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围内,恐怕只有印度民众对自己的军事实力如此乐观:72%的印度人认为印度军队能够轻松击败中国。
印度人对自己的军事实力有着怎样的认知?
印度民众对军事实力的乐观体现在他们对装备的自信上,与许多国家不同的是,印度军队没有自主生产或研发所有装备的能力,而是通过进口形成了一个五花八门的装备库,在这里,你能找到各种各样的武器。
俄罗斯的坦克、美国的导弹、法国的战斗机几乎应有尽有,印度民众将这种“多国拼图”视为自身的优势,别管谁生产的,买到手了就是我的。印度人觉得认为这将帮助他们弥补单一装备的不足,实现“取长补短”。
虽然武器不重样,但是后勤可就成了大难题。不同国家的武器系统操作和维护标准各不相同,使用时可能会产生极大的沟通和协作障碍,但这丝毫不影响印度人的信心:别管多难,我印度大国必然能玩出花儿来。
除了军备多样化带来的信心,印度民众还认为,若与中国发生冲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会站在印度一方,向中国发起攻击,这种信心主要来源于印度对“民主国家”身份的认同。
与中国不同,印度自认为在国际政治中与西方的价值观更为一致,且长期与西方国家“玩的好”,西方国家必然要给自己“面子”。对印度而言,民主身份是一种地缘政治的资本,他们坚信西方在关键时刻会给予支持。
不过,这种“西方援助”的信念在现实中并不牢靠,很多西方国家在利益面前会优先考量自身。比如,日本长期渴望美军撤离自己的军事基地,而德国也不断希望摆脱外来驻军的影响。
相比之下,真正乐意接受外国驻军并视为安保支撑的国家寥寥无几。
只有少数国家如韩国、以色列、乌克兰和印度,对西方的驻军和军事支持持积极态度。印度民众和政府对“西方援助”这种支持模式过于乐观,并没有意识到这可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印度的地理位置也给了民众很大的信心。印度军队长期部署在高原地区,民众因此认为印度军队在高原作战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这在中国军队面前会形成一种“优势”。
对于印度民众而言,驻守高原的实际经历让他们相信,印度军队比解放军更适应高原作战,战力也就更强,不说世界第一,起码对上解放军的时候是很有取胜可能的。
实际上,由于物资供应的限制,印度的高原驻军并未真正进行过严格的实战化训练,通常只是维持必要的驻守和日常巡逻,真正能够用作战斗经验的情况并不多。这种缺乏实战训练支撑的“经验”难以在真正的高强度冲突中发挥优势。
高原驻守和实战经验的区别,恰恰是印度军队的硬伤。但印度国内对这一点却往往缺乏清醒的认知,将长期驻守误解为作战经验,导致他们对高原冲突抱有过高的期望,甚至觉得自己能“横扫”高原无敌手。
在空军力量上,印度从法国引进了阵风战斗机,并认为这种机型在性能上能超越中国的歼-20战斗机。
在印度民众的认知中,阵风战斗机代表了印度空军的尖端力量。民众中普遍流行一种观点:如果印度无法生产出比阵风战斗机更先进的装备,那么中国也未必能做到。
这样的逻辑令人感到困惑,因为中国歼-20战斗机属于五代机,而阵风战机在国际上普遍被认为是4.5代战机,两者在性能上其实存在明显差别。而中国在自主研发先进战斗机方面的成果有目共睹,而印度空军则更多是买来的。
印度的这种自信并非今日才有,而是延续了数十年的思维惯性。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之前,印度媒体就频频宣称印度军队实力远超中国,甚至流传“一名印度士兵能够轻松击败七名中国士兵”的说法。
当时,印度国内的宣传将中国视作轻易可以击败的对手,并且号召民众相信这种论调。不过最终的结果这让印度对自己军事实力的盲目乐观瞬间破灭。尽管1962年的历史教训已经过去多年,但在印度社会内部,关于军力的宣传方式却没有明显改变。
这种自信被一代又一代的媒体宣传所传递,最终形成了今日72%印度民众的“轻松击败中国”的信念。印度政府和媒体在公众认知中起到的引导作用,不仅强化了这种自信,甚至有些时候助长了不切实际的军事实力幻想。
相比之下,中国的军事实力稳步提升,中国并没有像印度一样过度依赖进口,而是采取了自主研发的路线。通过长时间的实战化训练,中国军队在高原、山地、海洋等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大幅提高,而这些特点恰恰是印度军队所欠缺的。
中国军队长期以来开展有针对性的高原训练,并根据环境调整战术,与印度军队的“常驻不训练”形成鲜明对比。
此外,在装备研发上,中国采取了自主创新的方针,歼-20、东风系列导弹等先进装备的研发和服役,提升了军队的整体现代化水平。
印度民众对自己军队的高度信心虽令人惊讶,但这种信心更多来源于认知上的偏差和盲目乐观。印度若要真正提升军事实力,仍需正视实际问题,完善军备自主性和训练体系,而不是盲目自信。
参考资料:
环球时报国际——印度民调有点震撼:超7成印度人自信认为印军能战胜中国军队
不要笑话印度了,让他们继续做沉睡的大象吧
中國要提防印度狂妄對中國鋌而走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