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观影可以疗心。结合患者的个性、病情特点,给心理疾病患者布置“看电影”的作业是我在“正念禅疗”过程中必然会做的事。而且,患者需要在看完电影时写观后感,并在下次就诊时跟我进行讨论。下文说说《生之欲》这部电影,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01
在我这里做过心理治疗的人,无论是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失眠症、躯体症状障碍等心理疾病患者,还是中年危机、职业困惑、健康焦虑等一般性的心理咨询者,《生之欲》都是必看的电影。
为什么呢?
如果认真读过《过禅意人生:存在主义治疗师眼中的幸福》这本书的人都知道,我在书中写过“存在主义休克疗法”。具体操作可以参照以下方式:找一个没人打扰的安静地方,先练习20分钟以上的渐进性放松训练或内观呼吸,然后运用“魔鬼式”的声音慢慢地对自己说:“你现在过的以及你曾经过的生活,你将不得不再过一次,且会无数次重复这样的生活。这种生活不会有任何新鲜之处,但这种生活中的每一个痛苦,每一个快乐,每一个想法和叹息,每个小到微不足道或大得无以名状的事,都会重新回还往复,都以同样的连续性、按同样的顺序重复,存在于永恒的沙漏不断上下翻转,而你只能与之相随。”
这段话,也可以提前录下来,应用时再播放。
观察一下自己在听完这段内容后的反应,如果觉得难以忍受,说明你一直没有好好地活,得改变一下接下来的生活模式了。而如何改变生活模式,改变成怎样的生活方式,却是因人而异的。
02
看过《生之欲》的人都知道,这部电影的核心主题是存在问题。可以这么说,死亡、孤独、无意义三大“存在性”困境同时压在渡边的心头。
这是每一个存在着的有意识的生命个体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即使很多人在其一生当中都在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个问题,但当生命的潮水渐渐消退直至干涸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像那傲然矗立的冰山猝不及防地把你撞个粉身碎骨。
影片中的渡边先生跟我们许多体制内的人类似,他是政府部门市民科科长,他是近三十年全勤的模范公务员。他喜欢带一顶固定的帽子,每天的工作就是敲图章、看文件。他在日常工作中数次遇到一群妇女来投诉,要求填平社区附近的小水池,在上面建造公园,渡边建议他们去土木科解决,土木科又建议他们去公园科,在市政府辗转了一圈后该问题又被踢回了市民科,他再以新的理由来拒绝。
可以这么说,渡边先生在自己的岗位上浑浑噩噩地工作了三十年,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三十年“又忙有无聊”。如果说他一直做着“狗屁工作”,也是毫不过分的。
突然,当死亡临近时,他彻底地惊醒了。同事们在等着他的职位,儿子儿媳在等着他的退休金。更糟糕的是,娱乐无法让他得到快乐,安眠药无法让他内心平静,死亡张开血盆大口即将把他一口吞噬。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描写过自己早年被判死刑的经历,在即将行刑的前几分钟他痛苦地思想着,对死亡的恐惧和生命的渴望使他悲怆地呐喊:“如果不死该多好啊!如果能把生命追回来,——那将是无穷尽的永恒!而这个永恒将全都属于我!那时我会把每一分钟都变成一辈子,一丁点儿也不浪费,每一分钟都精打细算,决不让光阴虚度!”这正是渡边需要的。
好在渡边并没有完全绝望,“我想在死前做件事情,但我又不知道做什么”,他向小田切询问怎样才能像她一样活着。小田切告诉渡边:“我只是吃饭和睡觉。只是这样,我只是做这些事情。”并把正在做的手工——兔子放在桌上。渡边顿时抱起兔子,知道如何去面对自己的“存在性”苦痛了,用他的话说是,“我没有时间生气”。
的确,从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角度说,意义是死亡的解药。
03
简单的说,影片中渡边的经历告诉我们:不知死,焉知生。
影片最后灵堂里的同事们热烈地探讨着渡边发生重大改变的原因,他们不明白一个木乃伊一样毫无生机的人为何突然变得如此高尚、如此博爱。最终他们弄清楚了,原来是死亡的胁迫能让人重新焕发生命的气息。于是他们心安理得地认为“我们也会这样”,最后,他们倍受鼓舞、激情四射,誓要继承和发扬渡边精神。
可悲的是,渡边精神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他们依然是那样庸俗不堪、麻木不仁、专注于“狗屁工作”和娱乐……
存在主义治疗家维克托·弗兰克尔曾经提出:“人只要能从中找到意义(不论这个意义看起来多么可怕),就可以面对任何事。”
现在,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我为什么把电影《生之欲》布置给大部分心理疾病患者和心理咨询来访者当家庭作业了吧?因为所有的心理疾病和人生问题都涉及到“存在主义”困境,这是逃避不掉的主题。只有直面了“存在主义”哲学议题并与其和解,人生才可能真正的鲜活和亮丽!——《和心理医生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