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时代的民族大融合,打破了旧有的血亲关系,部族之间的通婚多向展开,大凡可以考见的各集群著名大部落都已不再是单纯的同出一源的氏族组织结构。
《国语·晋语四》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族,姬、酉、祁、己、箴、任、滕、荀、僖、姞、儇、依是也。”这其中便多有东夷部族。例如:
1. 己姓:《世本·氏姓》说己姓“出自少昊”,祝融八姓中亦有己姓。《国语·郑语》载祝融后裔有己、董、彭、禿、妘、曹、斟、芈八姓,后来八姓又派生出不少支族,建立了许多国家,分布地域很广,几乎遍及中原及其周围地区。直到商代,己姓还是与商王室的通婚族,嬴姓的莒国后来也曾用此姓。
已后演化为纪、益。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载神农氏曰:“神农纳奔水氏之女曰听妭为妃,至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兴焉。其后有卅、甫、甘、许、戏、露、齐、纪(由己后又衍生出纪)、怡、向、申、吕,皆姜姓之后,并为诸侯,或分掌四岳”。
发掘出商代大型铭“己” 青铜礼器坑的寿光古城村,恰是中国远古历史中著名的“益”地。公元前130年,汉武帝封淄川懿王子胡为益都侯,即封于益之旧地,称之为益都侯城。益又作翳、鹥,均同音字而不离“燕”之本音。《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记益之名的古文为燕子象形,也说取义于燕之鸣声,即借用“嗌”字而来,以燕(即鸟即凤)图腾名族,以益族为最清楚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口传之图腾(族的代称)与符号和文字示族在最初并不是一致的,以符号和文字作族的标记是后来的事。一个是口传阶段的事,一个是文字符号产生以后的事。所以“益”与“己”在寿光指的是一个对象,即在寿光(以及相边地区)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先民。
2.任姓。任姓也出自东夷。太皞风姓,任、宿、须句、颛臾四国是太皞之后,任在今济宁市,宿和须句在今东平县,颛臾在今费县,都在现在的山东,属东夷。商周时仍有任姓之国,《诗经·大雅·大明》载:“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周文王之父王季娶挚仲氏任即是挚国任姓之女。根据史家研究,少皞名挚,挚即契,是商始祖,号玄王,而太皞即帝喾,是少皞的先辈,太皞风姓,任是太皞之后,在今济宁市,任姓后裔又有谢、薛、章、毕、过、祝、舒、吕、终、泉等,皆为存世长久的东夷古国。由此可见,追本溯源,任姓部族、挚国确与商是同宗同族,源出东夷。
3.衣姓。甲骨文卜辞中称“衣”者颇多,但未见“殷”字。如,自上甲衣至于多后;幼自上甲至于多后衣;酒翌自上甲衣至于多后。
卜辞中的“衣”实为地名,即河南安阳西北的小屯村,盘庚迁徙至此建都,即传世文献所改写成的“殷”。古时衣与殷同音。
盘庚于衣地作大邑王庭,建有宣政之宫殿和宗庙。但在周武王灭商之前,“衣”始终没有作为商朝国号的情况。至周成王初年,周人称商出现两名,一曰商,或大邑商,一曰“衣”。以“衣”作为商王朝国号的制度应从周武王开始,以王庭地名指代商王朝,既可小其地,又可弱其势。至周康王晚期,周人改“衣”作“殷”,将“殷”作为商王朝国号。
有学者说,“殷”字本指人病势严重,在商代甲骨文和西周金文多用指人的病痛,同时亦可指殷同之礼。许慎《说文解字》:殷,作乐之盛称殷。
周康王晚期,“殷”字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开始用为商的国号,从而强调商朝覆亡的必然性和周王朝执政的合法性。以商称国号的旧制从此废止,再未出现于两周金文史料。
郭沬若先生以为,殷王畋猎多在沁阳,其地有名衣者焉,为殷之别号所本。衣,地名,衣通殷,衣为殷之别号所本。衣祀,旧读殷祀,因古衣字,也可读为“尸祀”或“夷祀”,汉人记丧礼,“尸”“夷”常通用。尸三变而定为夷:尸——古“衣”(衣中间有尸)字——今“衣”——夷。东夷,周人称夷,商人也属夷,但为有所区别,遂称商为殷。其政治意蕴如上说。
4.滕姓。滕姓居于今山东滕州,为北辛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直到周初才成为姬姓封国。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之后分封自己的十四弟姬绣于滕,是为滕叔绣。公元前414年滕国被越王朱勾所灭,不久复国。战国时期,宋康王称王,滕国于公元前296年为宋国所灭。共传23世。古滕城是滕国的城池,距离滕州市区7公里。有一种观点是,滕始封可能在卫地,后改封山东。
·
帝挚(姬一辉),帝喾(姬青阳),帝俊(又称远古·太昊帝),帝舜(姬重华),帝尧(名·不祥),五位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其父·穷禅(姬娇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