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资深话剧演员的朱旭,生前被人亲切的称为“朱老爷子”,他演过的许多作品,可谓是很多人心中的经典。
之所以会有如此精湛的演技,离不开他对表演的热爱,直到他临死之前,念叨的也都是演戏。
但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却偏偏喜欢喝酒,闲来无事就喜欢喝上一点,一天不喝心里直刺挠。
他的一生,规规矩矩,从没出过半点差错。
不论是演戏,还是周边的人,他都是尽心尽力,唯独对两个还有残疾的儿子满含愧疚,这是何原因呢?
01.1930年的春天,朱旭出生于辽宁沈阳的一个普通的家庭。
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定,朱旭在机缘巧合下,跟随家人搬迁到了北京。
北京是一座有韵味的城市,也造就了朱旭的才华,他打小就喜欢京剧,一放学就会回家拿出唱片,放进老式收录机里,然后坐在小凳子上,听得津津有味。
咿咿呀呀的唱腔、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为他日后的演艺之路埋下伏笔。
1949年,朱旭成功加入了华北大学文工二团,也就是后来改名为中央戏学院话剧团的地方,正式踏上了追求艺术的道路。
命运的安排总是妙不可言,也正是在这所学校,他邂逅了未来的妻子——宋凤仪。
沈阳的小伙和北京的女孩虽在同一系,不同班,两家境况不同,但这些都没影响他们悄悄萌生的感情。
在学校的排练厅和舞台上,他们共同追逐着艺术的梦想,也渐渐地被彼此的才华和魅力所吸引。
1952年,中央戏剧学院正式成立,朱旭和宋凤仪一同进入人民艺术剧院,开启了他们辉煌的艺术生涯。
朱旭刚出道时,经常演些小角色,比如“小匪兵”、“过路人甲”,甚至有时候得当一棵几小时都动不了的“树”。
尽管如此,他从未放弃对表演的热爱,默默地积累经验,学习老艺术家们的表演技巧,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机会。
在人艺的舞台上,朱旭从默默无闻的龙套演员,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金牌名角。
他演了一百多部话剧,像《非这样生活不可》、《时间的罪人》等,每个角色都演得活灵活现,让人印象深刻。
他的表演风格自然流畅,不露痕迹,却又充满张力,能够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年近花甲,朱旭才踏入影视圈,却凭借着几十年的话剧舞台经验,在影视界横空出世,迅速崭露头角。
他参演了超过30部影视剧,塑造了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在《变脸》中,他是技艺精湛、内心复杂的变脸王;在《洗澡》中,他是淳朴善良的老澡堂师傅;在《刮痧》中,他是饱受文化冲突折磨的中国老人。
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朱旭都能够将角色演绎得入木三分,深入人心,赢得了观众和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并斩获了华表奖、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等多项殊荣。
即便在影视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朱旭始终没有忘记话剧舞台。
哪怕是到了晚年,他也依旧活跃在话剧圈,把毕生精力都倾注到了心爱的戏剧事业上。
2014年,84岁高龄的朱旭参演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部话剧《甲子园》,为自己的舞台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最终没能实现“在舞台上好好告别”的愿望,这成为他心中永远的遗憾。
信息来源:2018-09-20北京日报《朱旭:进入化境的表演艺术家》
02.在朱旭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妻子宋凤仪始终是他坚强的后盾和精神支柱。
他们的爱情故事,始于中央戏剧学院的校园,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成为了一段佳话。
宋凤仪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演员,还是一位优秀的编剧。
朱旭老年的自传《夕阳红中话朱旭》由她亲自撰写,字句间充满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与理解,同时真实描绘了朱旭丰富但充满波折的人生历程。
1957年,朱旭和宋凤仪在人民艺术剧院举行了简朴而温馨的婚礼,学校赠送给他们一张带抽屉的书桌和几张板凳,作为新婚礼物。
婚后日子并不轻松,一堆挑战在等着他们。
他们家接连有了两个儿子的出生,但命运好像故意和他们作对,他们的两个儿子都患有先天性耳聋。
为了给孩子们治病,他们四处求医问药,跑遍了北京各大医院,甚至求助于部队医院,却始终没能找到治愈的方法。
“贵人话语迟”的自我安慰,终究无法掩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大儿子五岁时,他们终于给孩子买了一台助听器,这是他第一次听到世界的声音,也是第一次喊出“爸爸”。
然而,助听器并不能完全弥补孩子们的听力缺陷,他们依然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与人交流,内心也更加敏感和自卑。
每当看到孩子们因为无法与人正常沟通而羞愧脸红,朱旭夫妇的内心都充满了愧疚和心疼。
为了艺术,他们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却不得不牺牲对孩子的陪伴和照顾。
虽然尽力带他们去看医生,但确实在生活中对他们照顾得不够。这件事儿一直是他们心中的一个遗憾,这辈子都弥补不了。
朱旭的一生与“酒”有着不解之缘,几乎每天他都会喝点酒,这也使得他常常会想,两个孩子的听力残疾是否与这有关。
因为内疚自责,他越发依赖酒精,好像只有喝醉了,才能短暂地逃避心里那股难受。
之所以他会爱上喝酒,是因为儿时的一段经历,当时他被寄养在一位军队老伙夫家中,老伙夫为了让他晚上安静睡觉,每晚都会给他喝一小杯酒。
久而久之,朱旭便养成了喝酒的习惯,“酒”也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再加上朱旭夫妇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让他们在事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让他们错过了许多与孩子相处的美好时光。
大年三十,本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他们却常常在剧组忙碌,无法与孩子们一起过年。
演出完了,回到家,年也结束了,抱着娃儿直掉眼泪。
除了对孩子的愧疚,朱旭夫妇心中还有另一个遗憾,那就是他们很少有机会同台演出。
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他们只合作过两部话剧:《骆驼祥子》和《左邻右舍》,而且在《左邻右舍》中,他们并没有对手戏。
2014年,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他们计划合作拍摄电影《理发馆》,然而,这部电影最终未能完成,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未竟之作。
濮存昕说,朱旭老师之所以能表现得那么轻松自在,关键就在于他那份敬业,从不强求。
“松弛”二字,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朱旭的表演风格。
他从不把自己当作一个“角儿”,始终保持着谦逊低调的态度,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角色的塑造中。
在朱旭看来,演戏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对生活的理解和提炼。
无论是《茶馆》里卖挖耳勺的老人,还是《骆驼祥子》里的二强子,亦或是《红白喜事》里的三叔,每一个角色都被他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深深地印刻在观众的脑海中。
朱旭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演员,也是一位优秀的导师。
他总是乐于与年轻演员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悟,鼓励他们要热爱表演,用心体会生活,不要被名利所迷惑。
他曾说:“在舞台上观众看到的不是你这个人,而是你们通过塑造的形象而表达出给观众什么样的教义。”
这番话显示了他对表演艺术有着独到见解,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后辈的厚望。
2015年,宋凤仪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她留下了一本叫《老爷子朱旭》的书,详细记录了她和朱旭58年的婚姻故事。
每当朱旭捧起这本书,总会回忆起与妻子共同走过的风风雨雨,甜蜜与辛酸交织在一起,令人感慨万千。
三年后,朱旭也在北京安详离世,享年88岁。
信息来源:2018-10-19新华社《因为本分,所以松弛——追忆表演艺术家朱旭》
这对相濡以沫的艺术伉俪,最终在天堂重逢。
即使到了生命的尽头,朱旭心中依然充满了对艺术的热爱和对未竟事业的遗憾。
他说自己还想再演电影,不过现在有点力不从心。
没能好好地在舞台上告别,成为他心中永远的遗憾。
朱旭的离去,让人艺的同仁们悲痛万分。
他们失去了一位深受尊敬的长辈,一位出色的艺术家,一位给予他们力量的导师。
但是朱旭的精神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激励着人艺的后来者,继续为中国戏剧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