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历史上任何一个曾经深度主宰历史走向的军政集团其都经历了一个相当艰难的创业过程,尤其是首先要完成文化属性进化的胡人,相比汉人王朝,胡人在中原的创业史则更加艰辛。作为深度影响唐末、五代历史的沙陀人,其从深渊爬上山巅、曾经长时间挑战生存极限的创业史就相当有代表性。
根据史料记载,沙陀是西突厥别部处月部的一支,本姓朱邪,沙陀是他们的号。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大唐在灭掉西突厥之后在西域设置了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而金满、沙陀两个羁縻州就处于北庭都护府的管辖之下。
也就是说,沙陀部族最早是生活在西域,他们在唐高宗年间就已经初步与大唐朝廷产生了链接,有间接的隶属关系。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沙陀酋长金山曾经率兵协助西征铁勒的薛仁贵作战立功,因此被授予墨离军讨击使之职,并迁往瓜州(今甘肃安西东南)。由于几次有功于唐朝,所以金山在武周长安二年(702)的时候被册封为金满州都督、张掖郡公,随之又迁回了位于西域的故地。
金山死后,其子辅国继承其权力,并曾在前往长安朝见唐玄宗时被授予左羽林卫大将军,封永寿郡王。
辅国去世之后,儿子骨咄支接棒其权力,在大唐爆发安史之乱后,骨咄支曾经跟随唐肃宗李亨平叛,因功被授予特进、骁卫上将军。
骨咄支去世之后,其子朱邪尽忠成为部落首领,被唐朝封为金吾大将军、酒泉县公。
这是沙陀人第一次以朱邪为他们的姓。
对于沙陀这种处于西域的小部族来说,要想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搭上大唐王朝发展的车轮,而大唐的衰落以及对边疆地区掌控力的失控也给了沙陀人机会,因为屡次出兵协助大唐应对军事问题,所以沙陀部族是不断从大唐朝廷获得丰厚的政治资源。
一般来说,土地和封号是胡人崛起的两项重要参数,沙陀在屡次站队大唐的情况下已经获取了部分政治资源,接下来的重心就是继续站队大唐获取一定的土地,然后入局中原。
当然,这一切都是吃了大唐府兵崩溃,藩镇割据,不得不借助异族兵力来解决军事问题的历史红利。
不过,沙陀人此后的路却是一波三折,甚至曾经遭遇过毁灭性的打击。贞元六年(790),吐蕃攻陷了大唐设在西域的北庭都护府,沙陀人也无奈投降了吐蕃,吐蕃人于是将沙陀部落六千帐迁往了甘州地区,安置在甘州南山百余里处。
虽说这是一次被动式迁徙,但这其实也是沙陀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因为,沙陀完成了第一次东迁。
由于经常被吐蕃作为和唐朝作战的炮灰,加上长期的经济压榨,所以朱邪尽忠在和儿子朱邪执宜商量之后,决定归附唐朝。毕竟,沙陀之前和大唐是有过短暂缘分的。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朱邪尽忠和儿子率领部族前往投靠朔方节度使范希朝,虽然在迁徙的过程中遭遇吐蕃人的追击,并因此付出了朱邪尽忠战死、部族从三万人减员到一万人的沉痛代价,但沙陀部族毕竟完成了其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次东迁。
吐蕃曾经短暂控制过沙陀人 图源/剧照
到了灵武之后,沙陀人得到范希朝的善待,在物资和生产层面给了其大力的援助,使沙陀人得到了短暂的修养,稍微恢复了元气。
至于大唐为何会善待沙陀人则是因为,一支能征善战的胡人武力本来就是一笔价值不菲的资产。这也是次年(809)六月范希朝在调任河东节度使时为什么非要带着沙陀部落赴任的核心原因。
对于藩镇来说,沙陀武力也是他们应对乱世、和朝廷博弈的重要砝码。
在到达河东之后,范希朝挑选了一千两百名沙陀精锐补充进河东军,其余则被安置在代北地区。沙陀部族被历史裹挟着完成了其发展史上的第三次东迁。史书对此的记载是:“居之定襄神武川新城。”
从此,沙陀就与河东这片土地深度绑定,成为其与中原势力博弈最终问鼎中原的前沿阵地。
不过呢,大唐也不过是让沙陀武力替朝廷守护边疆罢了。这是大唐帝国在衰落之后的无奈,但却绝对是沙陀发展的机会。
对于沙陀人来说,他们非常明白自己的使命,想要在河东立稳脚跟,就必须用军功来夯实脚下的土壤,因此,内迁之后的沙陀武力为大唐是东征西战:元和八年(813),唐宪宗令朱邪执宜屯守天德军防御回鹘;文宗天成年间,沙陀人多次随从振武节度使刘沔应对党项人对振武、河西一带的骚扰;唐武宗会昌年间与回鹘的拉锯战中,沙陀人也是重要的参与者...
以胡人武力制衡胡人势力是大唐此时的重要战略。
由于内地此时也是藩镇林立的格局,所以沙陀武力也屡屡被调往内地应对藩镇的反叛:元和五年(810),朱邪执宜率领七百沙陀兵以为先锋和河东四镇一起前往讨伐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的反叛,朱邪执宜因功被任命为蔚州刺史;元和九年(814)至十二年(817),讨伐淮西镇吴元济;长庆元年(821),再次讨伐成德镇的王承宗...
安史之乱后,大唐皇帝只能在各藩镇之间玩合纵连横的游戏,以藩镇制衡、打击藩镇,所以,始终站队朝廷的沙陀武力就成为了被朝廷重用的一支武力。
这也是沙陀人的聪明之处,以其较为擅长的武力换取一定的政治资源。因此,朱邪执宜后来就被征调入朝,担任了金吾卫将军,长期居住在长安。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柳公绰在出任河东节度使之后,鉴于沙陀彪悍的武力值,于是就奏请以沙陀部设置代北行营,以朱邪执宜为阴山都督府都督、代北行营招抚使,让其驻扎于云、朔二州塞下,守卫北疆。
可见,大唐的边疆压力永远是沙陀人的机会。而沙陀武力在多年的征战、被动练兵中武力值也是不断飙升,有力地震慑了北疆地区的杂虏。
大唐王朝以沙陀武力防守北疆 图源/剧照
朱邪执宜去世之后葬在了代州雁门县,李存勖后来称帝建立后唐王朝之后追尊朱邪执宜为昭烈皇帝,庙号懿祖。
朱邪赤心在接任其父权力之后继续为大唐效力,成为大唐应对边疆问题的急先锋:击回鹘,败乌介可汗于杀胡山;伐昭义,破石会,下天井,擒杨弁,因功升任朔州刺史、代北军使;唐宣宗年间跟随河东节度使王宰出征应对党项和回鹘连兵对河西的侵扰...
由此可见,沙陀武力已经成为大唐应对边疆问题、征讨不臣藩镇的急先锋。由于对胡人武力的有效利用,大唐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收复了被吐蕃占领的秦、原、安乐三州和石门、六盘等七关,其中,沙陀武力依然是军事重心。
至于沙陀武力到底有多强悍,其对手吐蕃人曾这样描述朱邪赤心:“吾见赤马将军火生头上。”
朱邪赤心从吐蕃人那里喜提“赤马将军”的外号,足见沙陀武力之勇猛。
在平定咸通九年(868)爆发的庞勋起义的过程中,沙陀武力再次出彩,史书记载:“左右突围,出入如飞,贼纷扰移避,沙陀纵骑蹂之,寨中诸军争出奋击,贼大败。官军蹙之于濉水,溺死者不可胜纪,自鹿塘至襄城,伏尸五十里,斩首二万余级。”
沙陀骑兵的战斗力对于敌人来说就是恐怖般的存在。
对于沙陀武力的评断,陈寅恪先生曾经指出:“沙陀军殆以骑军见长,故当时中原无敌手也...庞勋、黄巢之乱,皆仰沙陀枭骑矣。”
骑兵是沙陀武力的核心竞争力。
此次,沙陀所兑换的政治分红可谓丰厚:首领朱邪赤心被朝廷任命为大同(云中)防御使,随后又授予振武军节度使,并赐名“李国昌”。
沙陀凭借军功不仅位列藩镇,同时还被纳入大唐皇室的宗谱,这是沙陀历史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成为被朝廷认定的合法藩镇,沙陀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参与乱世的竞争;成为大唐皇族,沙陀人就可以凭借唐朝丰厚的政治资源强化其在乱世中的竞争力。
为什么李存勖后来崛起的速度非常之快并顺利灭掉了朱温建立的后唐王朝,原因就是:
河东沙陀势力始终打的是大唐的旗号,用大唐的政治资源不断整合各路势力,最终成为大唐政治的延续。
因此,后梁也被宋朝认定为“僭伪”,认为后唐王朝才是正统。
大唐的剩余价值被沙陀人吃得是干干净净。
后唐王朝被宋人认为是正统 图源/剧照
同时,被纳入李唐宗室这件事更可以迅速让朱邪家族融入中原的门第体系中,和那些所谓的大族平起平坐,让其在中原的发展被按下了快进键。
以佩戴振武军节度使的标签为转折点,沙陀武力正式拿到了以藩镇之身份在乱世竞争的入场券。
土地、名分、地位都有了,沙陀人接下来的路就只是发挥其武力优势埋头开拓。
不过,话又说回来,沙陀人能走到今天也确实是不易,在沙场上浴血奋战积累军功的难度指数对于擅长武力的他们来说毕竟不算难事,最难的是朝廷在政治上对他们的提防。事实是,朝廷最初授予沙陀首领的职务都只不过是一州刺史,在战争中更是要用藩镇节制他们,这才是对沙陀人最大的考验。
没办法,在藩镇已经撕裂大唐权力体系的情况下,朝廷对于沙陀这样的胡人武力是天然具备防备之心,既要用好他们,还得防着他们。
好在历代沙陀首领都同时经受住了军事和政治的双重考验,并最终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当然,沙陀武力在发展过程中也整合了前身为粟特人的昭武九姓,极大扩张了其体量,使他们在乱世中的竞争力更强。
更为重要的是,当沙陀武力成为藩镇体制之后,其就已经从亦牧亦兵的部落体制转化为职业军事体制,摒弃了之前的生产属性,成为专业的军人,然后在乱世中逐渐以其武力优势进一步攫取政治资本。
这也可以看作是沙陀武力在成为合法藩镇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转折。
不管怎么说,李国昌都是沙陀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其后来被李存勖追谥为文景皇帝,庙号献祖。
由此可见,沙陀武力虽然只影响了五代历史短短的几十年,但其奋斗历程却长达百年,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才拿到了问鼎中原的结果。
沙陀前期的发展历史大体如此,接下来就是一代枭雄李克用登台演出的时刻。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好文,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