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写雪,就不会只写雪,我要写干里萧瑟,回家看看,看咱爹娘,是否饱暖;我要写万树凋零,梅开苦寒,乾坤正气,催人磨炼;我要写尘世茫茫,善恶易掩,莫让窦女,六月雪天;我要写羁旅孤影,路滑多坎,诗与远方,漫漫其艰;写写老农,喜望丰兆,数番张忙,粮食价贱;写写江湖故人,且邀酒去,围炉夜谈……
有时候读了余秀华老师的很多作品后,常常窃喜,感觉体会到了她关于写雪的一些技巧。但是很明显,我写的只是小作文,她写的才是诗。本期我们分享余老师写的另一首关于雪的作品。
《春雪》
诗/余秀华
雪下了,万物泛白。我不该想到更大的黑隐匿着
在一棵植物还没有发青的内部,没有多余的赞美词
雪,一片接一片下坠,以轻击重
没有迟疑
我从来没有仔细看过一片雪,它的形状,它的色彩
它来源的密码,它小于指尖的苍茫,或是大于天空的虚空
对它的到来,我过于泰然
不悲不喜
地有多白,雪就有多大。除此之外,我并无祈求
鸡在雪地上走来走去,人间温暖
我等雪化以后,出去走走
不把足印留下
听闻某著名诗人说他就从来不写让人一读就懂的诗歌作品后,我感觉他想说的或许是诗贵含蓄。含蓄的诗让人一读之后要领悟、回味一下才能明白诗人作品里的意味。但是当下一些诗人作品的质量状况是一读读到天昏地暗还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干脆摞一边不读了——什么玩意,玩字谜么?余秀华的诗却不是这样。这首《春雪》读起来感觉很新颖的。
看到诗的题目让人意识到下雪的季节性。春雪就是春天时候下的雪,初春时梅花、杏花开的时候会下,桃花开时也会。不知道诗人家乡鄂中和豫中是否一样,豫中再晚一点的农历三月会下桃花雪。
然而读诗的时候我们不能只看诗文字的表面意思,应该多琢磨它们所指代的精神内涵,或真实的情感。春,是万物复苏,开始生长、发育的季节,这季节自带一种力量,令人欣然,令万物舒展。由此,我们可以感觉到春雪也带有一种力量。
这首小诗一共十二行,每四行一节,共分三节。
诗的第一节第一行先切题目里的“雪”字,第二行切中“春”字:“雪下了,万物泛白。我不该想到更大的黑隐匿着 / 在一棵植物还没有发青的内部,没有多余的赞美词”。
第一行包含了三句,前两句本是平平淡淡地状物,但对于一个有着深度思考与敏锐洞察力的诗人来说,她对这场雪的想象是惊异于常人思维的。平常人习惯于对雪的固有印象,习惯于古典诗词里所写的雪的印象,很少有人像女诗人这样由雪白想到漆黑,想到雪挡住人们视线后的不可见的地方,想到那些事物如雪一样泛白只是表象,而被表象掩盖的另一面隐藏着什么。
相对于事物的表象,女诗人能一眼望穿它们的本质,比如第二行里一株植物的形象。当植物们的枝丫开始返青的时候就是春天了。一株植物的生长复苏是从它的内部开始的,到后来青色渗及表皮,让人见之顿时感到万物生发的美好,而这些可以归功于春和春雪化水的滋润。当人们看不到植物的这些变化,自然无谥美之词。
诗中的那一棵植物,也可以象征女诗人被雪藏的心。有什么事物能让她的心旷神恰,生机勃勃呢?在她还没有名气的时候,很少有人懂她,更提不上对她啧啧地赞美了。
哪有什么应该不应该的想法呢?世事苍茫,人们总是被雪一样的事物迷惑,警惕于看不到的事物所隐藏的危机。显然,女诗人对自己有这样的想法有一种愧疚感。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雪从空中飘下的状态就有了人的神态:“雪,一片接一片下坠,以轻击重 / 没有迟疑”。
确切地说,这春雪有了女诗人的神貌——由于她对人世间事物的深刻体验,也就有了对于一片片雪花飘落下来的神奇想象力。这想象力缘于生命和生活的体验,沉重的,习惯于为了一个目标而孤勇前往,无惧于未来。
雪花飘落的姿态本来是慢慢悠悠地向人间下来的,而女诗人用“坠”和“击”,两个具有力量势态的动作字眼来表现春雪的心事与精神内涵。显然,这是一种无畏和果决的精神、个性。
轻盈的是雪自身,沉重的是什么?这样,第一节第三行就与第一行关联了起来。它从天空坠下来击打的是春之门、隐匿的黑暗、植物们待复苏的本身,从这些沉重的事物里寻找温暖与光亮。
第一节里从笼统到具体地写雪,写诗人对春雪的群体印象与思索,而第二节则具体到一片雪花:“我从来没有仔细看过一片雪,它的形状,它的色彩 / 它来源的密码,它小于指尖的苍茫,或是大于天空的虚空”。
余秀华的诗没有脂粉气味,更没有浓妆艳抹的姿态,其诗意中大量融入了她的个人生活体验与感悟。在第二节里,诗人没有细写一片雪花的视觉外观,而是忽略了一片春雪的外观,只描摹它的神貌,直指其心。这一片雪仿佛正是女诗人自己。雪的形色被女诗人忽视,如同女诗人在生活里被周围的人忽视。这透露出一种卑微、空荡、孤独的感受。
即使女诗人没仔细看过它,却如熟悉自己内心一般熟悉一片雪的心性。雪片很小,还没指尖大,却充满了迷茫。一心一世界。而它那过于轻盈的心承载着一个空虚的世界。这两行运用了反复和拟人化手法,令人感慨万千于女诗人寓心于雪的技巧何其高妙。
女诗人对一片雪是如此的了然于胸,以至于一场雪到来时她是那般的平静、心安:“对它的到来,我过于泰然 / 不悲不喜”。
这两行与她在《我爱你》里写的让人心动的诗句形成鲜明对比:“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 / 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内心的雪 / 它们过于洁白过于接近春天”。
春雪何尝不是她人内心的雪?一旦这心中的雪簌簌飘下,诗人也随之坦然了。
春雪,同样是一样美好的事物,它让女诗人淡然而活,心如止水,悲喜皆无,更无欲无求:“地有多白,雪就有多大。除此之外,我并无祈求”。
在第三节第一行与第二节第三、四行里相照应。盼望这一场雪,而盼望的事物已经到达。诗人很知足。
最后三行很有意味的:“鸡在雪地上走来走去,人间温暖 / 我等雪化以后,出去走走 / 不把足印留下”。
第三节主要寄托诗人在雪后的心境。鸡是很有灵性的家禽,天亮打鸣,天黑入宿。但在万物泛白的世界里,鸡找不到黑色的事物作参照物,容易迷路,在雪地里打转,仿佛一个人的晕眩、迷茫。即使如此,人间因温暖而值得。
当诗人不再猜想大雪覆盖的暗黑,不再执着于尘世的黑与白,冰雪融化,树木泛青,春天就真的来了。由此,诗人又把可以身心亦隐匿于此,得大自在。
关于余秀华这首《春雪》,诸位诗友觉得如何?欢迎交流一二。欢迎点赞关注白马侃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