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一首七律,比喻精妙,善于用典

墨有云水心语 2024-12-17 06:50:44

唐代的诗歌形成了一种文学潮流,不仅在华夏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而且还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诗坛拥有诗人之盛、流传作品之多,文学成就之高、意境营造之美,皆为历代所望尘莫及。

在唐朝众多才子中,李商隐可谓出类拔萃的诗人。历来评价义山诗歌者,既赞叹其文辞繁艳、吐韵铿锵,又批评其喜欢用典、语言晦涩。不过细想起来,李商隐的作品之所以显得含蓄隽永,主要是由于他受到了时代和地位的极大限制。下面分享他的一首佳作:

览古

晚唐 • 李商隐

莫恃金汤忽太平,草间霜露古今情。

空糊赪壤真何益,欲举黄旗竟未成。

长乐瓦飞随水逝,景阳钟堕失天明。

回头一吊箕山客,始信逃尧不为名。

李商隐自小孤贫,又极其懂事,他一方面帮助母亲照顾弟妹,另一方面又勤学不辍,并希望有朝一日凭借自己的能力光耀门庭、大展宏图。李商隐的人生中有两大贵人,一是提携他踏入仕途的令狐楚,一是让他得到娇美贤妻的王茂元。

不过正因如此,李商隐就一直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艰难生存,人生兜兜转转,始终徘徊于各地幕府中漂泊谋生。对于义山来说,幸福的生活极其短暂,悲戚的遭遇即将开始。他在顿挫中总想激励自己,但是每一次的期待总会伴随着更多的失望,仕途落魄与不甘寂寞的情怀,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

由于地位卑微,寄人篱下,义山心中感到极其惆怅;因为遭受排挤,不敢直言,诗人只能委婉地表达胸中郁闷。这首咏史佳作写于唐敬宗遇弑之后,诗人在感到震惊的同时,伤心地写下了自己的感怀,表达了诗人独到的见解,读之令人振聋发聩。

开篇比喻形象,诗人告诫那些封建统治者,不要以为城防已经固若金汤,就开始有恃无恐,甚至感觉太平无事了。古往今来,朝代更替乃是平常之事,就像附着在草叶上的霜露,只要阳光照射,很快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作者以“草间霜露”设喻,揭示出朝代兴替是封建社会的固有规律。

接下来作者就举例说明,雕梁画栋的宫殿、绘满华彩的白壁,看似雄伟壮观、色泽斑斓,其实对于守卫万里江山丝毫不起作用。三国时的一位君王偶见祥瑞现象,就以为自己可以成为一代雄主,最后却不幸成了亡国之君。

“赪壤”是红色土壤,此处暗指西汉时期的吴王刘濞曾经大兴土木,扩建城池,以为自己可以据险对抗朝廷大军,最后还是土崩瓦解。“黄旗”即黄旗紫盖,这是关于吴国末代君王孙皓的故事,他盲目地相信祥瑞之说,最后反而成为后世的笑谈。

诗人写到这里,一时间非常激动,于是便稍微平复一下心情,又继续含蓄地写道:南朝的宋废帝即位后,曾在石头城修建长乐宫,享受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可惜不久就被反对者赶下了帝座。南朝的齐武帝为了尽情享乐,竟然在景阳楼上用钟鼓报晓,以此催促嫔妃们早起妆扮。

“随水逝”三字,抒写了繁华终将湮灭、美好难以延续的悲哀;“失天明”三字,刻画出那些君王只顾耽于安乐,言行荒唐,也令人觉得哭笑不得。诗人以此警示唐代的君王不要重蹈覆辙,不然大唐江山也必将岌岌可危。

最后,诗人又诙谐地说,当年的高士许由不愿接受尧的禅位,他逃至颍水之阳的箕山脚下,甚至还在颍水之滨用清水洗耳。很多人认为他之所以如此,都是为了追求高名,而今细细想来,其实他不过是为了逃避乱世。

言下之意,李商隐觉得如果大唐帝王依然效仿那些亡国之君,他也只能追随许由的足迹,远遁山林,逍遥隐居。李商隐的一首咏史佳作,比喻精妙,善于用典,更具有警示意义。作者吊古鉴今,连续讲述了历史上多位末代君王的经历,希望后世引以为戒,更表达出他对社稷安危的极度担忧!

1 阅读:115