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界,翻拍经典往往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因致敬而获赞,也可能因改编不当而遭嘲。新版《红楼梦》便是这样一个例子,尽管票房不尽如人意,但它的话题热度却居高不下。自影片上映以来,从选角、剧情到导演胡玫本人,都成为了公众热议的焦点。先是胡玫对差评的反击让人啼笑皆非,接着是演员们对角色的离奇解读令人捧腹。随着更多幕后花絮的曝光,“黛玉之死”这一话题更是登上了热搜,胡玫的这版《红楼梦》真是越挖越有料。
提及“黛玉之死”,不得不提陈晓旭在87版《红楼梦》中的演绎。她不仅外形与林黛玉这一角色高度契合,对人物内心的理解也极为深刻。她所饰演的林黛玉,仿佛从书中走出一般,活灵活现。特别是“黛玉之死”这一幕,陈晓旭的演绎让人心痛不已。她让丫鬟拿来火盆,利用这段时间与紫鹃告别,细节之处尽显匠心。她轻轻地搭着紫鹃的手,眼神中既有不舍也有欣慰。当她提到原想与紫鹃同始同终时,眼神缓缓移向别处,若有所思,仿佛沉浸在伤心往事中。为了安慰紫鹃,她勉强一笑,却满是苦涩。火盆拿来后,她将与宝玉的诗稿、手绢一一丢入火中,看着燃烧的火苗,眼眶里蓄满了泪水。而将最珍贵的手帕扔入火盆时,她双手迟迟没有拿走,那份不舍之情溢于言表。直到所有东西都化为灰烬,她的眼神从悲痛变为释然。她推开想要安抚自己的丫鬟们,眼神望向远处,既有希望再见宝玉一面的期盼,也有对这段感情无疾而终的落寞。随后,一滴泪落下,她缓缓闭上眼睛,从此放下了所爱所想的一切,与宝玉天人两隔。病榻之上的林黛玉,即便头发凌乱、面色苍白、满心幽怨,也让人觉得比西子还要美丽几分,真正符合了曹雪芹对林黛玉的描绘。陈晓旭将“黛玉之死”演绎得令人揪心又悲痛,让观众忍不住随之落泪。
相比之下,李少红版《红楼梦》中的“黛玉之死”则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蒋梦婕饰演的林黛玉更像是一个刁蛮任性的大小姐,形象上的不符已经让观众出戏。而她演绎的“黛玉之死”更是被指像是在模仿“马拉之死”,把这场戏演成了惊悚片的味道。导演一上来就把镜头对准了床榻上没穿衣服、只盖了一层薄纱的黛玉。昏暗的灯光、层层叠叠的白纱、一具肤色惨白的尸体,确实给人一种惊悚片的即视感。导演似乎生怕大家看不到黛玉是没穿衣服的,从她的手一直拍到赤裸的肩膀、胸膛,再一路扫到腿,又从腿拍到脸。这种拍摄手法让观众觉得暗示意味很浓,完全不符合原著的描绘。随后贾母看到林黛玉去世的场景也让人瘆得慌,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她把林黛玉给害死了呢。这场戏压根没按照原著拍,更像是参考了油画“马拉之死”,说是一部惊悚片都有人信。演员衣不蔽体的设计也并不符合林黛玉的身份,毕竟是大家闺秀,还是需要体面的。
而胡玫版《红楼梦》中的“黛玉之死”则更是离谱。看完了这场戏,感觉张淼怡演的不是黛玉之死,而是一个在诈尸边缘的大粽子,让人忍不住想朝她撒两把糯米。张淼怡躺在床上的样子一点儿也不像是病入膏肓,圆润的脸庞和下巴上的一大坨肉,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撑着了,躺床上缓缓。换一个角度,依然没有病怏怏的感觉,这健康的肤色、油光满面的大脸盘子,应该是酒足饭饱后想睡一觉的状态。让紫娟将自己贴身的帕子拿来时,张淼怡的表情是这样的,真不怪观众说她丑,确实不好看啊!随后就是在紫娟的搀扶下,把诗稿和帕子扔到火盆里。注意看张淼怡的手,比丫鬟看着粗壮不少,明明是扶着对方,却被她演成了死死的掐着。手背上的筋都爆出来了,你说这是马上咽气了,紫鹃第一个不信,力气大的像是要把紫鹃的手伸火盆里。看着诗稿和帕子都烧尽了,张淼怡竟然闭上眼睛,嘴角带着笑意,有种困了想睡觉,但玩火又让她很兴奋的状态。而最终呈现的画面,张淼怡的眼眶乌青发黑,嘴唇干的都起了一堆皮,越来越像僵尸了。还有嘴巴的状态,是没人给她喝水,渴死了吗?虽然张淼怡演这场戏也落泪了,但真不是会哭就行了。看到她流了那么多次眼泪,都没觉得心疼。为了哭而哭,没有能够理解人物,把控不好情绪,最终呈现出来的就是这副模样。也难怪观众们不留情面的评价新版黛玉临终像是“纵欲过度,临死前化了鬼了”,还有人希望他们原班人马拍一部《聊斋志异》,效果会比现在要好的多。
从这三部作品就能看出,导演的审美力确实是有很大的差距。87版的王扶林选中了陈晓旭,又照着原著中的描绘去呈现,成为了无法超越的经典。李少红版则是自认为有极高的艺术修养,还要玩一把中西结合,结果口碑两极分化。而胡玫版则是纯粹的敷衍,什么艺术不艺术的,全都抛到一旁,有种把这处情节拍出来就行了的摆烂心态,最终只能成为被钉在耻辱柱上的笑话。演不了别硬演,拍不了别硬拍,还是放过观众吧!对于张淼怡的表现,或许只能说,她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作品来磨练自己的演技,才能真正理解并诠释好这样一个经典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