上看,这些从深山荒谷中移植到帝王之乡的树木是何等的荣华,何等的幸运!

其实不然, “临风亭而唳鹤,对月峡而吟猿。”这是江南常见景物,表明这些生在南国而移到北国的树,时刻也没忘记故乡:每到刮风的时候,它们常想起落在树冠上的白鹤对风长鸣,月亮升起时,它们似乎又听到了峡江两岸对月长吟的猿声!

日日思乡不见乡,表明它们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这两句的潜台词是,因为树木离开了原生地,不适应新的环境、土壤、气候,使嘉树逐渐失去了生机,加速了它们的死亡。

庾信写把珍贵的树木从遥远的南方移到北方,喻意是非常明确的,珍贵的树木就像高级人才,他自己就是身为南方的高级人才被北方扣留的。

树木死亡的原因很多,环境的改变并不是树死的首要原因。作者之所以把它放在首位,是要急于表明自己的心志:自己不正像这些“三河徙植,九畹移根”看似很荣耀的树一样吗?

本是南朝之臣,而今滞留北朝。表面看来,加官进爵,风光无限,其实内心苦闷,加速了衰老。像枯树一样,已失去了生意。

那些被移植的自然是颜值高的树,这种树难逃因迁徙而加速死亡命运。那些生得丑陋的树应该很安全吧!

其实不然:“乃有拳曲拥肿,盘坳反覆。熊彪顾盼,鱼龙起伏。节竖山连,文横水蹙。”

这是写那些长得丑的树的形态:那些弯曲臃肿、反曲缠绕扭成结的树,树干粗短得像蹲在地上左顾右盼的虎熊,枝条也不理顺,乱蓬蓬的就像鱼龙在戏水。树上的节疤很多,有如山峰相连。树的纹理横生,像水面的波纹。

“匠石惊视,公输眩目。”(这样的树木一般人是不屑一顾的)但如果被石和鲁班这样的能工巧匠发现了,他们就会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不正是制作房屋装饰图案的绝佳材料吗?

接着写他们制作的过程和完工后作品的艺术效果:“雕镌始就,剞劂仍加。平鳞铲甲,落角摧牙。重重碎锦,片片真花。纷披草树,散乱烟霞。”

他们用雕刻的工具初步雕凿成型后,再用刻刀和凿子做进一步加工,或雕上有鳞有甲的祥龙,或刻成有角有牙的瑞兽。一层层灿烂的碎花图案像美丽的织锦,一片片娇艳的花像真的一样。还有色彩纷呈的花草树木和一团团美丽的云霞。

这些狗头狗脑的树木,经过工匠们一番雕刻铲削之后,竟然成了极佳的艺术品,固然令人赞叹。但对树木本身却是残酷的,它们为此献出了生命!

可见无论是挺拔的秀木,还是丑陋的异树,都难逃被人为徙植或砍伐的命运!

这里说的都是树,也说的都是他自己。树有荣与枯,人有生与死。人的命运也像这些树一样,并不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

第二段说的是人类对树木生命的斨害,第三段说的则是大自然对树木的摧残。

“若夫松子、古度、平仲、君迁,森梢百顷,槎枿千年。秦则大夫受职,汉则将军坐焉。莫不苔埋菌压,鸟剥虫穿。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顿于风烟。”

这几句是说:至于松子、古度、平仲、君迁这类树木,茂盛挺拔,动辄有百顷之多。人们砍倒了它的主干,树蔸上生长的枝条又长成了树,加起来往往有千年的树龄。有的树在秦朝时曾被秦始皇封过大夫的官职,有的树在汉朝时曾因大将军冯异常在其下坐而闻名。但不论是哪种树,它们最后无不受到苔藓和蕈菌的遮压,无不受到鸟雀和害虫的剥啄。在霜露的侵袭下它们不得不低头垂首,在风烟的撼动中不得不震颤乃至倒仆。

泰山松

由此可见,无论是生命力非常强的树,还是被世人尊崇的树,都无法逃脱被大自然湮灭的命运!

接着,庾信将如炬的目光投向更辽远的地方,去书写树木的历史与空间。树木荫蔽着人类,所以人类的历史也留下了树的印痕。

“东海有白木之庙,西河有枯桑之社,北陆以杨叶为关,南陵以梅根作冶。小山则丛桂留人,扶风则长松系马。岂独城临细柳之上,塞落桃林之下。”

“西河”,即黄河的上游,因其地处西北,故谓西河。(江、河在古文中是长江、黄河的专属,其余江河则称为“水”,如湘江、汉江、洛河古时称为湘水、汉水、洛水。)“东海”、“西河”、“北陆”、“南陵”即东方、西方、南方、北方的意思。因赋这种介乎于散文和诗的文体,是忌讳用字重复的。

这几句话是说:东边有座神庙前种着白皮松,西边有棵枯干的桑树被奉为社神,北方有用杨叶作为关塞的名称,南方有用梅根称呼冶铸的场所。淮南小山曾有咏桂的辞赋留于后人,晋代刘琨写下“系马长松”的佳句。又何止是在细柳林旁设立过军营,在桃林边修建过关塞呢?

这里除了表明树木之多,生长广泛之外,还含有生命易逝的意思。当年的那些松、桑、杨、梅、桂、柳、桃树哪里还有踪影呢?留下的只有以这些树木命名的地名!

第四段则写了树木遭遇的一些让人惊心动魄的景况。

作者首先用拟人的手法写了被徙植的树离别故土时惨景:“若乃山河阻绝,飘零离别。拔本垂泪,伤根沥血。”“拔本”即拔起树根。“伤根沥血”典出《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曹操命花匠移植梨树,“掘之,根伤尽出血。”

这几句是说:至于那些即将要被山河阻隔,离别故乡,飘零异地的树,树在被拔出根时泪水垂落,损伤的树根上滴沥着鲜血!

这哪里是在写树?分明就是在写人!世间悲苦,莫过于生离和死别!满眼垂泪,内心滴血的正是远离故乡的作者自己!

胡香强绘

接着作者写了这些被移植的树木成为枯树后的结局:“火入空心,膏流断节。横洞口而敧卧,顿山腰而半折。文斜者百围冰碎,理正者千寻瓦裂。载瘿衔瘤,藏穿抱穴。木魅睒睗,山精妖孽。”

这几句是说:火烧入朽树的空心处,树脂从断节处流出来。有的树歪歪斜斜地横卧在山洞口,有的树从中间拦腰折断倒在半山腰。(因为树干的瓦解是按树纹来的)纹理偏斜的极粗的树,像冰块破碎了一样散了一地,纹理端正的极高的树也像瓦片一般断裂开了。树身上下长满疙瘩肿瘤,树身内外满是鸟窝虫穴。夜晚丛林中有树怪出没目光闪烁,山野里有山鬼妖孽游荡作祟。

这里,作者写了树木枯死后的惨状,极具画面感:当年“声含嶰谷,曲抱《云门》。将雏集凤,比翼巢鸳。”的风光已不复存在。

遇到火的,火烧脂流,最后自然化为了灰烬;没遭火的,在风雨的剥蚀下也是残毁碎裂,散碎一地。这是比“拔本垂泪,伤根沥血。”更为悲惨的事!周围的环境也因树怪山鬼的出现而变得阴森恐怖。

这种触目惊心的场面和诡异可怖的意象,使人读后感到无比的悲催和惊悚!

文章最后一段,由象征回到自身,由代言变为自言,直接叙述自己的遭遇和感受。

“况复风云不感,羁旅无归。未能采葛,还成食薇。”

本文中的采葛,食薇历来有多种理解。采葛,即《诗经·王风·采葛》,一般人认为这是一首写男女爱情的诗,“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成语即出自此诗(“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但也有人认为此诗是写一个人思念自己出使未归的朋友。如汉代郑玄就说它是“以采葛喻臣以小事使出”。庾信这里采用了郑玄的观点,说自己出使北朝但又未完成使命。

食薇,不少人认为这是在说“首阳食薇”的故事。据《史记·伯夷传》记载,周武王灭商以后,伯夷、叔齐不愿屈服,不吃周朝的粮食,到首阳山上去采摘薇(野豌豆苖)吃。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说,这山是周朝的,薇自然也是周朝的呀!结果他们连薇也不吃了,最后饿死在首阳山。

宋代人绘的“首阳食薇”图

对这种理解,有人提出异议:这恐怕不是庾信的本意,因为这个故事讲的是气节,而《枯树赋》写的是思乡,与主题不符。

况且庾信在气节上也没有达到“首阳食薇”的高度。他作为一代文坛宗师被留在北朝,虽不掌握实际权力,但优厚的薪俸足够他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而且他本人也不拒绝这种生活。

据此,有人认为,食薇说的是《诗经》里另一首诗歌《采薇》,这是一首写在北方戍边的士兵采薇时所唱的思念家乡的诗歌,诗中有“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说回家说回家,到了年底也没实现。)的句子。之所以把采薇写成食薇,是为了避免与采葛的“采”重复用字。何况采薇的目的也是为了食用,用“食”也无不当。这种理解或许更符合庾信的意思。

这几句是说,由于自己不能冥感于天,预测时局的变化,结果被羁留北方不能返回。自己不但没有完成出使的任务,还成了有家不能归的人。

这几句明显带有自责、遗憾的意味。其实遗憾是免不了的,但自责却大可不必!南北朝的时局如白云苍狗,时常变幻。在不长的时间里,他就经历了南梁、北魏、北周的相继灭亡,这些谁又能预测呢?

就算是能预测,帝王交给的出使任务,又怎能不执行呢?他的悲剧其实是时代造成的。

“沉沦穷巷,芜没荆扉。既伤摇落,弥嗟变衰。”这几句是写庾信的自身感受和心理。说自己浑浑噩噩仿佛徘徊在一条幽深的穷巷里,疯长的野草掩没了用荆条编成的门。即感伤树木落叶的飘零,更叹息自己日见衰老!

要注意的是,“沉沦穷巷,芜没荆扉。”是庾信用借喻的手法,来说明自己所处的环境,让人看不到出路,看不到希望。并不是他实际的生活状态。

史料记载,庾信在北方时,与帝王的关系是“布衣之交”,即他见到帝王,就像百姓见到一般的普通的朋友一样,可以很随便,不拘礼节。

具有这样地位的人,怎么可能住在陋街穷巷,连门都是用荆条编成的呢?

胡香强绘

“既伤摇落,弥嗟变衰。”这是庾信发自肺腑的哀叹,他41岁到达长安,时时都在盼望返回江南。随着自己的衰老,感到离生命的尽头越来越近,而离江南的距离越来越远。他为自己的衰老叹息,更是为自己无缘再返江南而悲哀!

“《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斯之谓矣。乃歌曰:“建章三月火,黄河万里槎。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

“建章三月火”,建章,即汉武帝修的建章宫,后毁于火。说建章宫烧了三个月,有些夸张,是化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的说法。金谷,即晋代石崇修的金谷园,园内有柏树近万株。成语“石崇斗奢”就是说他与王恺比富的故事:富豪王恺得到一棵在当时十分珍贵的珊瑚树,拿到石崇面前显摆。谁知石崇一下子从家里拿出六、七棵同样的珊瑚树,说你要喜欢这东西,把这几棵也拿去吧!河阳,县名,即今河南焦作的孟州市(杜甫《石壕吏》中的“急应河阳役”也是指此地)。晋朝潘岳任河阳令时,善于绿化,全县到处都种桃树。所以河阳在古时也称“花县”。

这几句是说:《淮南子》中说,“每当看到树木落叶,老年人就悲伤。”我认为这话是非常有道理的。于是我作歌唱道:“建章宫用树木制作的粗大的栋梁毁于一场大火,黄河中那些行走万里的木筏也烂在水中。这些木料不是来自于石崇的金谷园,就是来自广为人知的河阳县。”

由此可见,树无论好、丑,人无论尊、卑,最后都殊途同归。既往终将成为过眼云烟,由“生意尽矣”到变为尘埃是必然的结果!

“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这几句是说:东晋的大司马桓温如果能听到我的歌,他一定会发出感叹:“当年栽种的柳树,轻柔的树枝随风摇动,生机盎然的生长在汉水南边。现在看到它们枯败凋零,凄清伤神地立在汉水边上。树尚且如此,又何况人呢!”

这里的诗是庾信在借桓温之口所发的感慨,并不是桓温写的,因为桓温死了260年后,庾信才出生,所以不可能出现“桓大司马闻而叹曰”的情况。

桓温不但是东晋的名将,也是著名的书法家。这是他的书法作品。

大约历史上时常有人把它当成桓温的诗,所以清代文学家吴衡照在《莲子居词话》中说:“白石《长亭怨慢》引桓大司马云云,乃庾信《枯树赋》,非桓温语。”

不过这几句话并非与桓温毫无关系,最后一句“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版权却是他的。据《晋书·桓温传》载,桓温自江陵北伐,行经金城(今江苏句容境内),见年轻时“所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

胡香强绘

庾信觉得自己见树后的感触和桓温是相同的,所以他自信桓温听到自己的歌会这样说。

诗中的“昔日种柳,依依汉南”,在用词上是也是具有深意的。庾信出使前的居住地是在江陵,江陵是紧邻长江北岸的一座城市,离汉江南岸还有相当的距离。

他写种树的地方舍近求远,不说“江北”,而说“汉南”,这绝不仅仅是为了押韵,想押韵,文字高手的庾信有的是办法。因“北”字是一个让他望而生悲的字眼,而南方则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

这篇文章从殷仲文发出的 “此树婆娑,生意尽矣!”的叹息开始,到桓温发出的“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叹息结束。全文无处不是用树的遭遇来反映自己内心的纠结和苦闷,反映了庾信孤悬北方时无所寄托的精神世界。

庾信由南入北的经历,使他饱尝了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这对他个人是不幸的。但对中华文化来说,却又是一件幸事。

因为他在南北生活的经历,为他创造了"穷南北之胜" 的条件。他晚年的作品既有江南文学的婉丽清新,也不乏北方文学雄浑豪放的特点,开了我国南北文学融合的先河。而且作为北朝文坛宗师的庾信,对北方文人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这为我国南北文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附一:【原文】

殷仲文(1)风流儒雅,海内知名。世异时移,出为东阳(2)太守。常忽忽不乐,顾庭槐而叹曰:“此树婆娑,生意尽矣!”。

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3)。根柢盘魄(4),山崖表里(5)。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开花建始之殿,落实睢阳之园(6)。声含嶰谷,曲抱《云门》。将(7)雏集凤,比翼巢鸳。临风亭而唳鹤(8),对月峡(9)而吟猿。乃有拳曲拥肿,盘坳反覆(10)。熊彪顾盼,鱼龙起伏。节竖山连(11),文横水蹙(12)。匠石(13)惊视,公输(14)眩目。雕镌始就(15),剞劂仍加(16)。平鳞铲甲,落角摧牙。重重碎锦,片片真花。纷披(17)草树,散乱烟霞。

若夫松子、古度、平仲、君迁(18),森梢(19)百顷,槎枿(20)千年。秦则大夫受职(21),汉则将军坐焉(22)。莫不苔埋菌压,鸟剥虫穿。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顿(23)于风烟。东海有白木(24)之庙,西河有枯桑之社(25),北陆以杨叶为关(26),南陵以梅根作冶(27)。小山则丛桂留人(28),扶风则长松系马(29)。岂独城临细柳(30)之上,塞落桃林之下(31)。

若乃山河阻绝,飘零离别。拔本垂泪,伤根沥血。火入空心,膏流断节(32)。横洞口而敧(33)卧,顿山腰(34)而半折,文斜者百围冰碎(35),理正者千寻瓦裂(36)。载瘿衔瘤(37),藏穿抱穴(38),木魅睒睗(39),山精妖孽。

况复风云不感(40),羁旅无归。未能采葛,还成食薇。沉沦穷巷,芜没荆扉,既伤摇落(41),弥嗟(42)变衰。《淮南子》(43)云:“木叶落,长年(44)悲。”斯之谓矣(45)。乃歌曰:”建章三月火,黄河万里槎(46)。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桓大司马(47)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48)。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附二【注释】

(1)殷仲文:东晋人,曾任骠骑将军、咨议参军等职,才貌双全,颇有名望。

(2)东阳:郡名,治所在今浙江金华境内。

(3)青牛文梓:唐徐坚等辑《初学记》引《录异传》载,春秋时“秦文公伐雍州南山大梓木,有青牛出走丰水矣。”

(4)根柢:树的根系,直生为根,横生为柢。盘魄:又作“盘薄”,指树的根系发达。

(5)表里:表,即外。里,即内。这里指山的外面和里面。义同“表里如一”中的表里。

(6)睢阳之园:即汉代梁孝王在睢阳所建梁园。睢阳,在今河南商丘。成语“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说的就是这里。

(7)将:带领。

(8)临风亭而唳鹤。用的是陆机、陆云兄弟被司马颖杀害时,陆机叹道:“华亭鹤唳,有可复闻乎!”的典故。风亭,这里指风。唳鹤,鹤鸣。传说鹤常迎风而鸣。

(9)对月峡而吟猿:月峡:即巴郡的明月峡,在今重庆市东北八十里,峡壁有圆孔,形如满月。这里指月。传说猿猴常立树上对月长啼。

(10)盘坳反覆:盘坳:盘旋纠缠在一起。反覆,即反复。

(11)节竖山连:节,树的节疤。竖:伸出。山连,像山山相连。

(12) 文横水蹙:文,通“纹”。蹙,皱眉,这里形容水的波纹。

(13)石: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著名工匠,《庄子》中对他的事迹有载。

(14)公输:春秋时鲁国的能工巧匠,姓公输名班(古文中时写为“公输盘”),因其生在鲁国,人们常称为鲁班。

(15)始就:初步完成。就,完成。

(16)剞劂仍加: 剞(jī),雕刻用的曲刀。劂(jué),木工用的凿子。这句是说,(在初步完成大样后),再用刀、凿做精细的加工。

(17)纷披:散乱,纷呈。

(18)这四种树木名称,均见于晋代左思的《吴都赋》:“木则枫柙、豫樟,……平仲、桾櫏,松梓、古度。”其中除“松梓”可以确定为松树、梓树外,其余到底指什么树,众说不一。

(19)森梢:指枝叶繁盛茂密。

(20)槎:斜砍树木。枿:树木砍后重生的枝条。

(21)大夫受职:受封大夫之职。秦始皇到泰山封禅时,风雨骤至,避于松树下,乃封其树为“五大夫”。后便以“五大夫”为松的别名。

(22)将军坐焉:东汉将领冯异辅助刘秀兴汉有功。诸将并坐争功,他常独坐树下,人称其为“大树将军”。

(23)撼顿:摇倒。

(24)白木:白皮松。

(25)枯桑之社:社,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应劭《风俗通义》载,东汉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西南)人张助在干枯的空桑中种李,有患目疾者在树荫下休息,其目自愈,于是在此处设社庙祭祀。

(26)杨叶为关:以杨叶作为关卡的名称。

(27)“梅根作冶”冶是冶炼金属的场所,古人常用以梅树根作冶炼金属时用的燃料,日久便称此地为“梅根冶”。

(28)小山是淮南王刘安的门客,他作的辞赋《招隐士》中把桂枝的芳香比喻人的美德,把攀援桂枝比喻追慕圣贤之德。

(29)“扶风”,是指收录在《昭明文选》中的西晋人刘琨(“闻鸡起舞”就是讲他和祖逖的故事)所作的《扶风歌》,诗中有“系马长松下,发鞍高岳头。”的句子。

(30)“细柳”是指汉代名将周亚夫的兵营细柳营,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王维的《观猎》中说“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中的“细柳营”即指此地。

(31)“塞落桃林之下”即关塞坐落在一个叫桃林的地方。桃林塞,在今河南灵宝以西、潼关以东地区。上句中的“之上”和本句中的“之下”,是要对仗所为,均可理解为“旁边”。

(32) “膏流断节”:指树脂从断节处流出来。膏,树脂。

(33)“攲”:音奇qi,倾斜。

(34)“顿山腰”:倒在半山腰,顿,倒。

(35)文斜者百围冰碎:“文斜”:树的纹路不规整,文,通纹。“百围”:形容树干粗大。围,两臂合抱的长度。

(36)理正者千寻瓦裂:理正,树的纹路很正,理,树的纹路。“ 千寻”形容树高,古时八尺为一寻。这句是说,纹正的高树,顺着纹路裂开的碎片很规正,像瓦片一样。

(37)“瘿”(yǐng)、“瘤”:树木枝干上隆起似肿瘤的部分。

(38)“藏穿抱穴”:藏穿,指藏在树上的虫子把树蛀穿了。抱穴:指环绕树木飞行的鸟在树上做窝。抱,环绕。

(39)木魅睒睗:“木魅”:树妖。“睒(shǎn)睗(shì)”:目光闪烁的样子。

(40)风云不感:风云,时局变化。感,预测。

(41)摇落:指(秋天)树叶飘零。

(42)弥嗟:更加叹息。弥,更加。嗟,叹息。

(43)《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等所写的一部书。

(44)长年:即年长,指老年人。

(45)斯之谓矣: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斯,这。谓,赞同、认可。

(46)槎:木筏。

(47)桓大司马:指东晋桓温,简文帝时任大司马。他是殷仲文的岳父。

(48)凄怆江潭:凄怆,凄惨悲伤。江潭:江水深处,此指江汉一带。

(49)六朝文学:六朝是指三国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这六个建都建康(今南京)朝代。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异常活跃,涌现了不少华美精丽的骈体文,还将五、七言古诗推向繁荣。六朝文学的样式主要有诗歌、文赋和小说。

(50)王褒: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叫王褒的文学家,一个是西汉时期辞赋家,著有《王谏议集》,与扬雄并称“渊云”的王褒,一个是南北朝时期著有《王司空集》的王褒。这里指后者。

参考资料

1、人民网:《毛主席的眼泪为谁流:树犹如此 人何以堪!》

2、周观鱼:《庾信<枯树赋>孤独旅客遥望故乡的凄婉之歌》

文中图片除署名者外,来自网络,侵权请删。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