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江,长江支流沅江的上游,发源于贵州都匀斗篷山,流经黔东南多个县,最终在湖南成为了沅江干流。清水江是古代湘黔之间的运输通道,早在战国时期就有楚国将军庄乔“从沅水伐夜郎”。明清时期,清水江成为了贵州木材外运的水上线路。也就在这时期,清水江上的许多城镇崛起,例如下司古镇、施洞古镇等,还有一些古村落也因为木材运输而出现,例如天柱县的三门塘,以及锦屏县的文斗苗寨。
文斗苗寨,位于锦屏县河口乡文斗村,清水江从寨子下环绕而过,整个寨子三面环水,一面靠山。自从三板溪水坝修建后,清水江的水位抬升,文斗苗寨也就可以走12公里的水库到达河口乡。过去,这里是不通公路的,村民出行也就基本依靠水路了。
文斗苗寨的具有苗族、汉族和侗族,其中苗族占据了95%。整个村寨分为上寨和下寨,有10个小组,一共307户,1300多人,其中70%为姜姓。苗寨中有300多栋吊脚楼,鳞次栉比地分布在山腰上。由于地理位置偏远、长期交通不便,使得这里的吊脚楼基本没有遭到破坏。这里曾入选中国第二届“景观村落村寨”,是贵州省重点建设的民族村寨。
文斗苗寨的生态环境也是绝佳。这里依山傍水,森林密布,是一个养身又养心的地方。村寨中到处都是古树,据统计有600多株,其中不少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例如银杏树、红豆杉、金丝楠木等。其中有棵千年古杉,这是明朝修建紫禁城备用的树木,因此被称为“皇木”。学者根据村寨中的古树年龄来推断:文斗苗寨应该有600年的历史,是实实在在的古村寨。
为什么文斗苗寨有如此多的古树呢?在贵州木材产业兴起后,大量的商人到清水江流域购买木材。其结果就是贵州的森林遭到了破坏,许多高大的木材资源逐渐减少了,木材资源出现了枯竭的现象。文斗苗寨的祖先们看到木材日益减少,就想着为“可持续发展”,于是开始“养山”,也就是在山上种植树木。
根据乾隆年间的《姜氏家谱》记载,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文斗苗寨就开始了“开坎砌田,挖山栽杉”。文斗苗寨还流传一种树崇拜的信仰,许多人认古树为“干爹、干妈”,每年农历三月三,文斗苗寨就会举行集体的祭树活动。
1773年,文斗苗寨在寨门立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下了苗寨的“六条禁令”,因而被称“六禁碑”。碑文的内容有“禁不俱远近杉木,吾等所靠,不许大人小孩砍削,如违罚艮十两。禁四至油山,不许乱伐乱捡,如违罚艮五两……”可见这里已经将保护树木作为寨规。
《六禁碑》树立不久,村民又在旁边的古树下树立石碑,写道“此木系先人蓄禁,不许后人砍伐,留以壮丽山川。”这些石碑成为了村中的法规,对村中的生态维护和古树的保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环保第一碑”。
此外,文斗苗寨还保留了大量的古籍——文书。明清时期,木材贸易频繁,于是关于山林经营、木材贸易的契约和交易凭证大量出现,这些文献保留至今,被称之为“锦屏文书”或者“清水江文书”,该文书极大地弥补了西南地区一直以来文书资料匮乏的状态。2010年,清水江文书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清水江文书,最早就发现于文斗苗寨。每年的农历弄月,文斗苗寨的村民就会将村中的家谱、族谱、文书等文献拿出来晾晒,并向小孩传授家族的历史遗迹文书的内容,最初这些行为是从商业角度着眼的,后来演变为了一种民俗。
现在,文斗苗寨已经修通的公路,村中也建设了民宿,游客到达这里已经不再为吃住和交通发愁了。站在文斗苗寨之上,俯瞰清水江,早晨则白雾茫茫,中午则山青水碧,令人陶醉。来文斗苗寨最佳的时间是节日期间,例如祭桥节、四月八、尝新节、七月半祭祖节和重阳斗牛节等,村中居民会举办多种民宿活动,丰富多彩,让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