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的一天,中央军委的一份内部录像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录像里,破旧的营房、简陋的宿舍、寒酸的伙食、满是补丁的军衣这些画面让军委的几位大佬都沉默了。
有人甚至红了眼眶。后来有人才知道,这些画面是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带着人亲自下部队拍回来的。
但就在此时,一封针对洪学智的举报信却送到了军委领导杨尚昆的面前。举报内容很简单说他浪费军费,买了一堆录像机。
这封信像一颗炸弹,直接引爆了办公室。
杨尚昆看完信,怒了。
他拍着桌子对身边的人说“写这种东西的人,根本不懂情况!没有这些录像机,我们看不到基层的真实状况!”他的话掷地有声,甚至让在场的工作人员都愣住了。一个军队高层领导,为什么会为几台录像机发这么大的火?事情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
洪学智,这个名字在当时的解放军系统里无人不知。
他曾经是开国上将,1954年就担任过总后勤部部长。1980年,当他再次被任命为总后部长时,眼前的局面已经完全不同。
20多年过去了,基层部队的后勤保障问题非但没解决,反而积重难返。从营房到伙食,从装备到官兵的基本生活条件,几乎处处是问题。
洪学智上任后,跑了几个部队,亲眼看到的情况让他心里发酸。更让他难受的是,总部机关对基层的了解几乎为零,很多时候靠的全是部队“报材料”,而这些材料大多是“报喜不报忧”,完全看不到真实的样子。
于是,他决定做点不一样的事情。他在总后勤部的一次内部会上提出了两个要求,机关干部必须每年至少三分之一时间下基层,直接到部队去看、去问、去解决问题;,买录像机,每个部门都要配几部,下部队时带上,把基层的实际情况拍下来,做成影像资料。
洪学智的这一决定在内部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人觉得这完全是“形式主义”,还有人私下嘀咕说,“录像机那么贵,这不是浪费是什么?”但洪学智不为所动,他笃定地说“文字材料是死的,影像是活的,领导看了录像才能明白基层到底有多苦。”
1982年春节刚过,洪学智带着总后机关的230多人,一起去了基层。他自己则直奔条件最艰苦的边海防部队。
那些画面就是在这次调研中拍下的。回到北京后,他将素材剪辑成了一份报告,直接送到了军委领导的桌上。
当时军委的几位大佬,包括聂荣臻元帅,都反复看了好几遍。录像里的画面,不需要解说,也不需要文字报告,真实得让人心疼。
聂帅看完后,哽咽着说“我腿脚不方便,但看到这些,等于亲眼去了基层。洪部长这件事做得好。”这份录像引发了军委的一场大讨论,最终所有领导一致同意,必须尽快制定计划,改善部队的后勤保障条件。
可就在洪学智的计划刚刚起步的时候,那封举报信来了。说他浪费钱,说他不该买录像机。
这封信本来是匿名的,但内容却被直接递到了杨尚昆的手里。杨尚昆是军委的常务副主席,负责日常工作。
他看完信后就明白,这恐怕是有人不满洪学智的工作方式,故意挑刺。他不但没有理会举报,反而对洪学智的做法大加称赞。
他对身边的人说“洪部长是干实事的人,他的录像机让我们看到了真实,花这点钱,值!”
举报的风波很快平息,而洪学智的工作却没有停下。他提出了一个宏大的后勤建设计划,预计投资4.4亿元,在三到五年内彻底改善基层官兵的生活条件。
这笔钱在当时的军费预算里并不少,但他坚持认为,只有让官兵过上更好的日子,才能让部队真正强大。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洪学智几乎把大时间都花在了工地和基层。
他关注每一个细节,甚至连一块砖、一根钢筋都要过问。他说“这是命根子,不能出错。”
计划推进到中期,他发现原本的预算根本不够用。
因为很多基层的基础设施比他们想象的还要糟糕,修起来远比预计的要贵。最终,整个计划追加了两亿元,达到6.4亿。
这一次,总后机关的很多干部都开始担心,万一军委不同意追加预算,大家都得挨批评。但洪学智却毫不犹豫地说“钱不够用,我去军委挨板子。
这是我的责任,不是你们的事。”
事实证明,这些钱花得值。从1982年到1984年,总后勤部的建设计划基本完成。
那些曾经破旧的营房、简陋的宿舍,终于被新建的设施取代。官兵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很多基层干部感慨地说,“洪部长是个实在人,他真的把兵放在了心上。”
有人评价洪学智,说他“倔得很”,但这种倔脾气却让一代代官兵受益。那些曾经被人嘲笑的录像机,成为了改变历史的一。
有位老兵后来回忆道“没有那几台录像机,很多基层的苦可能永远不会被发现。”
有时候,历史的改变并不靠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靠一个人的坚持,靠几台简单的录像机。有人说,洪学智身上有股子“轴劲”,但正是这种轴劲,让无数基层官兵的生活变得更好。
六星上将
越高端越是朴实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